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关注:214,363贴子:525,503

回复:骑鲸之旅:怎样为孩子挑选绘本?怎样千方百计“引诱”孩子去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除了魔法,还有命运
很多妈妈都纠结于如何选择绘本,我也是其中一个。建立宝宝的绘本库确实花费不菲。最重要的是,你远不能保证弹无虚发,本本都是宝宝的爱。
松居直等先贤教给我们的保障性做法是:首选获得国际大奖的绘本。
接着,因为网络发达,我们还可以参照许多绘本达人、亲子阅读推广人的推荐,像杨政老师、王人平老师、“深圳小刀”老师……
可是,还有个阴森森的理论像幽魂一样徘徊和显现:所有的推荐仅仅是推荐。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这没错啦,但是,有时候在挑选绘本时,你会像有选择恐惧症似的彻底失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该把什么绘本摆在孩子的面前。


34楼2013-07-25 14:30
回复

    从我个人经验来说,我觉得以上说法都适用于现实。而对主妇而言,最重要的是:算好你的预算,接着——让自己忘记花了多少钱,放轻松。
    我在心里把米尼的两百多本绘本默默划分为:生活常识类(最多的是他那些和汽车有关的书),幽默逗趣类(如“洞洞书”系列、大卫·香农系列图书、《有个老婆婆吞了只苍蝇》等),说情话系列(如《我妈妈》《我爸爸》《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端正世界观系列(如《鸭子骑车记》等)。但各类别都会有交集,一本绘本对宝宝的指向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得多。
    所以,只要不买太过超龄的书,不对自己荷包形成压力,别纠结“我必须买哪本绘本”这个问题。孩子会长大,会遇到无穷无尽、无法详述的人和事,绘本是他与世界的第一次邂逅。总有些巧遇在你的计划之外,接受和相信命运。


    35楼2013-07-25 14:31
    回复
      2025-07-17 04:13:10
      广告

      关于这点,我还有另一个个人感受要说。有段时间,我狂热地收集我喜欢的画家的绘本,尤其热衷于像大卫·香农、昆廷·布莱克这样元气充沛,每根线条都带着哈哈大笑气质的画家。可后来松居直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在他看来,孩子拥有的绘本就是他最初的美术馆,是浸入他骨髓的美学构成因素。为了对婴幼儿包容万象的美术馆负责,我还是收下自己不喜欢的佩特和伯宁罕。(后来《和甘伯伯去游河》成了米尼挚爱,好吧,我至今不喜欢那本书。)所以,万一你收了你大不以为然的绘本,不妨也捂紧喋喋咒骂的嘴,掐住钱袋,看看凝视着画面的孩子,对自己催眠说:“看呀,他们能看到美!”


      36楼2013-07-25 14:33
      回复
        放下绘本,闭上眼睛
        我是一个害羞的妈妈。平时很饶舌,但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跟一个周岁上下的孩子对话。绘本是一个让人感觉“我们好像在做一件需要双方共同完成的事”的东西,打开绘本,像打开共同亲密感的介质。(当然,“亲子互殴时间”和“每天大海时间”里我们也很亲密的。)但是,就像之前说的,共读绘本的目的绝对不是绘本本身,而是和世界达成默契。所以,当你感到你们对某一绘本足够熟悉时,放下它,闭上眼睛,用想象力填充它。因为这个世界最终的支撑物,不是绘画,不是文字,不是所有的词汇,而是想象力和彼此之间爱的记忆。
        共读绘本这个行为本身,是为了放下绘本面对世界。只有这样,这珍贵的骑鲸之旅才是毫无束缚的、全然自由的。
        在《骑鲸之旅1》中,我尽量避免谈到米尼的绘本阅读情况,希望在更宽泛的所有人的亲子共读语境中去谈论绘本阅读的种种魔法。但在《骑鲸之旅2》中,因为牵涉到更多更细微的阅读细节,我经验又浅,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做例子,为此我深深汗颜。


        37楼2013-07-25 14:37
        回复
          【共读失误】
          “失败之书”,并不是
          “无用之书”
          我曾和许多怀抱雄心、激情与爱,誓言投入亲子共读的父母一样,站在五花八门的绘本架前茫然地咬着手指、四处找资料或求人给书单。一听到“这本书大名鼎鼎、获奖等身”就像抓到一根稻草一样急着将其纳入囊中,因此饱经失败。
          至今还会遇到许多人,一见面就说:“我的孩子多少多少个月了,麻烦你帮我列个书单。”——我不是能拍着胸脯、言之凿凿地为别人开详细书单的饱学之士,面对闪着狡黠眼神,永远和我们作对,也永远依恋我们的小宝宝更该慎之又慎。如果可以,我更愿意谈谈我在亲子共读中的“失败之书”。


          39楼2013-07-25 14:40
          回复

            米尼现在刚满两岁,拥有自己的藏书近五百本。其中三百本是我们常看且他非常喜欢的,还有两百本对0—2岁的他而言,是“失败的选择”。
            我自诩是一个选书慎重的妈妈。在《骑鲸之旅1》中我曾经说过,自己的选书渠道多半来自:
            ●国际获奖作品;
            ●国内亲子共读推广人的书单;
            ●某些结构严谨、有丰富经验的亲子阅读推广图书的内容推介,如《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安妮塔·西尔维)、《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我的图画书论》(松居直)、《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汪培珽)等;
            ●购买排行榜;
            ●开放式绘本馆或购书网的试读结果……因为绘本很贵很占地方,必须在购买前有充分的准备与决心,力求精准。我做的准备工作简直称得上“用理论武装到牙齿”。但即使这样,失败率依然接近40%!这是多么惨重的代价。


            40楼2013-07-25 14:41
            回复

              所幸,我所说的“失败之书”,并不是花钱打水漂的“无用之书”,而是不适合0—2岁共读。但它们的确是好书,是过两年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喜欢的绘本。现在它们没有名分,却喧嚣地占据着我家两列沉重的书柜,坦然迎接我惶惑的目光。
              这些“失败之书”中,有许多印着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七号梦工厂》(大卫·威斯纳)、《自己的颜色》(李欧·李奥尼)、《永远永远爱你》(宫西达也)、《花婆婆》(芭芭拉·库尼)、《极地特快》(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爱心树》(谢尔·希尔弗斯坦)……没错,我特意列举其中最大名鼎鼎的绘本,只为挥舞棍棒,用力摇撼当初执迷的我和现在的你们,断喝“这些书真的不适合0—2岁宝宝,不要被其盛名给骗了!”


              41楼2013-07-25 14:42
              回复

                《极地特快》是个西方习俗文化下影响力巨大的绘本,“美国最受欢迎圣诞礼物书,销量超过700万册”,荣获大奖、长时间位列畅销书排行榜,是经典电影的原著。故事说的是相信圣诞老人的男孩在一个冬天深夜坐上神秘的极地特快,穿越千山万水、恢弘雪景,到达巨大的城市:北极。北极到处是圣诞玩具工厂,挤满成千上万的小矮人。圣诞老人派发的第一份礼物,是把他雪橇上的银铃送给这个男孩。但在归程中,小男孩把银铃弄丢了。到后来,回到家拆圣诞礼物时,他又收到了它——这个银铃的优美响声,只有孩子听得见。


                42楼2013-07-25 14:43
                回复
                  2025-07-17 04:07:10
                  广告

                  给米尼读这本书前,我已经做好充分的铺垫。
                  第一,他有乘坐动车的经验;
                  第二,他喜欢《两列小火车》,对图画书描绘火车旅行有熟悉认知;
                  第三,他有一个相当近似的列车玩具。
                  我雄心万丈骑鲸而上,两分钟后铩羽而归,之后屡战屡败,惨不忍睹。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失误所在:
                  第一,作为在靠近热带的岛屿上生活的孩子,米尼不懂“雪”;
                  第二,他对馈赠礼物的“圣诞节”毫无概念;
                  第三,最重要的是,《极地特快》中饱含的“失去和得到”“信必成”的思想,他感受不到。


                  43楼2013-07-25 14:44
                  回复

                    二十二至二十四个月大,有充分阅读基础的孩子,可以放手共读有逻辑因果关系、有情节,并蕴含某种特定情感的读物了。但这类读物不宜太长;不宜交织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的讲述(一半篇幅讲乘坐火车,一半篇幅讲接受礼物,孩子势必对其中一部分产生疑惑与厌倦);不宜有必须留到文末才能解决的悬疑(拜托!两岁的孩子不会在翻了十几页后,还把绘本开头的问题拿来问你,他们会忘记这个问题,然后跑出去玩)。他们喜欢在一两页间快速了解一个情节,喜欢不断重复的节奏和相似的内容。这样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是可控的、亲近的。《极地特快》——最早留到他们三岁圣诞节看吧。


                    45楼2013-07-25 14:47
                    回复

                      《永远永远爱你》——相信很多妈妈都曾看过它的动画片并流下眼泪。这本书说的是甲龙妈妈收养了一只霸王龙宝宝,和她自己的甲龙宝宝一起抚养长大。长大后的霸王龙宝宝经历了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终于意识到自己“非甲龙族类”,消失在密林深处。可是,甲龙妈妈还是“永远永远爱着他”。——你确定能清晰地和两岁的孩子交流“身份认同”的问题吗?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确实非常好,但我建议把这套书的共读时间延后一点,等孩子到了分析辨别善与恶、深究“我从哪里来”的年龄再来读。是时,这套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48楼2013-07-25 14:50
                      回复

                        “失败之书”《爱心树》和一些我非常爱的儿童诗绘本一样,是我的心中大痛。这些儿童诗绘本有:《你最可爱》(当当儿童绘本购买第一名)、《小岛》、《重要书》、《逃家小兔》(作者大奖作品)。米尼二十二个月时能结结巴巴地背读《逃家小兔》《亲爱的小鱼》《两列小火车》《圆圆的月亮》,这些简短又美的儿童诗至今仍是他的大爱——这个事实鼓舞了我。而结果,他一听到我念另外这些“稍微冗长但著名很多”的儿童诗,就像被针扎一样喊起来“不要!”,或者干脆视我为无物,兀自玩自己的玩具去了。说句残酷的话,读这些书,还不如拍着手一起念《心经》和各种唐诗呢,虽然同样不理解意思,但起码还朗朗上口、节奏喜人。
                        对进行亲子共读未满一年的家长和孩子而言,《七号梦工厂》和《海底的秘密》这类无字、单页多图绘本不是上佳的选择。这类绘本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会让整个共读过程变得艰难,就像一个刚学习加减乘除的学生,你却想和他探讨N次方一样。


                        49楼2013-07-26 14:25
                        回复

                          说到这里,我还有个提议,两岁以下孩子接触单页多图绘本,一定要非常慎重。这点是米尼教给我的。他有一本非常喜欢的绘本,即《爸爸,我要月亮》。这本书他从二十个月大时开始阅读,读了几百遍以上,完全理解其中的情节。但这本绘本中有“危险的一页”,整个跨页画着从女孩拿到父亲送给她的月亮时的欢欣鼓舞到最后丢失月亮的所有动作分解。一共八张图:接到月亮——跳舞——月亮被她抛向天空,并缓缓上升——她手上空空如也。这一页我们总是停留非常久。当我说“姐姐最后丢失月亮”时,米尼总要回过头指着同一页上“爸爸把月亮交给女孩子”的图像,吃力地辩解说:“姐姐手上还有月亮?”重复了上百次后,我才恍然大悟,和我们不同的是,两岁前的孩子没有建立“图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建立时间和逻辑关系”的阅读概念。这一页的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是混乱的。(所以如果发现你的宝宝从尾向前翻书,请千万不要吃惊和阻止。)必须意识到,千百次说清情节,甚至当场演示情节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厘清图像阅读顺序的过程。然而,即便如此,连续多页连环图像也不适合两岁以下的孩子阅读。


                          50楼2013-07-26 14:26
                          回复

                            上面我所罗列的几本名绘本,其实只是针对米尼本人,两岁前共读的“失败”。但我愿意以这些盛名之书作为棒喝,提醒自己在亲子共读初期的许多误区。写这个笔记的真正用意就在于,大家不用纠结哪本书被“追捧”哪本书被“抨击”。不用纠结共读(乃至教育途中任何随大流)的成与败。任何权威认定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即时的。评判只有一个准则,即孩子的自由和快乐。


                            52楼2013-07-26 14:28
                            回复
                              2025-07-17 04:01:10
                              广告

                              实际上,深入探究,这些“失败之书”暗中揭示的是我自大、功利、人云亦云、揠苗助长的内在情绪。我不能抵御的虚荣诱惑是:“我花费那么多时间跟孩子读书,他总能在宝宝们中遥遥领先吧?”“既然他对三百本绘本都有那么高的接受度,没道理不先一步接受跨龄的书!”“别人都能读这些书,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这些想法,是亲子共读旅程中最大的心灵迷障。
                              所幸,我总是能快速承认失败,即使心里淌血地心疼钱,也能挤出微笑,和孩子一起坚决地把这些“失败之书”推到一边。因为,我对自己孩子与这段骑鲸之旅的信任度,远比所有大奖、推荐、购买记录高得多。


                              53楼2013-07-26 1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