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中,东亚杯终于降下了帷幕,刚刚还以1:5的萎靡之势遭到国人唾弃,沦为“痰盥”的国足以一胜两平的不败战绩夺得了亚军,于是乎,对国足的关注度又热了起来,与天气相映成趣,赞美国足赢得“尊严”者有之,陶醉于国足在对澳大利亚一战中的传切进攻者有之,对国足与卡马乔卸任之前表现截然不同而感到困惑者有之,冷然面对国足这种间歇性“雄起”者有之。
其实每次国足的比赛,最精彩之处并不是场上的种种,而是赛前赛后场外的球迷、媒体的种种“表现”。
我,也不能免俗,如此场面,让我这个因为生活琐事烦扰而疏于动笔的资深潜水员也浮出了水面。
单以一胜两平的战绩来说,可以说还是不错的,尽管日韩都是以二线球员出战,但大家不要忘记,以球员的个人综合能力而论,中国球员是不如日韩球员的,能与对手周旋并且首站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追平,还是难能可贵的(谁还记得上次落后两球能追平是哪年哪月呀?)。
但纵观三场比赛,中国队其实也只是较为正常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准而已,没错,面对澳大利亚时的确踢出了不错的传切,但大家不要忽视一点,就是比赛当天的湿度是很大的(连球场跑道都湿了),澳大利亚球员明显在60分钟后就体力不支,在缺少强力逼抢的情况下,中国队的传切才显得自如。
在对手逼抢积极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请参考对韩国队那场比赛,整场比赛中国队只创造出两次射门,且无一造成实质性威胁。
中国队另一不足之处,是防守上容易出错的痼疾依然存在,对日本队和澳大利亚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对手连进两球,所丢之球都是因为站位错误和协防意识不足所致,表面上看只是因为中卫的错误,但实际上是防守组织的问题。
现在不少评论都支持傅博上位,其论据也很简单:调动了球员的积极性,以及傅博要求球员多走地面并且在对澳大利亚时表现不错。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论据都经不起推敲,是否要求多走地面就必定是合适的人选呢?一支球队是否仅仅要求多走地面就会强大了呢?
我对本土教练并没有特别的偏见,但的确信心不足,无论朱炯、高洪波还是傅博,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缺陷,就是对整个球队的建设和构造缺乏一定的大局观,在防守的组织以及如何解决好攻防转换,乃至于节奏的掌握上都还力有不逮。
很不巧的是,我还看过傅博带的U22国足的几场比赛(我这人有个毛病,看得比赛杂,只要有机会看到有时间看的。哪怕是东南亚联赛我都会看上两眼),坦白说,比赛的观感也就是:也就那样了、没什么亮点、看得比踢得人还累
所以,我还是希望能继续聘请一位高水平的外教来执教,在高水平外教的调教下,至少国足还有些许机会提升到1+1》2的程度,当然,足协要是为了省钱使用土教也无不可,关键是得把省下钱的钱用在合适的地方,例如规范联赛、构建青年联赛等等。
但无论聘请外教还是土教,都应该采用“大一统”制度,既国足、U22、U18都由国足主教练统一风格,这样才能使U22、U18的球员与国足实现无缝对接,不然各级国家队各行其是,风格不一,对国家队的建设则毫无帮助。
回到观看国足比赛的心态上,奉劝各位不妨抱着平常心去看待,踢得好时,不必吹上天,踢得不好时,也不必吐口水,每支球队都有踢得好的时候,也有踢得差的时候,况且,大家应该清楚的是,以中国球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国足能在短期内冲进世界杯,其难度是比我钻成功冲超还要大的,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不会如此“激动”了。
谈论体制什么的更无意义,因为这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于更改,别说从国家层面上,就拿你所任职的单位和公司来说,要作出大的更改都相当困难,何况一个国家层面上的体制呢?
体制如此,球员实力如此,是不是就不踢比赛了呢?比赛总归还是要踢的,这就跟看我钻一样,一个不投入建设、不花钱引援、不构建后备力量的俱乐部,能有多大的前景,这除了个别生活在梦里的球迷外,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大家都还是会去看我钻的比赛,不为别的,就为了那种纯粹的足球,足球的乐趣并不只在于胜负,无论何种比赛,冠军只有一个,没有夺冠的球队并不意味就是失败。
赛前分析讨论下,比赛时欣赏比赛过程的跌宕起伏。赛后讨论辩论,这种种都是足球的乐趣,胜负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在炎炎夏日下,保持一份平常心,无论国足还是我钻,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只要秉持心静自然凉的心态,都能从中发掘出足球那份纯粹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