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吧 关注:43,773贴子:252,466

回复:【科普季】浅谈恒星演化全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补充:小于0.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中心氢燃烧结束后形成的氦核是电子简并的,并且氦核的质量小于氦燃烧的临界值。同时,由于外层行得质量很少,氢燃烧补充的氦也不足以使氦核的质量达到上述的临界值。因此,当电子简并的氦核收缩使,不会发生燃烧。这样初始质量小于0.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将会演化为氦白矮星,而演化为碳-氧白矮星的恒星初始质量在0.5到2.3倍太阳质量之间。
那么今天的量又完成了,之后还会为大家讲解中等质量恒星,大质量恒星的结局。包括超新星,致密星都会有。时间充足的话还会补充近密双星,洛希瓣,脉冲星系列问题,黑洞系列问题,以及中微子系列问题。我好像在给自己挖深坑....当然,写一遍也会记得更深刻的,所以看起来还是双赢的


IP属地:北京17楼2013-07-31 23:40
回复
    唉,乃真有时间,我一直忙到现在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3-08-01 01:07
    收起回复
      阳光好棒啊,看好你哦


      IP属地:澳大利亚19楼2013-08-01 17:47
      收起回复
        长知识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波兰20楼2013-08-01 18:15
        回复
          我记得有人提出过一种很逆天的想法:小型恒星以氢聚变为燃料,在核心区进行聚变反应别且剩下大量的废物在核心和表层之间,存在着许多没有燃烧的氢。如果能有什么东西像拿勺子搅拌糖水一样就可以让它重新燃烧。(记得有个数据说以太阳为例可以延寿100亿年,完完全全又延寿了一倍啊有木有·····但是时间太长了看起来很不可靠↖( ̄▽ ̄") 阳光乃怎么看)


          21楼2013-08-02 17:33
          收起回复


            22楼2013-08-04 12:45
            回复
              哇塞,果断收藏啊


              23楼2013-08-06 18:29
              回复
                中等质量恒星
                中等质量恒星质量介于2.3-8倍太阳质量之间,在燃烧完中心的氢之后,一样会形成一个氦核,与小恒星相同。不同的是,中等质量恒星过渡到红巨星的过程非常短暂。在10^6年这一量级,因此在赫罗图上并不容易观察到,,成为和聊天的空隙区,恒星达到红巨星是,中心的温度已升高到10^8K,从而氦开始燃烧,主要反应也是氦原子核聚变为碳和氧。但与小质量恒星不同的是,氦燃烧不经过氦闪,而是平稳的渡过,同时整个恒星内部对流很强。对流使得中心区域的还不断被搬运到核的表面,形成氦燃烧的壳层,而中心部分逐渐变成由碳氧组成的核。在这一过程恒星是非常不稳定的。
                此后,恒星的过程很像小质量恒星,进入AGB阶段。不同的是AGB阶段中等质量恒星可能会产生热脉动,造父脉动①,并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星风。另一方面,此阶段碳氧核去会产生大量中微子,携带能量使核区温度降低。
                中等质量恒星最终有两个结局。第一是壳层的燃烧不能使中心核进一步聚变,,恒星由AGB阶段转化为行星状星云,最后成为一颗碳氧白矮星。第二种情况,如果内核可以继续燃烧,他所发生的过程将是爆炸性的,就成了我眼中一个比较刺激的名词,超新星②爆炸,但只有接近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才有可能。
                ①这里的造父脉动和热脉动和快餐一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维基一下造父变星。这里简要叙述一下此阶段会有此效应的原因是因为因为氦越热,电离程度越高,越不透明,内部加热导致膨胀,膨胀降温导致停止膨胀甚至收缩。这种有规律的变化成为脉动。
                ②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即使在白天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超新星的详细介绍在最后会有的,大家只需要大概了解这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就好了


                IP属地:北京24楼2013-08-06 23:50
                收起回复
                  你把天体物理学中重要的东西忽略了


                  25楼2013-08-10 21:20
                  收起回复
                    我就以维基百科的形式写吧
                    在恒星的形成过程中,几乎所有都经历过高能喷发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分子双极外向流。
                    外向流一般都与哈罗天体、脉泽等快速移动星体成协
                    一,哈罗天体(Herbig-Haro object或HH天体)是一种壮似星云的x星体,连续谱很弱禁发射线和H阿尔法发射很全,有高速喷流
                    睡觉.....


                    26楼2013-08-14 22:13
                    收起回复
                      观测表明赫比格-哈罗天体的发射线产生于激波中
                      天体脉泽
                      在天体脉泽的三大类与恒星形成初期有关的就是星际脉泽了,这类一般出现在水脉泽、羟基脉泽,甲醛脉泽.
                      天体脉泽温度高、频谱形态复杂,且具有成团性。一天只能写这么一点点--,n悲催,而且时间紧凑


                      27楼2013-08-15 22:18
                      收起回复
                        研究HH天体可以校检外向流相关模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认为HH天体是超音速星风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1;耦合模型
                        在1900年建立的raga模型中,假设内涵许多内工作面的外向流,湍流包层和环境见压力平衡等等,检验结果与观测接近,但是这个模型也暴漏出一些弱点,这里不提了
                        Stah1e模型;
                        该模型主要由于经验性公式-质量分布公式得出速度分布。由于该模型基本假设是粘性带动。因此通过经验公式可以得出由速度分布和观测效应解释了观测位置。最明显特征为加速,加速的原因被认为是快速物质通过湍流带动周围物质产生的


                        29楼2013-08-19 22:23
                        回复
                          呐呐,好久不更了下面继续


                          IP属地:北京30楼2013-08-19 22:50
                          收起回复
                            大质量恒星通常是O型和B型星。他们在银河系只占恒星总数的10%左右。和中小质量恒星不同,大质量恒星在经过氢燃烧和氦燃烧之后,所产生的碳-氧核是电子非简并的,因此发生碳燃烧时,中心核不会产生剧烈的闪耀现象。同时,大质量星在演化过程中,星风所造成的物质流失极大。特别是演化后期,不断将内部产生的重元素抛射到宇宙空间,因此大质量恒星时星际介质,特别是重元素的重要来源。由于剧烈的物质抛射以及内部对流,大质量星在离开主序星后的演化,往往要在红超巨星和蓝超巨星之间来回反复几次,中间也会经过早父不稳定带而成为造福变星。


                            IP属地:北京31楼2013-08-19 23:16
                            回复

                              这个图片超好的说,不断地聚变,最里面是个铁核。


                              IP属地:北京32楼2013-08-19 23: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