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浮躁 重塑理想
前时在不少的报道上获悉,一些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离校前夕,不是对母校的菁菁校园怀着深深的眷恋而驻足留连;不是对老师对低年级的校友深情地话别、互致问候和祝福;也不是在即将走向新天地之前只争朝夕,刻苦砺炼,准备在未来的事业中大展身手,一试锋芒,却竟然在饭馆里通宵达旦聚餐豪饮,或在宿舍中歇斯底里,狂呼乱吼,以致引起低年级学生强烈不满而发生群殴;更有甚者在校园内摔酒瓶砸玻璃折花木,破坏学校设施,以此渲泄他们对前途渺茫、出路无着的困惑、烦恼、压抑等情绪,从中折射出大学毕业生消极、浮躁、颓废的不良心态。
在刚刚尘埃落定的马加爵事件中,我们难以相信,一个正处在黄金岁月的大学生,一个曾经学业优秀的风华少年,因道德沦丧、信念缺失、理想破灭沦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触目惊心、发人深思!
在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咋会是这等作派,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造就“罪犯”?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都哪里去了?
在常人看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国之瑰宝,是时代财富,是芸芸众生、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是高层次、知识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是在校生的老大哥、老大姐。多年的知识积累、学业深造、道德修炼,都是令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应是一个优秀的群体,是广大青少年的表率和楷模,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骄傲和风景。在他们即将告别火热的校园生活,用青春、用热血、用智慧投入到伟大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去放飞他们的梦想,去构筑他们的理想大厦,去报答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培育,报答父老乡亲和师长对他们的关爱时,却在毕业之际,做出这种让人不可思议、难以理喻的“壮举”,实在有伤大雅,有辱斯文。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人才市场竞争加剧,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宽了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毕业生不再有铁饭碗,不再那么养尊处优,他们要用真才实学接受用人单位的抉择,用自身实力迎接未来社会的考验,面对毕业一些学生感到困惑、迷茫,也感到了无助、不安,所以产生心浮气躁、颓废、惶惑的心理,借用酒精麻醉他们的神经,用失去理智的言行寻找刺激,做出一些超乎常人理念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这是与新时期大学生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是与当代青年的志向、修养背道而驰的,有悖于正常的道德人格。他们完全应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去寻找定位、去中流击水、去成就伟业。
一个时期以来,善良的人们对大学生都持一种羡慕、垂爱的态度,使他们自身产生了优越感、成就感,而放松了思想磨砺、道德养成。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姑息迁就,也助长了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不难想象,如果高校道德、法制教育并驾齐驱,贯穿始终,用理想的灯塔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用道德的准则去规范他们的言行。相信大多数学生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是能用理想、信念武装头脑而学有所成,将来也会业有所创的。
由此看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迫在眉睫,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加强道德、理想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的。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而重中之重应为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倡导真善美,使他们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用崇高的理想支撑他们的精神大厦,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对理想的定位不能太高,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理想教育不能搞空洞说教,要体现“以人为本”,使理想教育人文化;再者,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评估考核,把思想教育列入重要课程,不能作为副科、作为“摆设”。这样,才能消除浮躁,重塑理想,使“接班人”真正“能接班”、“接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