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在上海,我们参加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面对住房辩题,我们毫不避讳,痛陈政府责任之缺失与适足住房权的人权本质,没有人责怪我们直言真相,那一年,我们三战三胜,最后夺冠;08年,首都高校大学生辩论赛,恰遇汶川地震发生,我们愤怒于出题人以地震为话题的轻率和讨巧,直接在现场坦陈辩题不可辩,而后自行改换题眼,只谈肺腑之言,不做口舌之争。赛后评委感慨:“这是一次值得鼓励的偷换辩题”;10年4月,天伦1506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在佛山我们连续遭遇了四五个经济性辩题,由于是法学出身,我们对辩题的背景并不是很了解,但我们非常享受这个狂放的学习而后思辨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陶醉于经济理论的推演,全然放弃价值上的无谓煽情;10年10月,全国大专辩论赛,我们更彻底回归辩论之初衷,期待辩论能重新成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一部分。7年来,我们39战36胜。7年来,在北京、在上海、在香港、在佛山、在青岛,我们希望在镁光灯与镜头下展现的,从不仅是法律人的形象与气质,更是法大人的风骨与理想。7年来,我们看到过对手脸上不屑的窃笑,听到过观众席中嘈杂的质疑,更遭遇过所谓专家的强盗逻辑和一身匪气。但我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辩论,坚持着法大人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坚守着法律人承诺社会的良心底线。因为,我们背后也有无数的同路人。我不会忘记07年打完“名校杯”在上海教育台门口那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曾拉着我,费力地说:“你在决赛,还毫不避讳地谈论市民社会,有胆量,有勇气,不愧是政法大学的年轻人!”我不会忘记在青岛决赛失利的夜晚,央视那位不知道姓名的制片人,带着醉意对我说:“其实我一直是你们的粉丝,你们的辩论,就是我一直想做的辩论,只是你们差一点儿,也许现在的电视节目,再也无法理解你们的辩论。”我也不会忘记我的辩论启蒙教练2000级的赵琪昊师兄在07年名校杯夺冠后,酩酊大醉,写下的那所有法大辩手的理想:“辩论于别人或许是生活,轻松惬意,并且高朋满座;而辩论于我,却是理想和某种意义上的事业,步履艰难,并且殚精竭虑。我甚至希望它是改造这个社会的某种途径,为远离无知和麻木,为免于恐惧和匮乏,为自由及平等。”当然,还有江平老校长。20年前,他就寄语全体法大辩手:“作为辩手,你们应该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有经世济民的实践,有匹夫有责的担当。辩手参与辩论,不应该也不需要从中得到表达的满足、荣誉的嘉勉;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使自己的知识深入了,是不是使自己的思维严谨了,是不是使自己的眼界提升了。不是所有的辩手都要成为思想家,但至少应该多一些哲学家的气质!”这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寄语,也是全体法大人的理想。那你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