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后毕业元年至今,关于他们择业心理的变化、就业趋势的探讨以及工作现象的争论就从未间断过。近日,中华英才网深入一线校园,联动31个城市调研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将此话题再次推向了舆论的制高点。
毕业生优先选择的求职地京、沪、广占比下降来自甘肃的90后小赵,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广告专业,前不久在天津谋得一份专业对口的广告公司设计工作,谈及为何没有在就读地北京或者甘肃老家寻找工作时,小赵一脸无奈,感慨万千。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小赵告诉记者,在一线城市求职虽然机会多,但求职成本以及生活成本都相对较高,压力很大,目前对于他来讲有着不能承受之重。而之所以不想回甘肃老家发展,是因为老家就业机会有限,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十分困难。权衡利弊后,为了寻找实现梦想的舞台,相信“广阔之地势必大有作为”的小赵退而求其次,决定在城市资源较为集中的天津发展。

图为:2011——2013年大学生偏好就业地点占比浮动
与小赵就业心理相似的学生大有人在,据中华英才网近日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分别有15%、5.1%、1.7%会在求职时优先考虑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与2012年相比,对于上海和广州的预期有轻微的降低,而对于北京的预期,变化非常显著,从2012年的26.3%降低至2013年的15%。总体来讲,在校大学生计划在京、沪、穗三城市就业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在校大学生中有近六成求职集中于华北、华东等二三线城市,选择在西北等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一如既往的较少。报告负责人分析,虽然大学生就业可能不再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为首选目标,但仍然会考虑选择其周围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发展。
中华英才网人力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就业机会等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求职者只有到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发展,才能获得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
国有企业成90后毕业生就业首选与小赵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小冯,从大三开始就一直在不间断的参加各种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试图以此进入体制内单位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小冯的班主任告诉记者,班里有近四成的学生渴望进入国企、政府机构等体制内单位,寻求稳定的择业心理可见一斑。

图为:2013年大学生预期的不同性质就业单位占比统计图
《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如出一辙的证实了这种现象,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预期的工作单位以国有企业占比居首(34.31%),合资企业以19.25%的占比次之,与往年状况相比,国有企业成为在校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首选雇主,且对其偏好不断上升,对外商独资企业的求职偏好呈现下降趋势。
报告负责人分析,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欧美等国经济陷入困境,驻华外资企业裁员不断,外资企业不再是“金饭碗”这一点在数据中已有体现。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较小,在中国保增长政策的拉动下,国有企业在经济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工资、待遇和稳定性上占有优势,因此获得在校大学生的青睐。
为何个性张扬的“90后”对“稳定安逸”的国企情有独钟?中华英才网人力专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源于现实的压力和新生代求职者的焦虑情绪,作为新一代的求职者,“90后”青睐“金饭碗”,不仅仅体现在企业性质上,更反映了其对职业、生活的本质渴求。充分说明了就业难的状况让成长于90年代初的职场主力新军对稳定性较低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更愿意追求以体制内单位为主的稳定性较强的工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