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转到了战国时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是春秋时代的诸候还都相对稳定,霸主们也不算野心勃勃,人们都还各安其位,到了战国,则列国的兼并开始加强,乃至如孟子说的“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是春秋时代所没有的。这种转变是什么造成的呢?人们为何突然疯了。有人说是因为铁器的引入,但铁器也是人来决定它的。我想,主要还是春秋后期,孔子开始开设私学,教导民众士人。孔子开了个好头,把学问不只垄断在贵族卿大夫阶层中间。孔子本来的主张是要维系贵族阶层政治万年不倒,永葆长青的,为此提出了礼的节制和仁的内驱。但是孔子的行为却和他的主张相反。士人布衣们被他教育出来了,这些学生毕业后,大约全把学校的教育忘了,只积极谋求作官,投国君的所好。国君好什么呢,不过是希望民人更多,地盘更大罢了,于是,士人们为了能作官,被君主任用和宠爱,就开始鼓捣着国君们打仗,以及为了保证战争胜利,进行国内政治体制的改革,包括一些法家改革。可以说,士人被教育和武装起来了,于是纷纷抢入政坛,布衣开始崛起,极大了改变了时代的风貌,从从前春秋时代的有节制的战争以及传统政治的因循,变成了好战和革新。顺便,孔子喜欢的贵族政治,也因为布衣涌入政坛,被最终瓦解,吴起、商鞅、张仪这些布衣成了大国卿相,他们纷纷以殴打传统世袭贵族家族作为自己改革的第一步。这一定要把孔子气死了,又要“吾徒小子,鸣鼓而攻之了。” 人读书了,智力、见识和欲望都增大了,布衣士人因此崛起,改变了从前安常处顺、相对平和的春秋时代,促成战国的利益纷争局面。布衣们卷着国君打打杀杀,国君对布衣也恭敬得要命,甚至多人要禅让给他们,更别说齐威王搞稷下学宫,齐宣王给孟子开万钟的年薪和数十百人车辆的伺候。国家也必须从分封变为郡县,才能有那么多的官来容纳布衣。吴起曾经向孔子的徒孙学习,商鞅向鲁人尸子学习,孙膑张仪学于鬼谷子,都体现了战国士人因为受教育而起发,他们涌上政坛,搞得天下不宁乃至大乱,“一怒而诸候惧,安息而天下熄”,直到寻求出新的利益平衡格局。布衣有能力把天下搞得大乱,但也能摸索出新的政体格局,也许就是未来秦汉的局面。残存的一些贵族也停留在历史舞台上,比如齐国的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弟弟的儿子,做了卿相,不过,他也要倚赖布衣,所以广收门客,后者给他出谋划策,奔走列国。但总得来讲,贵族的成绩,越发将要堕落在士人布衣之下。总得来讲,士人和百姓受教育崛起,是贵族政治的春秋时代转变到战国局面的巨大动因,犹如大清帝国后来搞了很多学校,导致了这个帝国被学生们推翻。除了治国打仗,也有一些布衣研究些“没用”的学问,大约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官爵利益,至少是被贵人收为门客。所以,科学研究在战国时代也有了新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甘石星经》,标识出了太阳系五大行星的出没、运行规律,是世界上第一部恒星表,比希腊领先200年。而希腊人这时候则可以计算地球周长,以及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不论东方西方,当时世界上有很多人认识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