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一种信念
命运很是奇特,如果找不到门,你会徘徊很久;一旦你找到那扇门,整个世界就敞开了。
中小学资质平平的曹郁,却是在北影摄影系出类拔萃起来,他年年拿一等奖当三好学生,毕业时是北京市优秀毕业学生。有一门《胶片基础》他考了99分,考卷被老师保存到现在。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当同学们忙着在校园里泡全中国最美的女孩们时,他每天晚上泡的是图书馆里历年《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我那时候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书和研究器材,《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是非常专业的杂志,1920年就出版发行,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复印下来,“我现在还留着那些复印件,上面写满了中文注释和归纳,后来专业英语渐渐熟了,中文标识也渐渐少了。”
毕业那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只招了一个摄影师,就是曹郁。电影厂里的等级非常森严,管你是北京优秀毕业生还是拿一等奖学金的,都要从三级助理做起,直到今天他证上还写着“工作助理导演”。
毫无疑问,曹郁赶上了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在中国电影蓬勃的背后,专业技术精湛的幕后工作人员奇缺,特别是摄影这个领域,靠镜头说话才是硬道理。曹郁掌镜的第三部电影《可可西里》就让他在业界声名鹊起,拿下金马奖最佳摄影,这部电影拍摄时他和陆川吃尽了苦头,甚至有剧组人员殒命在可可西里。和陆川合作的《南京!南京!》破天荒全黑白拍摄,再次让他拿下金马最佳摄影。“拿奖是一个分水岭,对我个人生活的改变非常大。我明确了自己是一个有艺术感的摄影师,人生就是奔这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