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申城气温高达39.4℃,是今年7月第24个高温日,“史上最热7月”诞生!图为在上海街头,出行的市民采用各种方法躲避烈日。青年报首席记者
昨天是今年7月上海第24个高温日,打破之前的纪录,造就新的“史上最热7月”。
热,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与稳定,与台风少没有关联,但就算8月份有台风,今年预计也很难对上海有影响。
8月上旬还是会很热,没有网络上说的44℃那么夸张,但再破40℃的确存在可能。
——————
上海史上单日高温榜
第一名:40.6℃
2013年7月26日
第二名:40.2℃
1934年7月12日
第三名:40.0℃
1934年8月25日
2009年7月20日
2010年8月13日
青年报记者 俞韡岭
本报讯 今天是上海“史上最热7月”最后一天。算上今天,这个7月高温日数将达到惊人的25天,市民超8成时间生活在副热带高压的“阴影”之下。单月25天的高温日数已打破申城141年气象记录以来单月23个高温日的纪录(1934年),成为史上最高温40.6℃之后又令人震惊的一“最”。
据悉今年第9号台风“飞燕”即将生成,这个台风将对我国、上海产生怎样的影响暂不得而知,但已有气象爱好者喊出了“上海将出现2000年一遇的最强热浪袭击,最高温预计42℃”的讯息。截至今天,今年高温日总数为27天。未来7天预计仍是连续高温日,这个已经打破各种纪录的夏天,或许真能再打破申城2000年以来整个夏季总共40个高温日的纪录。此外,申城连续酷暑日(气温>37℃)数截至昨日已有8天,预计也将超过1934年连续10天酷暑的纪录。
因预计昨天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温大于35℃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日数可达5-8天,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再加上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四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昨天11时签发启动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这是中国气象局历史上启动的首个高温Ⅱ级应急响应。
[关注“史上最热7月”]
1、为何今年7月这么热?
多种因素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大、稳定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个显而易见的纪录以外,今年7月还有很多气象纪录被打破或追平——7月上旬平均温度达到31.6℃,成功超越2005年7月上旬31.5℃的平均温,成为申城史上最热的7月上旬;7月1日至7月30日平均气温大于31℃,为历史同期最高值;7月23日至7月30日,申城连续8天气温>38℃,这在申城此前140年气象史上还从未有过,此前最高纪录为5天;至今天,7月超过37℃的酷暑日数将达14天,与1934年创下的7月酷暑日数纪录打平。
有气象爱好者认为:“近期副高长时间稳定在浙沪地区,累计时间长是高温居高不下的主因。”气象专家也曾表示,从环流上来看今年江淮流域的梅雨期短,出梅早,副热带高压偏北,副高维持的时间非常长。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表示,副高的确是夏季造成高温最主要的原因,但副高为何稳定不北抬,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原因。“大气环流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今年冷空气比较弱,最近夏季风相对偏强。”
青年报记者得知,副高强与弱,跟海洋温度、海表温度、夏季风强弱与位置、地球赤道辐合带的强度等都存在关系,各方面因素综合造成副高强,绝对不是某一个因素就是决定因素。邬锐说:“并不是说哪个因素占据比例高了或低了这么简单,是综合因素造成今年的热。大气是一个复杂的热系统,一点点因素和往年不同,结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谬之千里。”
2、7月之热是否是一次未预见的“意外”?
近10年高温日明显增多,与全球变暖趋势密切联系
今年5月底本市汛期预测时,曾表示今年高温(≥35℃,27天)和酷暑(≥37℃,7天)日数相对略少,与去年(24天,4天)持平或略多。虽长期预测无法完全准确,但不少市民仍质疑气象部门对今年之热预计不足。对此邬锐谈道:“气候预测一般预测不到极值。一般是在平均的情况下去预测。从科学上说,今年的热虽然出现了一个峰值,但并非特别突然。2003年和2007年的7月份出现了19个高温日,2009年出现了40℃的最高温,这些指标上也说明,今年高温日不是一下子变得异常多了。”
但邬锐坦言,上海近10年的高温日相比更早的年份明显增多,这跟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00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空调的增加等,都会产生一个叠加效应。”
根据上海气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近十年(2003年-2012年)年均高温日达到27天,比1981年-2010年15天的年均高温日几乎翻了一番。
[关注台风偏少]
1、8月会来台风降温吗?
有台风也难产生影响
青年报记者得知,今年至今西太平洋上已经生成8个台风,生成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目前西太平洋比较平静,记者截稿前尚未有热带气旋被编号。
邬锐告诉青年报记者,台风来袭跟高温日数多少没有任何关联,但有可能出现“7月台风少但8月台风较多”的情况。但即便8月有台风生成,也较难对上海产生影响:“从目前状态来看,副高这么强,台风不太可能会影响到南海,对东南沿海的影响可能都不会太明显。”
2、新台风会“火上浇油”?
无“热台风”一说
昨天微博上一则说法引起了4500多位网民的转发:“……9号台风‘飞燕’的生成已迫在眉睫。未来的飞燕台风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影响:对广东广西海南,它将带去狂风暴雨;对江浙沪来说,台风外围下沉将配合副高,掀起今年最猛烈的高温进攻。”
因此,会“掀起今年最猛烈的高温进攻”的“热台风”的说法也不胫而走。对此邬锐表示,气象学上并无“热台风”的说法,而这条微博内容可信度也不高:“台风跟副热带高压根本碰不到一块去,台风来怎么还会有副高呢?日后台风活动还是会有,但生成的位置现在不能确定。”
[展望8月气温]
1、8月上旬高温“2000年一遇”?
说法夸张,
但真有可能再超40℃
对于另一则“欧洲中期最新报……上海地区将出现2000年一遇的最强热浪袭击”的热门微博,邬锐表示,从气象部门现有的预测水平和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天以内的气温,目来还没有监测到42℃-44℃这样极端值的出现。
但他也表示,从趋势来讲存在气温再度超过40℃的可能性。“从统计角度上来看,7月很热8月可能就不太热了,因为夏季的平均气温总在某一个温度上下,每年的平均气温不会差特别远。当然,8月份很热的这种可能性虽小但不能排除。”
2、以后每个夏天都会这么热?
目前无法预测,
总应符合统计规律
从数据来看,申城年高温日最高值为2003年的40天,连续高温日数极值则是2003年的19天,2005、2007和2010年的年高温日数均大于等于30个。邬锐说,从近10年数据来看,“高温天不会少”仍将是申城夏天的主旋律:“可能还是会这样,高温天的数量还是多的。未来也没有办法预测,但总归是符合统计规律。”
昨天是今年7月上海第24个高温日,打破之前的纪录,造就新的“史上最热7月”。
热,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与稳定,与台风少没有关联,但就算8月份有台风,今年预计也很难对上海有影响。
8月上旬还是会很热,没有网络上说的44℃那么夸张,但再破40℃的确存在可能。
——————
上海史上单日高温榜
第一名:40.6℃
2013年7月26日
第二名:40.2℃
1934年7月12日
第三名:40.0℃
1934年8月25日
2009年7月20日
2010年8月13日
青年报记者 俞韡岭
本报讯 今天是上海“史上最热7月”最后一天。算上今天,这个7月高温日数将达到惊人的25天,市民超8成时间生活在副热带高压的“阴影”之下。单月25天的高温日数已打破申城141年气象记录以来单月23个高温日的纪录(1934年),成为史上最高温40.6℃之后又令人震惊的一“最”。
据悉今年第9号台风“飞燕”即将生成,这个台风将对我国、上海产生怎样的影响暂不得而知,但已有气象爱好者喊出了“上海将出现2000年一遇的最强热浪袭击,最高温预计42℃”的讯息。截至今天,今年高温日总数为27天。未来7天预计仍是连续高温日,这个已经打破各种纪录的夏天,或许真能再打破申城2000年以来整个夏季总共40个高温日的纪录。此外,申城连续酷暑日(气温>37℃)数截至昨日已有8天,预计也将超过1934年连续10天酷暑的纪录。
因预计昨天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温大于35℃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日数可达5-8天,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再加上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四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昨天11时签发启动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这是中国气象局历史上启动的首个高温Ⅱ级应急响应。
[关注“史上最热7月”]
1、为何今年7月这么热?
多种因素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大、稳定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个显而易见的纪录以外,今年7月还有很多气象纪录被打破或追平——7月上旬平均温度达到31.6℃,成功超越2005年7月上旬31.5℃的平均温,成为申城史上最热的7月上旬;7月1日至7月30日平均气温大于31℃,为历史同期最高值;7月23日至7月30日,申城连续8天气温>38℃,这在申城此前140年气象史上还从未有过,此前最高纪录为5天;至今天,7月超过37℃的酷暑日数将达14天,与1934年创下的7月酷暑日数纪录打平。
有气象爱好者认为:“近期副高长时间稳定在浙沪地区,累计时间长是高温居高不下的主因。”气象专家也曾表示,从环流上来看今年江淮流域的梅雨期短,出梅早,副热带高压偏北,副高维持的时间非常长。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表示,副高的确是夏季造成高温最主要的原因,但副高为何稳定不北抬,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原因。“大气环流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今年冷空气比较弱,最近夏季风相对偏强。”
青年报记者得知,副高强与弱,跟海洋温度、海表温度、夏季风强弱与位置、地球赤道辐合带的强度等都存在关系,各方面因素综合造成副高强,绝对不是某一个因素就是决定因素。邬锐说:“并不是说哪个因素占据比例高了或低了这么简单,是综合因素造成今年的热。大气是一个复杂的热系统,一点点因素和往年不同,结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谬之千里。”
2、7月之热是否是一次未预见的“意外”?
近10年高温日明显增多,与全球变暖趋势密切联系
今年5月底本市汛期预测时,曾表示今年高温(≥35℃,27天)和酷暑(≥37℃,7天)日数相对略少,与去年(24天,4天)持平或略多。虽长期预测无法完全准确,但不少市民仍质疑气象部门对今年之热预计不足。对此邬锐谈道:“气候预测一般预测不到极值。一般是在平均的情况下去预测。从科学上说,今年的热虽然出现了一个峰值,但并非特别突然。2003年和2007年的7月份出现了19个高温日,2009年出现了40℃的最高温,这些指标上也说明,今年高温日不是一下子变得异常多了。”
但邬锐坦言,上海近10年的高温日相比更早的年份明显增多,这跟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00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空调的增加等,都会产生一个叠加效应。”
根据上海气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近十年(2003年-2012年)年均高温日达到27天,比1981年-2010年15天的年均高温日几乎翻了一番。
[关注台风偏少]
1、8月会来台风降温吗?
有台风也难产生影响
青年报记者得知,今年至今西太平洋上已经生成8个台风,生成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目前西太平洋比较平静,记者截稿前尚未有热带气旋被编号。
邬锐告诉青年报记者,台风来袭跟高温日数多少没有任何关联,但有可能出现“7月台风少但8月台风较多”的情况。但即便8月有台风生成,也较难对上海产生影响:“从目前状态来看,副高这么强,台风不太可能会影响到南海,对东南沿海的影响可能都不会太明显。”
2、新台风会“火上浇油”?
无“热台风”一说
昨天微博上一则说法引起了4500多位网民的转发:“……9号台风‘飞燕’的生成已迫在眉睫。未来的飞燕台风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影响:对广东广西海南,它将带去狂风暴雨;对江浙沪来说,台风外围下沉将配合副高,掀起今年最猛烈的高温进攻。”
因此,会“掀起今年最猛烈的高温进攻”的“热台风”的说法也不胫而走。对此邬锐表示,气象学上并无“热台风”的说法,而这条微博内容可信度也不高:“台风跟副热带高压根本碰不到一块去,台风来怎么还会有副高呢?日后台风活动还是会有,但生成的位置现在不能确定。”
[展望8月气温]
1、8月上旬高温“2000年一遇”?
说法夸张,
但真有可能再超40℃
对于另一则“欧洲中期最新报……上海地区将出现2000年一遇的最强热浪袭击”的热门微博,邬锐表示,从气象部门现有的预测水平和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天以内的气温,目来还没有监测到42℃-44℃这样极端值的出现。
但他也表示,从趋势来讲存在气温再度超过40℃的可能性。“从统计角度上来看,7月很热8月可能就不太热了,因为夏季的平均气温总在某一个温度上下,每年的平均气温不会差特别远。当然,8月份很热的这种可能性虽小但不能排除。”
2、以后每个夏天都会这么热?
目前无法预测,
总应符合统计规律
从数据来看,申城年高温日最高值为2003年的40天,连续高温日数极值则是2003年的19天,2005、2007和2010年的年高温日数均大于等于30个。邬锐说,从近10年数据来看,“高温天不会少”仍将是申城夏天的主旋律:“可能还是会这样,高温天的数量还是多的。未来也没有办法预测,但总归是符合统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