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三堂吧 关注:53贴子:3,452
  • 4回复贴,共1

谁见过“带笔墨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您好,我这里有两件藏品,看起来挺有意思的,但我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近日,德城区张先生致电本报记者。
马上相逢无纸笔?有它就不愁了
张先生的两件藏品形状相仿,都是一支金属管一端封闭,另一端连着一个小型金属容器,容器和金属管共用同一个“盖儿”;金属管长约14-15厘米,容器直径约2-3厘米。此外,两件藏品上都有疑似用来穿绳系线用的“鼻儿”。
张先生说,他问过好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但没有人见过这东西,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烟枪,但它却是不可能是烟枪,因为金属管的尾端是封闭的。“其中一支是在齐鲁古玩城买的,卖家说自己是河间人。他说这金属管是放毛笔的,下面的容器是墨盒,古人用毛笔写字画画,携带很不方便,这个东西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卖家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张先生说,“另一支是通过网络从云南的卖家手中买到的。这两件东西都是铜的,一件全部是黄铜,另一件上有一点红铜。”
他还说,买的时候,藏品中并没有笔,但还有墨。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墨已经不黑了,写出字来是灰白色的。
唐代诗人岑参在《逢入京使》一诗中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确实,毛笔的发明解决了人们书写的难题,但这些书写工具,尤其是墨的携带,并不是那么方便。这两件藏品解决了这个难题。
制于清中晚期,不知叫什么名字
“这两件藏品应该是清代中晚期制作的。”看到这两件藏品,德州晚报鉴宝团专家、地域文化学者张明福推测说,“墨盒产生的时代,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我认为它大约是清嘉庆年间出现的。这两件藏品是把墨盒与笔套结合起来的,时间应该再往后推几十年,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来水笔(钢笔)传入中国,它比这东西更加方便、便宜,因此这种工具就逐渐被淘汰。”
张明福说,这种用具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应该都有过,但当时恐怕价格要有二到三两银子左右,一般的老百姓应该是用不起的,应该是师爷、有身份的文人或采风的画家用的。为什么很多年龄大的人也不认识?就是因为它在当时就并不是非常普及,产量有限,用的人也不是非常多,后来又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明福认为,两件藏品中,墨盒扁圆的这支,形状更为标准,但是手工打制的,不但相对粗糙,而且现在仍能看出手工锻造的痕迹;另一支则明显看出机器制造的痕迹,花纹也比较精致。所以很可能后者制造时间要比前者晚一些。“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给它取这么几个名字:带笔墨盒、文人墨斗、笔墨枪(因为形状像烟枪)。”张明福说,“它是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
□记者王晓松摄影报道


IP属地:山东1楼2013-07-26 11:14回复
    这种的叫矢立,日本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4-10 15: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