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中“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是从朗诵的角度划分的,不是飞白运用的结果。)
2.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与原文第2段中有“此种技法历代仿效者甚多”不一致。C项说反过来了,原文是“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且映像的飞白只是作者的看法。D项原文是“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不是超越。)
3.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仅举电影、戏曲、诗文朗诵为例来加以阐释,没有“其他方面并不明显”的意思。)
4.C(尚:崇尚)
5.D(③⑥与断案无关)
6.B(原文不是诬陷自己的佃户,而是黄甲用钱贿赂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去替自己顶罪服刑。)
7.⑴伯启因无证人,没有相信他。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以”,“未之信”句式,“以是”“黜”各1分。)
⑵丞相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正好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这个建议未能实行。(“是”“除”“不果行”各1分)
8.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2分)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2分)(语言顺畅,无错字别字,1分。)
9.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 合:选择了"野火""断 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1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