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的bg吧吧 关注:13贴子:999
  • 7回复贴,共1

【资料】关于汉服种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的


1楼2013-07-22 22:38回复
    关于内衣 http://tieba.baidu.com/p/16600441
    我国内衣发展史:从“亵衣”到“肚兜”
    --------------------------------------------------------------------------------
    http://arts.tom.com 2004年05月24日  来源:红网
    我国内衣发展史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所诉的内衣历史线索是从汉朝开始的。
      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现在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2楼2013-07-22 22:39
    回复
      2025-07-24 10:0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古代内衣之精致灵秀
      2004-08-10   中国服装款式网
        中华内衣在制式安排、纹饰处理、材质运用、技艺手段等诸多方面特殊的经营意匠,丰富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内容。
        制式
        中华内衣的制式包容着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与社会习俗规定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着中国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具体到中华内衣制式的某一细节,明晰地折射着一个制度与文化、时潮与观念,它在制式规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之变,并参与其他服饰的配置来构成装束的层次化及多样性。
        中华内衣制式的核心点体现在“以带吊缚”、“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带”的量及位置各有经营;其“平裁式”的几何形态化布帛的分割均有变化。
        制式上最具特色的“束带”的穿着安排,各具千秋。“肩部吊带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左右两角各缀以带”而绕颈后,以肚兜为代表:“胸两侧缚带式”指袭衣两侧缝缀几条绢带折向身背后面结于右腋下(金代);“交叉结带式”以背后两条交叉的宽带相联,再用纽扣绾结)(元代);“无带束胸式”指唐代时期的妇女内衣,胸际为“一字形”的包缠式。
        纹饰
        综观中华内衣,纹饰题材途径内衣的平台,将山水、花鸟、云气、吉祥物展示之上,主张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谐的文化观念,在身体上展露以形写神、达道畅神作为装束理想的美学思想。在内衣纹饰的形、神表现上,既注重对自然景态在美的描摹,如“牡丹”、“云纹”;又强调物象寓意寄托及意蕴表述,如“喜上眉梢”(喜鹊与梅花)的通谐,“衣广体壮”隐喻“衣广而胸广,胸广而心广,心广方志高”那物我浑融的意境抒写,使“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更为极致。
        纹饰结构置于相应的程式之中,居中式、对称式、满地式、均衡式、镶缘式较为常见,以“肚兜”为例,清代于民初的肚兜绝大部分均以“如意纹”线型来镶边作饰;对称式的桃花十字绣几何纹作胸际装饰;均衡式的“喜上眉梢”刺绣偏于一隅等,体现着纹饰局的精心。在纹饰的造型手法上,写实与写意、省略与添加、夸张与综合各具特征,如“麒麟送子”中的麒麟图形,高度概括的简约形象大度而富有张力,形神与动态经概括提炼而显超然脱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祥瑞仁兽。而在纹饰上直接绣有戏曲人物,又是陕西地区的一大特色。
        对纹饰的设色同样有着配合次序,以色来别尊卑、表等第具有鲜明的特定性。青蓝、本白、赫褐为百姓所选;粉红、粉绿、粉蓝为宫女所用;金色、黄色、明蓝为皇室所选。
        材质
        中华内衣的材质选配同样因人而言、因时而异,因地而别,因形款而定。“布苎有精细深浅之别,绮罗文采亦有精细深浅之别……”(李渔《闲情偶寄》),内衣材料的运用较为广泛,既有丝、绢、绸、缎等高品质材料,也有土布、麻、纱、蜡染布、竹。局部装饰的选材更为精巧细致,例如:用精细的花边滚饰边缘;用珠粒串成肚兜的吊带;以不同质地的缀饰来丰富层次等等,各载其中,而与制式、纹饰相辅相成,配合鲜美。
        中华内衣中的装饰技艺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手法,其工艺上的精细严密表现在手工针法上的不皱、不松、不紧、不裂;布面外观上的平服、顺直、薄松、软轻。独具具魅力的工艺手段数刺乡工艺的运用,它单凭手工而用各种颜色的丝、棉线在布帛上借助手针的运行穿刺,构成既定的花纹图像或文字图形。
        技艺
        这种手绣工艺在内衣的广泛运用,使内衣形象更为精细雅洁,多彩而富丽。手绣工艺那“设计描稿面料上绷运针整理”独特流程及精湛技堪称一绝。台湾地区客家人的“十字绣”将多种装饰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肚兜上,高度体现了“同量不同形”的图案法则,精妙之处令人流连。


      3楼2013-07-22 22:40
      回复
        定陵考古报告中描述月经带一件/为一长三角巾/两长角围腰系于腹前/一角绕下部也系于腹前
        【这个.............真的不会漏?】


        6楼2013-07-22 22:42
        回复

          附图


          7楼2013-07-22 22:44
          回复
            歌舞 http://tieba.baidu.com/p/259075761
            “踏歌”,双脚踏地出声作为节奏,边歌边舞,是中国古代很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有,宫廷也有,如今汉族地区已经失传,边疆兄弟民族至今仍有踏歌形式的舞蹈,现在表演的踏歌是取魏、晋改以及南朝的文化风韵,和古汉江、秦淮地区的特色,同时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而编创的。
            2.《谢公屐》
            南朝诗人谢灵运开拓了中国诗史上的五言山水诗风。历史上传说谢灵运曾发明了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当时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曰“谢公屐”。李白有诗曰:“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晋南朝的名士风度,影响到哲学,文学以及社会思潮,文人风骨对中华民族精神气概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脊梁的作用。因为有感于此,借谢公屐这个历史典故,参考古代上层社会文人雅士中“以舞相属”的社交舞蹈,编创了《谢公屐》这个节目,着意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形象,气质和潇洒清凛、狂放不羁的风度。
            《谢公屐》唱道:
            滔滔江汉接九天 莽莽横岳锁云烟
            铁笔难书赤壁恨 清茶说古笑阿瞒
            秦淮花柳石头城 冷月蹒跚吴王宫
            犹记柴桑招魂祭 周郎眠处忌东风
            暑月泸瘴战群蛮 甫定荆襄驰西川
            后主安知出师表 寒鸭啾啾五丈原
            悠悠千古一挥间 多少雄才没尘圜
            不向青史问贤愚 妄举世事佐酒谈
            (副歌)
            踏木屐舞翩跹吐清商合管弦
            信口长歌君莫笑 共与诸君乐陶然
            哎…哎…哎…哎…
            共与诸君乐陶然
            《谢公屐》完整版。窃以为比上面的版本要好,也更完整,遗憾的是中间的水印太煞风景~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qF01oOv10U/


            8楼2013-07-22 22:45
            回复
              3.《楚腰》
              与《踏歌》同出一门的《楚腰》首演于1997年,舞蹈音乐选自华夏古韵中的《渌水》。“楚腰”出自《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朝杜牧的诗中也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赞叹。在我国汉画象石、壁画及古代造型艺术中存在着许多“翘袖折腰”的舞姿形象,在汉乐府中记载着“亢袖起舞,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连臂踏地”的形象描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楚腰》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的现代诠释,重现了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态与风味。仿古,却不泥古;创新,却不昧俗;在浓厚的文化背景支撑下,从现代人对历史思考、追寻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文化精神。
              就中国古典舞的形态而言,在仿古或创新的中国舞如《霓裳》《飞天》《踏歌》等作品中,总有些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贯穿于创作活动中,即以一种实现虚与实相统一的手段,追求完美的舞蹈境界,《楚腰》亦如此。创作者紧紧抓住楚舞翘袖折腰的形态特点,突出女子腰部的动态、美感,将历史与现实、形态与意境这两对相生相对的虚实关系渗透到舞蹈作品中,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楚舞,让人不知到底身在何处,仿佛漫长的历史的文化苦旅,在这一刻已是苦尽甘来,那不是文明的浮华,而是升华。
              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古典美学要求下,从“气韵生动”到“意境”、“意象”,无不遵循历史与传统的演进。《楚腰》在古典美学的虚实论的美学标准的要求下,也达到了艺术虚实统一的境界。在创作中,以有限的形态创造无限的意境;在审美中也对应着心态虚静的审美心态。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看”;庄子也得出了“心斋”、“坐忘”…面对《楚腰》,人们无法不以一种虚静澄明的审美心态去体悟舞蹈的最高境界。舞蹈艺术不仅是形态的追求,还有对陶冶人类情感的理想追求。在《楚腰》中,我们既羡慕舞者的婀娜多姿,又更赞叹中华文化的瑰丽与多彩。所以《楚腰》不仅属于现实,属于历史,更属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对古代文化的缅怀与激励的渴望。

              4.以舞相属
              汉代到魏晋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它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席间一人舞罢,属于另一人舞,依次如此循环。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一男一女的同舞也有规范的习俗动作,称此舞叫“打令”。
              优美清扬的古筝声,仿佛炎热夏季里吹来清新的风,让人的心灵一下子趋于宁静。舞者眼波流转,长袖和环佩相互应和,柔曼缠绵,没有任何的身体触碰,却让人回味绵长。


              9楼2013-07-22 22:46
              回复
                《衣冠正音》--明会典服饰名词注音 http://tieba.baidu.com/p/341058618
                【根据汉典网站和《汉语大字典》提供的标准注音对一些服饰名词进行标示,欢迎补充和指正错谬】
                衮 拼音:gǔn (滚)
                冕 拼音:miǎn (免)
                纁 拼音:xūn (熏) ◎ 浅红色。【说文】浅绛也。
                旒 拼音:liú (流)
                缫 拼音:sāo (骚) ◎ 旒中贯穿玉珠的丝线。【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鎭圭,缫藉五采五就。【注】缫有五采文,所以荐玉。
                黈 拼音:tǒu (头音上声) ◎ 【玉篇】黄色。【前汉·东方朔传】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注】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於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也。
                纩 拼音:kuàng (旷) 【说文】絮也。或从光作絖。【玉篇】绵也。【书·禹贡】厥篚纤纩。【传】纩,细绵。
                彝 拼音:yí (移) ◎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黼 拼音:fǔ (斧)
                黻 拼音:fú (服)
                膝 拼音:xī (西)
                缥 拼音:piǎo (瞟) ◎ 【说文】帛靑白色也。 【释名】缥犹漂。漂,浅靑色也。有碧缥,有天缥,有骨缥,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广韵】靑黄色也。
                舄 拼音:xì (细)
                綖 拼音:yán (延)
                紞 拼音:dǎn (胆) ◎ 【说文】冕冠塞耳者。【左传·桓二年】衡紞紘綖。【注】紞,冠之垂者。【疏】紞者,县瑱之绳,垂于冠之两旁,若今之绦绳。
                瑱 拼音:tiàn (天音去声) ◎ 【说文】以玉充耳也。【传】瑱,塞耳也。【传】充耳谓之瑱。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紘 拼音:hóng (红) ◎ 【说文】冠卷也。或从弘作紭。【礼·杂记 注】冠有筓者为紘,紘在缨处,两端上属,下不结。【左传·桓二年 注】紘,缨从下而上者。【疏】紘缨皆以组为之,所以结冠于人首也。紘用一组,从下屈而上属之於两旁,结之於颔下,垂其余也。
                褾 拼音:biǎo (表) ◎ 袖口。
                襈 拼音:zhuàn (撰) ◎ 衣襟侧边。 【类篇】缘也。【释名】襈,撰也。靑绛为之缘也。
                裾 拼音:jū (居) ◎ 衣服的大襟。
                襞 拼音:bì (必) ◎ 衣服褶子。【前汉·司马相如传】襞积褰绉。【师古曰】襞积,卽今之帬褶。
                綼 拼音:bēi (卑) ◎ 衣裳幅缘的装饰。【玉篇】裳在幅也。【仪礼·旣夕】縓綼緆。【注】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
                裼 拼音:xī (西) ◎ 同緆。◎【玉篇】脱衣见体也。又裘单曰裼。【礼·玉藻 疏】裘上加裼衣,裼衣虽加,他服犹开,露裼衣见裼之美,以为敬也。
                紃 拼音:xún (寻) ◎ 【急就篇注】紃,缘履之圆绦。一曰紃者,属五彩而为之,若今之剌绣鞾。【礼·内则】织紝组紃。【注】紃,绦也。【疏】组紃俱为绦。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又【杂记】紃以五采。【注】紃施诸缝中,若今时绦也。
                珩 拼音:héng (横) ◎ 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释文】珩佩,上玉也。又通作衡。
                瑀 拼音:yǔ (雨) ◎ 【说文 徐曰】按诗传:佩玉,琚瑀,以纳其闲。
                琚 拼音:jū (居) ◎ 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系在珩和璜之间。
                剡 拼音:yǎn (掩) ◎ 尖
                瑑 拼音:zhuàn (赚) ◎ 玉器上雕刻的凸起的花纹


                10楼2013-07-22 2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