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时分,相国府里悄悄地点上了灯。
青竹制的帘栊外下起了细密的雨,打在泥土和草木之上,淅淅沥沥。蜜色的灯火透过装饰繁琐的朱红格子窗透出去,在黑夜里蕴出一片隐秘的柔晕。从屋内向外望望,庭院中的景色暗昧而幽雅,那只能看出个轮廓的假山,树木和曲折的廊亭,琉璃罩的落地宫灯,隔着一片朦胧的水雾,更觉模糊,大不同于往常,竟有一种新奇之趣。
潮湿的水汽从竹帘外渗进来,空气是清凉的。那个逃亡的旅客在阶前脱去布履,拎着衣裳的下摆,脚步无声,缓缓地走进相国的起居室里来。赵地的相国正坐在青铜错金几边,在他的面前,一盏高脚铜豆里,烛火闪烁地燃烧着。相国拢着袖子,提笔在竹简上疾书着什么。亡客抬头看他,这个中年人的侧影在灯下竟然显得有些沧桑和憔悴——他穿着萱草色的直裾深衣,黑色衣缘上绣着回形纹,没有戴冠,头发随意地绾起,这打扮原本就很素净。加之此人端坐着,如同祭祀礼上代替祖宗神灵受祭的尸祝,雨夜孤灯之下,风度竟显得如此高超优雅,然而仔细看时,唇边额角却有了细纹,那双眼睛半阖半张,偶尔微微抬起——提笔蘸了蘸墨。
“我来了。”
片刻,亡客终于开口向他说,尽管带着些微的颤抖,他的声音仍然很镇静,丝毫没有一点逃亡之人的慌张与怯懦,窗外的雨声细密,连室内的寂静都似乎染上了一层潮湿的味道。所有的仆从都被屏退,此室内只有他们两人,孤独地相对。相国无动于衷地写完最后几个字,潇洒地扔下了笔,墨汁稍微溅到他的衣袖上,一串乌黑的点子,可是他毫不在意。
“想必你也知道我被搜捕的事情。秦王说要拿我的人头才能换回平原君,我只有来投奔你了。”
相国稍稍转过头去看他,他的反应并不是很热情。亡客一动不动地站在帘前,向端坐着的相国说道,也丝毫没有有求于人者会有的姿态,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尽管是在诉说非常危险的事情,亡客的语气却没有什么波澜,仿佛是这雨夜现形的一只沉默的鬼魅。在离相国一丈远的地方明明铺好了两层的细麻席子,但是亡客丝毫没有坐的意思。
相国按着席子站起身来。他只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走动起来,取下了墙壁上挂着的茅草斗笠,这种与他身份毫不相符的东西,他从容地将它系好,动作熟练,好似他原本就只是山野里的一个农夫。
“你的事情我早就听说了,也做了一点准备,那么你觉得现在还能逃脱么?”
相国系好斗笠,又取出放在绘着金红二色相间的双豹的楠木箱子里的竹伞,接着转身问他。这室内的气氛肃穆而凝重,相国的声音稍稍有些嘶哑,语调却这样轻松。他和这一位亡客似乎早已约定好了一般——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位亡客不久之前明明还藏匿在平原君的府中,但是平原君被秦国扣留了。赵国早就不是长平之战以前的赵国,如果范雎得不到这位曾经身为魏相国的亡客的头颅,那么秦国的铁骑就将兵临邯郸城下。
“不知道。”亡客依然垂袖而立,暗红色的裙裳在灯光下泛着血一样的光泽,那衣缘已然有些磨破,在提到攸关生死之事时他的语气异常地凝重:“但是我或许不该来投奔你,其实我在你的门口时就犹豫了。”亡客有些后悔地说:“你现在是赵相,以赵国大局为重,我该死。”
相国静静地聆听着他的话,居然难得一见地笑了笑——过去他那张脸上总是有着忧国忧民的苦大仇深的神情的,然而到底是什么时候已经彻底消去了呢。如今这笑容却如此轻松。雨声不歇,微微有凉风穿过竹帘,吹到堂上来。亡客凝视着他,忽然想起当年流传的神话。
赵相国虞卿,昔时还年青潇洒,也是在此种蒙蒙细雨中,穿着草履和麻布衣裳,挑着扁担,歌着樵夫所唱的俗调,从赵地高而险峻峥嵘的、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走过,去拜访那万乘之国的王者。赵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拜为赵之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
“大局?赵国的这一局,早就输了。”
然而现在这位相国轻轻地启唇说,他的嘴上有点起皮,亡客想。在如今这六国凋敝,徒有虚华的无尽夜色里,他轻声地说着,一面动手解开衣带上所系的赵国相印,那动作坚决但缓慢,一方小小的,莹白的,雕刻工丽的印,亡客注视着他,瞬间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样一方相印——那时候他还在魏国,他曾经酿下大祸,在幽暗的牢笼中他亲口下令将一个无罪之人鞭打至死——但此人命不该绝,最终未死,在宫中拦下秦王车马,又是一段佳话。然而错了么?错了?至少当初若不这么做,他也不会至今流亡。可是谁又会料到……日后之事。
那白玉所制的相国之印,异常精致,很熟悉的,而又有点不同的万乘之国的相印,在灯火之下泛出十分冰冷的光芒,亡客感到了一种痛惜,如果此时魏国的相印握在他的手中,又何至于如此狼狈!但是在他这么想的时候,赵邦的相国反而将它从衣带上解下,托在手里,看了一看,进而又用一片空白的锦帛将它包好,很随意地放在了错金的几案上,金石相碰,响声清脆,他的动作那么自然,仿佛这不是什么大国的相印,而只是一副微小无力的枷锁。
“整个赵国境内都不安全,我这里是无法藏匿你的。”相国转过头来看亡客,依旧有些嘶哑地轻声说。亡客似乎一时间还无法理解他的意思似地,沉默地与他对视了片刻。雨声缠绵,灯光下他们漆黑的影子交织在一起。“走吧。”相国悄声说,扯着他暗红色的广袖,仿佛青年时他们二人抵足共话,他说:“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与你一同逃走。”
面对此种事情,相国的决心反而比亡客更坚定,在跳跃的灯火之下,他手持收拢来的竹伞,姿态显得异常脱俗,而那略微有些沧桑的面庞上,微笑的神情却纯粹仿若少年:“既然我当初是这么来的,如今我便随你一起,这么归去吧。”
他竟邀请他一同逃亡。
“……去哪儿?过去商定好的梁地吗?”
“国多君子,是个闭居的好去处。”
哗啦哗啦的声响非常清脆,相国——不,现在或许只是虞卿,他走到帘旁,弯下腰去,穿好了摆在堂下的,早已备好的草履,打起竹帘来,然而亡客却站在原地,似乎还未从刚刚的惊异中恢复过来似地,呆呆地瞧他。
“你不当相国了吗?”他少见地显得有点激动,几乎是小跑地,跟过去,在虞卿的身旁问,虞卿看了他一眼,那是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热情与幻想的眼色,他只是看了他一眼,接着转过头去。
“赵王终不可说,国已衰弱不堪,要此相何为?”他压低声音——还不如抛弃了这一切,随你去吧,然而他没有这么说,细密的雨丝透过打起的帘子扑进室内来,微微沾湿了二人的衣袖。
“相印比之故友,终是太轻了。这乱世之中,功名得到容易,失去更容易,哪里有昔时的许诺珍贵呢?”
虞卿撑开了竹伞,笑着道,亡客一愣,终也是哈哈大笑。雨依旧下个不停,攀援出墙篱的凌霄花,纵使在黑夜里,那艳色也毫不衰减。然而当初那脚蹬草履,披着斗笠打着竹伞的人,如今也以同样的姿态,与身边暗红衣衫的亡客一起,无声无息地没入了黑暗的雨夜之中。
过去赵国的相国与过去魏国的相国,再也没有了,那一见赐金,再见封卿,三见拜相的神话,终于也彻底消失在这烟雨之中,只有一对青年时相识的故友,于夜幕之下,朝着理想中的归隐所在,作着长无尽头的逃亡。
青竹制的帘栊外下起了细密的雨,打在泥土和草木之上,淅淅沥沥。蜜色的灯火透过装饰繁琐的朱红格子窗透出去,在黑夜里蕴出一片隐秘的柔晕。从屋内向外望望,庭院中的景色暗昧而幽雅,那只能看出个轮廓的假山,树木和曲折的廊亭,琉璃罩的落地宫灯,隔着一片朦胧的水雾,更觉模糊,大不同于往常,竟有一种新奇之趣。
潮湿的水汽从竹帘外渗进来,空气是清凉的。那个逃亡的旅客在阶前脱去布履,拎着衣裳的下摆,脚步无声,缓缓地走进相国的起居室里来。赵地的相国正坐在青铜错金几边,在他的面前,一盏高脚铜豆里,烛火闪烁地燃烧着。相国拢着袖子,提笔在竹简上疾书着什么。亡客抬头看他,这个中年人的侧影在灯下竟然显得有些沧桑和憔悴——他穿着萱草色的直裾深衣,黑色衣缘上绣着回形纹,没有戴冠,头发随意地绾起,这打扮原本就很素净。加之此人端坐着,如同祭祀礼上代替祖宗神灵受祭的尸祝,雨夜孤灯之下,风度竟显得如此高超优雅,然而仔细看时,唇边额角却有了细纹,那双眼睛半阖半张,偶尔微微抬起——提笔蘸了蘸墨。
“我来了。”
片刻,亡客终于开口向他说,尽管带着些微的颤抖,他的声音仍然很镇静,丝毫没有一点逃亡之人的慌张与怯懦,窗外的雨声细密,连室内的寂静都似乎染上了一层潮湿的味道。所有的仆从都被屏退,此室内只有他们两人,孤独地相对。相国无动于衷地写完最后几个字,潇洒地扔下了笔,墨汁稍微溅到他的衣袖上,一串乌黑的点子,可是他毫不在意。
“想必你也知道我被搜捕的事情。秦王说要拿我的人头才能换回平原君,我只有来投奔你了。”
相国稍稍转过头去看他,他的反应并不是很热情。亡客一动不动地站在帘前,向端坐着的相国说道,也丝毫没有有求于人者会有的姿态,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尽管是在诉说非常危险的事情,亡客的语气却没有什么波澜,仿佛是这雨夜现形的一只沉默的鬼魅。在离相国一丈远的地方明明铺好了两层的细麻席子,但是亡客丝毫没有坐的意思。
相国按着席子站起身来。他只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走动起来,取下了墙壁上挂着的茅草斗笠,这种与他身份毫不相符的东西,他从容地将它系好,动作熟练,好似他原本就只是山野里的一个农夫。
“你的事情我早就听说了,也做了一点准备,那么你觉得现在还能逃脱么?”
相国系好斗笠,又取出放在绘着金红二色相间的双豹的楠木箱子里的竹伞,接着转身问他。这室内的气氛肃穆而凝重,相国的声音稍稍有些嘶哑,语调却这样轻松。他和这一位亡客似乎早已约定好了一般——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位亡客不久之前明明还藏匿在平原君的府中,但是平原君被秦国扣留了。赵国早就不是长平之战以前的赵国,如果范雎得不到这位曾经身为魏相国的亡客的头颅,那么秦国的铁骑就将兵临邯郸城下。
“不知道。”亡客依然垂袖而立,暗红色的裙裳在灯光下泛着血一样的光泽,那衣缘已然有些磨破,在提到攸关生死之事时他的语气异常地凝重:“但是我或许不该来投奔你,其实我在你的门口时就犹豫了。”亡客有些后悔地说:“你现在是赵相,以赵国大局为重,我该死。”
相国静静地聆听着他的话,居然难得一见地笑了笑——过去他那张脸上总是有着忧国忧民的苦大仇深的神情的,然而到底是什么时候已经彻底消去了呢。如今这笑容却如此轻松。雨声不歇,微微有凉风穿过竹帘,吹到堂上来。亡客凝视着他,忽然想起当年流传的神话。
赵相国虞卿,昔时还年青潇洒,也是在此种蒙蒙细雨中,穿着草履和麻布衣裳,挑着扁担,歌着樵夫所唱的俗调,从赵地高而险峻峥嵘的、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走过,去拜访那万乘之国的王者。赵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拜为赵之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
“大局?赵国的这一局,早就输了。”
然而现在这位相国轻轻地启唇说,他的嘴上有点起皮,亡客想。在如今这六国凋敝,徒有虚华的无尽夜色里,他轻声地说着,一面动手解开衣带上所系的赵国相印,那动作坚决但缓慢,一方小小的,莹白的,雕刻工丽的印,亡客注视着他,瞬间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样一方相印——那时候他还在魏国,他曾经酿下大祸,在幽暗的牢笼中他亲口下令将一个无罪之人鞭打至死——但此人命不该绝,最终未死,在宫中拦下秦王车马,又是一段佳话。然而错了么?错了?至少当初若不这么做,他也不会至今流亡。可是谁又会料到……日后之事。
那白玉所制的相国之印,异常精致,很熟悉的,而又有点不同的万乘之国的相印,在灯火之下泛出十分冰冷的光芒,亡客感到了一种痛惜,如果此时魏国的相印握在他的手中,又何至于如此狼狈!但是在他这么想的时候,赵邦的相国反而将它从衣带上解下,托在手里,看了一看,进而又用一片空白的锦帛将它包好,很随意地放在了错金的几案上,金石相碰,响声清脆,他的动作那么自然,仿佛这不是什么大国的相印,而只是一副微小无力的枷锁。
“整个赵国境内都不安全,我这里是无法藏匿你的。”相国转过头来看亡客,依旧有些嘶哑地轻声说。亡客似乎一时间还无法理解他的意思似地,沉默地与他对视了片刻。雨声缠绵,灯光下他们漆黑的影子交织在一起。“走吧。”相国悄声说,扯着他暗红色的广袖,仿佛青年时他们二人抵足共话,他说:“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与你一同逃走。”
面对此种事情,相国的决心反而比亡客更坚定,在跳跃的灯火之下,他手持收拢来的竹伞,姿态显得异常脱俗,而那略微有些沧桑的面庞上,微笑的神情却纯粹仿若少年:“既然我当初是这么来的,如今我便随你一起,这么归去吧。”
他竟邀请他一同逃亡。
“……去哪儿?过去商定好的梁地吗?”
“国多君子,是个闭居的好去处。”
哗啦哗啦的声响非常清脆,相国——不,现在或许只是虞卿,他走到帘旁,弯下腰去,穿好了摆在堂下的,早已备好的草履,打起竹帘来,然而亡客却站在原地,似乎还未从刚刚的惊异中恢复过来似地,呆呆地瞧他。
“你不当相国了吗?”他少见地显得有点激动,几乎是小跑地,跟过去,在虞卿的身旁问,虞卿看了他一眼,那是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热情与幻想的眼色,他只是看了他一眼,接着转过头去。
“赵王终不可说,国已衰弱不堪,要此相何为?”他压低声音——还不如抛弃了这一切,随你去吧,然而他没有这么说,细密的雨丝透过打起的帘子扑进室内来,微微沾湿了二人的衣袖。
“相印比之故友,终是太轻了。这乱世之中,功名得到容易,失去更容易,哪里有昔时的许诺珍贵呢?”
虞卿撑开了竹伞,笑着道,亡客一愣,终也是哈哈大笑。雨依旧下个不停,攀援出墙篱的凌霄花,纵使在黑夜里,那艳色也毫不衰减。然而当初那脚蹬草履,披着斗笠打着竹伞的人,如今也以同样的姿态,与身边暗红衣衫的亡客一起,无声无息地没入了黑暗的雨夜之中。
过去赵国的相国与过去魏国的相国,再也没有了,那一见赐金,再见封卿,三见拜相的神话,终于也彻底消失在这烟雨之中,只有一对青年时相识的故友,于夜幕之下,朝着理想中的归隐所在,作着长无尽头的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