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是在蒙古高原上发掘到的第一个恐龙化石地点,在亚洲恐龙研究史上占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个地点是在1922年,由中亚考察探险队所发掘到的。在1920年代,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NH,New York)所主导的第三次中亚考察探险计划是研究亚洲地质与古生物学有史以来最大的队伍。他们在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戈壁沙漠成功的挖掘震惊了世界。被当时主持计划的队长Roy Chapman Andrews声称为崭新的“征服亚洲之举”。在这个世纪早期,有一个假说认为所有的哺乳动物与人类是起源于亚洲,然而逐步扩展分布到全世界。当时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脊椎古生物学部门主任,着名的古生物学家Osborn发展出这种概念,因而指派其馆员Andrews到中国来组织起一个探险考察队伍。
Roy Chapman Andrews明确写下主要的任务:我在1920年早春回到了纽约,对这次探险计划的目标任务了然于心。主要是研究中亚的地质史;找寻是否为许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种的早期育婴所;同时要试图重建起其过去的气候、植被以及古地理环境,尤其关系到人类演化方面的神秘议题。
参与这次探险计划的一位着名古生物学家,Walter Granger指出,对美洲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来探讨亚洲中部与东部的化石动物群,是从两个兴趣盎然的角度来切入的:第一个是那些在演化过程中,始终局限在亚洲的固有哺乳动物种属;第二个是更大的兴趣,则在于追寻那些共同生存于亚洲与北美洲动物群的演化发展史。
1922年4月21日晨曦中,一支包括40个人员,5辆车,以及75只骆驼的庞大队伍离开他们在北京北面张家口的基地,向蒙古高原开始其伟大的征服之旅。在4月25日,这个队伍在二连诺西面边陲的二连浩特的一个电信站扎下了帐蓬。几个小时之内,就在帐蓬附近发掘到了化石露出,因而二连浩特成为中亚第一个恐龙化石产出的地点。
依伦Dabasu是位于二连浩特市东北方14公里处。而依伦Dabasu(或称二连诺尔)在蒙古语中意味着盐湖,是位居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的边界。依伦Dabasu组地层裸露最完整的地点就是靠近一个小盐湖沼泽地依伦诺尔附近,是由灰绿色与淡红色砂、泥岩构成的。这套沈积物呈水平的分布厚约57公尺,是由陆相河流湖泊环境堆积的。
在1959年,中苏考察队在这个地区进行采集,发掘到许多零碎残骸的鸭嘴龙类、小型兽脚类、甲龙类及陆龟背甲于湖相沈积岩层之中。1988年7月,中加恐龙考察队重返二连浩特,发掘出似鸟龙连接的肢骨,伶盗龙的牙齿,以及大型兽脚类(鹰龙)的骨骼。同时也发掘到许多肢骨,可能归属于慢龙类。一件蜥脚类恐龙的胫骨与单一牙齿被发掘,显示了大型的蜥脚类曾经在附近游走生活。
阿莱龙是一种纤细、小型到中型的暴龙类,与其它暴龙类相比较,第三足指骨较第三掌骨要短的多。在1990年,几近完整的一具骨架由中加恐龙考察队中加拿大古生物学者Philip Currie发觉,这具标本正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复原装架中。
在化石层中,最普遍的是古似鸟龙。它是一种小型的食肉类恐龙,这个族群遗留下相当多的化石,有时候保存了极为精致的牙齿与肢骨。最初,曾经被描述监定成似鸟龙属下的一个新种。经过研究,现在已经认定为亚洲似鸟龙科中最原始古老的一个代表成员。
Gilmore曾经在1930年代描述了二类的鸭嘴龙——即巴克龙与满洲龙。在1979年,Brett-Surman重新描述这些标本,根据原来满洲龙的标本建立了一个新属——吉尔摩龙。这是亚洲在鸭嘴龙亚科中第一个代表成员。这个种,蒙古吉尔摩龙,具有部份禽龙与部份鸭嘴龙的特徵,因而被视为所有鸭嘴龙家族中最原始型的代表。在伊伦Dabasu组地层中,巴克龙被视为第一个赖氏龙亚科的成员,这个鸭嘴龙推测生活在大湖或河流的岸边。
Roy Chapman Andrews明确写下主要的任务:我在1920年早春回到了纽约,对这次探险计划的目标任务了然于心。主要是研究中亚的地质史;找寻是否为许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种的早期育婴所;同时要试图重建起其过去的气候、植被以及古地理环境,尤其关系到人类演化方面的神秘议题。
参与这次探险计划的一位着名古生物学家,Walter Granger指出,对美洲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来探讨亚洲中部与东部的化石动物群,是从两个兴趣盎然的角度来切入的:第一个是那些在演化过程中,始终局限在亚洲的固有哺乳动物种属;第二个是更大的兴趣,则在于追寻那些共同生存于亚洲与北美洲动物群的演化发展史。
1922年4月21日晨曦中,一支包括40个人员,5辆车,以及75只骆驼的庞大队伍离开他们在北京北面张家口的基地,向蒙古高原开始其伟大的征服之旅。在4月25日,这个队伍在二连诺西面边陲的二连浩特的一个电信站扎下了帐蓬。几个小时之内,就在帐蓬附近发掘到了化石露出,因而二连浩特成为中亚第一个恐龙化石产出的地点。
依伦Dabasu是位于二连浩特市东北方14公里处。而依伦Dabasu(或称二连诺尔)在蒙古语中意味着盐湖,是位居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的边界。依伦Dabasu组地层裸露最完整的地点就是靠近一个小盐湖沼泽地依伦诺尔附近,是由灰绿色与淡红色砂、泥岩构成的。这套沈积物呈水平的分布厚约57公尺,是由陆相河流湖泊环境堆积的。
在1959年,中苏考察队在这个地区进行采集,发掘到许多零碎残骸的鸭嘴龙类、小型兽脚类、甲龙类及陆龟背甲于湖相沈积岩层之中。1988年7月,中加恐龙考察队重返二连浩特,发掘出似鸟龙连接的肢骨,伶盗龙的牙齿,以及大型兽脚类(鹰龙)的骨骼。同时也发掘到许多肢骨,可能归属于慢龙类。一件蜥脚类恐龙的胫骨与单一牙齿被发掘,显示了大型的蜥脚类曾经在附近游走生活。
阿莱龙是一种纤细、小型到中型的暴龙类,与其它暴龙类相比较,第三足指骨较第三掌骨要短的多。在1990年,几近完整的一具骨架由中加恐龙考察队中加拿大古生物学者Philip Currie发觉,这具标本正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复原装架中。
在化石层中,最普遍的是古似鸟龙。它是一种小型的食肉类恐龙,这个族群遗留下相当多的化石,有时候保存了极为精致的牙齿与肢骨。最初,曾经被描述监定成似鸟龙属下的一个新种。经过研究,现在已经认定为亚洲似鸟龙科中最原始古老的一个代表成员。
Gilmore曾经在1930年代描述了二类的鸭嘴龙——即巴克龙与满洲龙。在1979年,Brett-Surman重新描述这些标本,根据原来满洲龙的标本建立了一个新属——吉尔摩龙。这是亚洲在鸭嘴龙亚科中第一个代表成员。这个种,蒙古吉尔摩龙,具有部份禽龙与部份鸭嘴龙的特徵,因而被视为所有鸭嘴龙家族中最原始型的代表。在伊伦Dabasu组地层中,巴克龙被视为第一个赖氏龙亚科的成员,这个鸭嘴龙推测生活在大湖或河流的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