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藏友大家好,初次在中藏网发言,首先声明,这个账号不是本人的,前几日文化厅的朋友跟我介绍中藏网时,我发现注册起来似乎极为复杂,于是无奈之下只好借他的账号一用。唐突之处,万望见谅。
作为一名有过文博工作经历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我对冀宝斋博物馆近来所遭受到的种种不公正、不理性的非难表示极大的遗憾。这或许不是某些乱作为的政|府部门的憾事;不是某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们的憾事;但却是我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传承的憾事。
然而,我依然要请求并呼吁广大藏友们,请压抑心头的怨愤,平息胸中的怒火。
为什么?因为我们需要保持警醒的头脑来自问:难道冀宝斋事件仅仅是个案吗?难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只是一时兴起吗?不,当然不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近年来,民间收藏所展现出的繁荣趋势以及各类奇珍异宝的不断现世,确实引来了某些不学无术又利欲熏心之人的觊觎。
他们分羹不得便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地妄图对民间收藏加以抹黑,试图打击这个朝气蓬勃的市场,破坏它的稳定与和谐。他们利用种种手段打压民间藏品的价值,最终的目的,是想趁乌烟瘴气之时,从中渔利。
这段时间,自称后清皇帝的无耻之徒马伯庸和他背后的黑暗势力所掀起的妖风正如火如荼,令藏友们人人自危。
对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保持我们一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的凛然气概。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们理解我们,相信我们;才能引导大众看清污蔑者的真面目,并自觉地反抗见风使舵的媒体暴力。
我认为,只要我们不为所动,这些跳梁小丑们的表演终究只是一时之盛,成不了气候。长远来看,民间收藏的繁荣趋势无可动摇,并将愈发枝繁叶茂,为我国制造业和国家经济增长贡献伟力。
此外,我们作为民间收藏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不应妄自菲薄,动不动就怀疑自己手中藏品的价值,一闻风吹草动就惊恐万状,生怕有亏于己——这实在可笑之至,这些年来,国家对民间收藏的悉心扶持可谓路人皆知,拨到民间文博项目的事业资金每年都呈指数增长。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珍爱的藏品会因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污蔑,以及媒体暴力的推波助澜而有所贬值。
而且,归根到底,价值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绝大多数藏友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收藏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获利,而是为了守卫华夏文明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凝萃、创造出来的民族瑰宝,并使之一代代传下去。
说到这里,我想举两个令人敬佩的例子,来说明民间收藏者们的不易与坚持。
退休前,我在自己献身多年的省文博工作中,曾有幸结识了一位坚毅的广西少数民族老人。这位老人在子女全部成家后,便一心埋首于对本族文物传承的研究。他通过研读寨子上流传下来的古籍和记事文卷,并与曾到寨上考察的文博专家建立了长期的通信交流,从而逐步发现——本寨所藏的异孔龙纹铜鼓原来当初不止冶铸了一个,而是七个!铜鼓按鼓壁上孔数的不同,共分一孔到七孔。然而寨上几代人以来都一直以为只此一鼓。老人亲自查验了寨中那个仅存的铜鼓,发现其鼓壁上的孔数为四孔。而其余六个同时冶铸的龙纹铜鼓,数百年来,竟已不知分别传至何处。由于古籍中还记载着类似民间预言的段落,说将来七面铜鼓终会重聚一处。于是,老人从此下定决心,不听子女规劝,也不要国家资助,杵着拐棍自己独自上路,开始四处寻访佚失的其余铜鼓。
在一次文博考察途中,我还曾获悉一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姓戈的盲人姑娘的事迹。她奶奶与她父母不和,去世前单独留下了一枚巨如鹅卵的玉珠给她,声言是夜明珠,要她自己好好收藏,不能告知父母。年轻女孩谨守与老人弥留之际的承诺,但她双目失明,又不懂玉的价值。在一次偶然之际,她得知,有电视台邀请文物鉴定专家举办的全国巡回现场鉴宝,正巡经她家所在的城市,于是她怀抱奶奶的遗赠之物,前去寻求鉴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鉴定会场拥挤不堪,她怀中的玉珠被人撞落在地,滚下石阶,摔成无数碎片,而许多人一见是玉,利欲熏心,竟一哄而上,纷纷将碎片捡走。女孩欲哭无泪,为自己的不孝痛悔不已,她觉得那块玉仿佛就像奶奶的魂魄一样,被她一摔而碎了。她不断央求现场的好心人归还玉的碎片,然而人们见失主是个盲人,大都冷眼旁观。后来几经周折,她不屈不挠从组委会那里要到当天参加鉴宝的人员名单,于是她牵着自己的导盲犬,开始了漫长的寻玉之旅。据我所知,这位戈姑娘至今仍未放弃。
通过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我想说的是:那位顽固的少数民族老人所坚持的事业,以及那位誓要寻回奶奶遗物的少女所不愿放弃的艰辛——这些令人感慨的事迹,难道是为了金钱吗?难道是为了受人瞩目吗?我想,就算再多马伯庸之流的污蔑和中伤,在那位老者和那个年轻姑娘各自毅然独行的身影中,都将不攻自破!
清者自清,民间收藏者们所经历的或卑微,或伟大的种种故事,虽然难以尽述,且不为人所知,但最终,都将在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漫长道路中,留下光辉的足迹。
那些对此怀有莫名仇恨的人,那些试图否定一切自己无法窃为己有的美好事物的人,我奉劝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历史的迷雾终有一天会拨开,在那一天到来之时,难道你们就不会害怕吗?不凭空污人清白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罢了,我无意再过多评判你们的居心,只想最后反问一句:
民间收藏的极大丰富,难道不正是人民丰衣足食的最好见证吗?
至于那位马伯庸先生,既然他自认为是一介作家,那么,我还是愿意相信他是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的。希望他有一天能深刻认识到并亲自承认,今天对于冀宝斋的恶意抹黑,只是他因为太过年轻而犯下的错误。
正如贵网的武老所言: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而我要对所有关注此事件的人说: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7月21日深夜 于窥竹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