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回复贴,共1

【伽蓝.佛珠】心如明镜,梵音净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 / 施护 译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
   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与大宓刍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并菩萨摩诃萨众 而共围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尔时世尊
     即入甚深
   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时关自在菩萨摩诃萨
  在佛会中 而此菩萨摩诃萨
  已能修行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
    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卍 卍 卍 卍
    卍卍 卍 卍 卍
    尔时尊者舍利子
     承佛威神
  前白观 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乐欲修学者
     当云何学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告尊者 舍利子言
   汝今谛听为汝宣说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乐欲修学此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
   当观五蕴自性皆空
   何名五蕴自性空耶
    所谓即色是空
      即空是色
     色无异于空
     空无异于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
    无所生 无所灭
      无垢染
    无清净 无增长
      无损减
      舍利子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无眼识界
     乃至无意界
    无意识界 无无明
     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
    无所得 亦无无得
   舍利子 由是无得故
     菩萨摩诃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
     相应行故
   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
    以无所著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究竟圆寂
    所有三世诸佛
   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是故应知
    般若波罗蜜多
     是广大明
     是无上明
     是无等等明
   而能息除一切苦恼
   是即真实 无需妄法
   诸修学者 当如是学
     我今宣说
   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怛轧他 唵
    (Tadyatha Om)
      誐帝 誐帝
    (Ga-te Ga-te)
      播 啰誐帝
    (Para-Ga-te)
      播 啰僧誐帝
   (Para-sam-Ga-te)
      波提 唆贺
    (Bodhi Soha)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舍利子
     诸菩萨摩诃萨
  如能诵是 般若波罗蜜多明句
  是即修学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
     从三摩地安详而起
   赞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汝所说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
    当如是学
    是即真实 最上究竟
    一切如来 亦皆随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说此经已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并诸宓刍 乃至世间
   天 人 阿修罗 乾垯婆等
    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摘自宋代/施护 所译《心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7-24 17:22回复
    文/白落梅 朗诵/听音有声 编辑/善行道
    春秋一梦
      心如明镜,不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 惠能
      一直以来都认为,红尘与佛界,只隔着一道门槛,槛内是禅心云水,槛外是滔滔浊浪。佛家信缘,所以这道门槛,离人很远,前世和今生的距离;也离人很近,只在一呼一吸间。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抵达般若之门。许多人,一个低眉,一个回眸,就了悟禅意。六祖惠能,属于后者,一株菩提,一方明镜,注定了他一生禅宗的传奇。
      记忆中的六祖惠能,像是一枝端坐在云台的青莲,明心见性,自在圆融。在此之前,他和芸芸众生一样,是一粒漂浮在凡尘的微小尘埃。父亲早亡,与母相依,砍柴度日,生命平凡如草木,卑微似蝼蚁。宿命早有安排,只给了他一场短暂的红尘游历,就挥手诀别。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佛性和慧根,于是在一次卖柴归家的途中,邂逅了《金刚经》,便与禅佛结下难解之缘。他深知,自己只是人间萍客,尘世风云万象,不过是看了便忘记的风景。他就这么轻易说别离,舍弃人生百味,从此五蕴皆空,六尘非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7-24 17:24
    回复
      2025-05-11 10:05:59
      广告
        他的离去,本无缘由,可后来我读《金刚经》,又隐约有些明白,一切来去,终有因果。《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法相,皆非实相本身,不偏执,不贪念,以空灵自在之心,应对一切,是为从容。经书卷末有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番意味,更见佛性。
        佛度有缘人,不是所有的人,手捧经卷,耳听梵音,就食髓知味,性空了悟。每个人,在滚滚尘浪中,都是远航的船,佛说回头是岸,可何处是你要停泊的岸?佛一定会说,世间风尘无主,莲台才是众生的归宿。难道将船只系在人间柳岸,就是执迷不悟?遍赏秋月春风,就是贪嗔欲痴?既是各有各的缘法,你禅坐蒲团,一盏青灯,一方木鱼,几册经卷,潜心修行,淡泊度日。我亦可贪恋烟火,殷实人家,几间瓦房,四方小院,守着流年,幸福安康。
      那些誓与红尘同生共死的人,被世俗的烟火呛得泪眼迷蒙,被风刀霜剑伤得千疮百孔,也不禁要怨怪起,人生多戏谑,世事太无常。他们感叹现实太残酷,所有的功利、情爱以及繁华的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觉。自诩为可以经得起流光的抛掷,可以将这杯掺入了世味的浓茶一饮而尽,然而,一次简短的离别,一点人情的凉薄,就弄得他们措手不及。仓皇之际,只有选择逃离,在某个莲花开合的角落,寻找慈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7-24 17:25
      回复
          那是一束菩提的光阴,有世人向往的澄净与平和,可以抚慰我们单薄的灵魂。当年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钵,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试他们的修行。神秀便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知后,传惠能衣钵,定为传人。惠能修行年岁不及神秀,但他的偈语,更明心见性,不染尘埃。可见修行在于心,一切源于觉性和顿悟,心中无念,烦恼皆无。不是静坐于蒲团,敛心了空,才算是参禅。须知,在吃穿住行等一切寻常时候,皆可体会禅的境界。
          六祖惠能识自本心,达诸佛理。人生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皆已参透,他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一种舍念清静的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盘境界。这样的禅定和超脱,有几人可以做到?六祖惠能的偈语,真正悟得懂的,寥寥无几。但我们却可以在他的偈语中,摒除一些杂念,获得一点清凉。曾有几个僧者一起讲经,殿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时,惠能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可见,心动则万物动,于是体会到世间万般苦;心不动,则不伤,清净自在,喜乐平常。
           读《红楼梦》一章节,宝钗点了一出戏,戏中的一曲《寄生草》很见禅意。“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贾宝玉听后,似有了悟,回去之后,也写一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而黛玉读了,在后面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也因此,牵引出宝钗讲述六祖惠能参禅的故事,以及这首菩提偈语。后来宝玉跳出红尘,遁入空门,是真的醒透彻悟了。他的悟,经历过沧海桑田,深知昨日繁华只是黄粱一梦,梦醒,自知归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7-24 17:26
        回复
          六祖惠能不仅是为了个人参禅修佛,他的偈语,以及他圆寂后所留下的《六祖坛经》,皆为禅宗经典。他并非是主张红尘的你我,放下一切,选择遁世。只希望身处世俗的我们,以清淡自持,少一些执念,多一份禅心。这样,就免去一点世态浇漓,在寻常平庸的日子里,也可以和禅佛,共修一叶菩提。
            在碌碌凡尘,我们像是被命运囚禁的夜莺,披着华丽的羽衣,却永远飞不出茫茫黑夜。万物有情,有情者皆有佛性,以平常心处世,也就无谓残缺,无谓圆满了。我们也许只是一粒飘忽的微尘,无来无往;也许只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无色无味;但最后,都只是一方土丘,被长满绿苔的岁月,覆盖了简单的一生。
            六祖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如同他的偈语,被一方端砚,一只素笔,写入经卷,然后历尽朝代流传,呈现在宣纸上的字,依旧黑白分明。他端坐蒲团,当头棒喝,心如明镜,不惹尘埃。我们也当身居红尘,淡然心性,清醒从容,自在安宁.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7-24 1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