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孙禄堂
孙禄堂(1860年~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 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
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魁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孙禄堂先生以易经为立论,首次创立了系统的武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以自身实践证明其有效性,技击独步于时,并培养了一大批技击高手,史称“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开天辟地,影响至今。孙禄堂绝对是古今武林第一人。
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了技击艺术的基本规律,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形成了这门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完备良知良能为目的的道艺武学,全面升华了武学的品质。孙禄堂的道艺武学不仅是对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等人及其主要传人的学术成就的全面总结、提炼、升华,而且研究、参考的范围含盖了十数家武术门类、数百种拳械以及儒释道诸家学说,首次历史性的完成了把技击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将传统哲学思想一一形之于拳术的体用兼备的修身实学,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研修与实践,在提升技击的实效性、养生的实效性和明心见性、修养身心之间找到了三者相融的结合点,这就是通过完善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使三者共同产生最佳效果。由此提炼出内劲的概念和中和――内劲理论。并以完善内劲为核心对原有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进行了优化和融合,形成孙氏道艺武学体系。孙氏道艺武学体系彻底解决了技击、养生和明心见性之间相互融合、共同产生最佳效果的问题,建立了拳与道合的阶梯。因此孙氏道艺武学体系不仅是对前人武学成就的全面总结与升华,而且成为东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验证体系。其巨大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孙禄堂武学的主要贡献有如下五个方面:
1、在武学思想方面:在继承前人“拳既是道”的武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率先提出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
2、武学理论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术曰内劲。”创立了以易、丹二经为基础的武学三大基本理论。首次提炼出内劲的本质和概念,将拳劲与生理运动规律融合一体。即:
1)先后天八卦相合的内劲生成理论。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内劲进阶理论。
3)刚球、皮球、钢丝盘球三种劲性的内劲完备理论。
3、在技术体系方面:创立了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为基础、融通百家的技术体系。总结出中和体用的法则。其要点是,无极而太极,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以三体式为本体,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总纲,确立了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天人合一等一系列先后天相合的要则。建立了“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以及“诚一”、“抱元守一”、“万法归一”和“实中、虚中、变中”的技击理念和技击体系。
4、在武学的功能方面,揭示出了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以及文武一理互补兼融的、哲武一体相互印证的体育本质。
5、在提升武学的文化品位方面,孙氏武学已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验证体系。完善了中国学术的体系构架。同时,孙禄堂先生以自身卓绝的技击造诣、无匹的战绩以及出神入化的技击艺术、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切实的教学成果,印证了中国武学的至高境界,证明了孙氏道艺武学的正确与完备。此外还造就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杰出武术家如孙存周、朱国福、郑怀贤、李玉琳、陈微明等。
孙禄堂先生堪称是中国十九世纪以来,近代武学成就最大、造诣最杰出的武学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