八卦万胜拳吧 关注:5贴子:63
  • 4回复贴,共1

【近代七大武林名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晚清七大武林宗师
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武术经历了高峰、低谷和分化。清末民初是中华武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武术家群体和杰出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系,以及以这三大拳系为基础的道艺武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八极、披挂为基础,融会多门技艺的通备武学体系,以及把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和劈剑相结合的现代散打艺术。产生了董海川、李洛能、杨露禅等影响深远的、划时代的武学巨擘,也产生了象孙禄堂、张之江、李景林等勇于实践、富有创见、成就斐然的杰出武术家。


1楼2013-08-12 20:59回复
    一 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
    于清道光五年(约1824年),时年26岁的董海川远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处,访一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走过寒暑秋冬,气候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觉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
    后来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闭着双眼,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的刷刷声。董海川接触到了《易经》,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八个符号,分别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易寒暑法则是把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作为八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
    八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从雄县开口的翻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他在游历大山名川,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过程中,通过学习、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艺、招法,都成为之后八卦掌的生动素材。
    董海川先生的最大贡献首先在于他在道士转天尊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转掌为基础的全新的技击技术形态,即八卦掌这个以转掌为特征的新拳种,为古典军旅武艺的升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造就了一大学派,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名家,影响了一个时代。
    八卦掌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技击技术不仅在一对一的单兵步战厮杀中能够发挥效用,而且在以一对众的混战中尤能发挥奇效。董海川本人就有以一对多人战而胜之的记录。第二代的程廷华、尹福、梁振甫等人也有以一对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的传闻。第三代的孙禄堂更有孤身迎战上百人,战而胜之的记录。因此八卦掌的出现,在技击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技击技术本身而言,在董海川先生之前,技击技术的运动形态都是以直线进退为基本运动形式,自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始,才使人们认识到转圈也是技击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并具有独到的劲力及其技击功效。八卦掌所具有的独到劲力就是后来被孙禄堂先生提炼并总结出的钢丝盘球劲,有如表条的钢丝盘紧后突然松开的劲力状态。八卦掌也因此成为至今为止最为流行的几大主要传统武术流派之一。
    此外,董海川先生具有宏阔的武学见识,他以八卦掌的基本转掌为基础,要求他的学生吸收各门各派的技术特点,他的学生尹福、程廷华、梁振蒲、李存义等都是以八卦掌为基础结合进自己原有的武技的成功典范。董海川先生创立、传播了一大武术流派,而且成功地找到了以转圈为基本运动方式的有效的技击形态。极大地发展了技击技术。堪称中国武术史上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2楼2013-08-12 20:59
    回复
      五 武禹襄
      武禹襄(1812年~1880年),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当时有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与之比较,先胜之,而后负之,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禹襄武功造诣极高,与杨露禅在伯仲之间,禄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先生的重大武学贡献首先体现在他对太极拳理论所做奠基工作。太极拳理论的探索者和开拓人,最早总结出太极拳理论的雏形,建立理论来自实践的学风,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尤其是他对身法的总结和对心、意、气及精神在技击中作用的阐述,不仅对后来的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其他拳派的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禹襄先生与其长兄武澄清、仲兄武汝清及外甥李亦畲等写了大量意境深邃、脍炙人口的拳论,开知识分子研究太极拳艺术的先河,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学派,丰富了拳学理论的宝库。武氏的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特色就是源于实践、重于实践、用于实践。
      清初学者颜习斋先生(1635年~1740年)曾在武禹襄的家乡广平府境内主讲漳南书院,其“实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术思想,对武禹襄等人影响颇巨,他们常择青壮好技者相搏,以验其术,偶有所得,随即记录,精心筛选,汇集成篇。因此他们的理论对于后来的太极拳的发展影响颇大。武禹襄兄弟三人及其外甥李亦畲等堪称是十九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太极拳理论家群体。


      6楼2013-08-12 21:03
      回复
        七 孙禄堂
        孙禄堂(1860年~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 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
        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魁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孙禄堂先生以易经为立论,首次创立了系统的武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以自身实践证明其有效性,技击独步于时,并培养了一大批技击高手,史称“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开天辟地,影响至今。孙禄堂绝对是古今武林第一人。
        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了技击艺术的基本规律,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形成了这门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完备良知良能为目的的道艺武学,全面升华了武学的品质。孙禄堂的道艺武学不仅是对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等人及其主要传人的学术成就的全面总结、提炼、升华,而且研究、参考的范围含盖了十数家武术门类、数百种拳械以及儒释道诸家学说,首次历史性的完成了把技击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将传统哲学思想一一形之于拳术的体用兼备的修身实学,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研修与实践,在提升技击的实效性、养生的实效性和明心见性、修养身心之间找到了三者相融的结合点,这就是通过完善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使三者共同产生最佳效果。由此提炼出内劲的概念和中和――内劲理论。并以完善内劲为核心对原有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进行了优化和融合,形成孙氏道艺武学体系。孙氏道艺武学体系彻底解决了技击、养生和明心见性之间相互融合、共同产生最佳效果的问题,建立了拳与道合的阶梯。因此孙氏道艺武学体系不仅是对前人武学成就的全面总结与升华,而且成为东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验证体系。其巨大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孙禄堂武学的主要贡献有如下五个方面:
         1、在武学思想方面:在继承前人“拳既是道”的武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率先提出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
         2、武学理论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术曰内劲。”创立了以易、丹二经为基础的武学三大基本理论。首次提炼出内劲的本质和概念,将拳劲与生理运动规律融合一体。即:
         1)先后天八卦相合的内劲生成理论。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内劲进阶理论。
         3)刚球、皮球、钢丝盘球三种劲性的内劲完备理论。
         3、在技术体系方面:创立了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为基础、融通百家的技术体系。总结出中和体用的法则。其要点是,无极而太极,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以三体式为本体,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总纲,确立了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天人合一等一系列先后天相合的要则。建立了“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以及“诚一”、“抱元守一”、“万法归一”和“实中、虚中、变中”的技击理念和技击体系。
         4、在武学的功能方面,揭示出了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以及文武一理互补兼融的、哲武一体相互印证的体育本质。
         5、在提升武学的文化品位方面,孙氏武学已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验证体系。完善了中国学术的体系构架。同时,孙禄堂先生以自身卓绝的技击造诣、无匹的战绩以及出神入化的技击艺术、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切实的教学成果,印证了中国武学的至高境界,证明了孙氏道艺武学的正确与完备。此外还造就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杰出武术家如孙存周、朱国福、郑怀贤、李玉琳、陈微明等。
        孙禄堂先生堪称是中国十九世纪以来,近代武学成就最大、造诣最杰出的武学巨擘。


        8楼2013-08-12 21:05
        回复
          杨露禅确实打不过董海川 而且向董海川拜了师 杨氏太极拳85里的许多招式和步伐源自八卦掌 比如杨氏太极拳中双峰贯耳源自八卦掌里的双钩贯耳 撇身捶源自八卦掌里的反背捶 杨氏太极拳的转身化平圈也源自八卦掌 杨氏太极拳步伐也源自八卦掌 不光是杨氏太极拳 就连形意拳中的许多招式和步伐也源自八卦掌 比如说形意拳里的风摆荷叶就源自八卦掌里的单换掌 形意拳的步伐也源自八卦掌 杨氏太极拳 形意拳 八卦掌的的步伐的核心就是抢半步 当年太极杨露禅 形意郭云深 都败在董老公手下 并且董老公还指点过他们 而且杨露禅还拜了师 这是历史事实 而所谓杨无敌是指的杨班侯 而不是杨露禅 而杨班侯的拳法学自武禹襄


          9楼2016-11-14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