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并非孩子独享的,其实成年人也有,之所以我们不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
没有平等的对话即谈不上了解,父母要成为孩子王,跟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以下是和孩子沟通的几条建议:
建议一: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
在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
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总是吝啬你的言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
建议二:“南风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可是,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任它怎样狂刮也无济于事,未能吹落行人的大衣。而南风则不然,只是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着那个行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轻易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温和的对待孩子比冷酷严厉更能收到成效。这要求你在鼓励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虚情假意,“南风”要长“吹”不要浅尝辄止。
建议三:学会宽容。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若对孩子宽容,对别人宽容,孩子同样也会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若父母只是对孩子苛刻,对他人宽容,那么孩子容易感觉不公;若父母只是对孩子宽容,对他人苛刻,那么孩子就不容易感受到宽容内蕴的美,不容易宽容、体谅他人。
建议四:学会理解孩子。
家长在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等等。
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
建议五: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表扬和鼓励的是孩子的行为,是过程,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做的好,因为什么被表扬和鼓励。
建议六:尊重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也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寄语:无疑,爸爸妈妈对于子女的爱是无保留的,但是这种爱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有所不同。
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成绩更加优秀,但是呢,小孩子一般是以感性学习为主,他们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某个学科,因为讨厌某位老师而厌恶某个学科,如果孩子努力学习换来的是一直是家长负面的信息,那么就会消耗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渐渐的孩子就不爱学习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关键在于家长怎样去引导孩子喜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