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
Edward T. Hall是一个美国的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学者. 他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概念. 高情景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 与 低情景文化 (Low-context culture).
(其实context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英文, 它表示的是当前周遭的一切"环境", 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正在进行的行为, 群体的情绪, 等等. 在计算机中也有context awareness computing, 意思是根据你所在的“境遇”进行自我调节的计算机服务.)
在高情景的文化中, 许多东西都是不言自明的, 只要少数词就可以有效的传达复杂的含义, 而剩下的通过文化和当前的"情景"两个圈内人之间就可以互相理解. 比如日本人几乎从不会表达“拒绝”, 或者说"不"这个字. 他们会用一个很微妙的词 "稍微..." (拼音大概是qiu do, 在日剧动漫里经常听到). 后面不会说任何别的词, 就可以表达否定的意思. 这在英文文化中是完全无法表达的状态. 相当于 "Wanna have dinner with me?" "well..." 对西国人来说这里信息完全没有传达是可以还是不可以.
这样高情景的沟通风格通常在多元性低的国家, 这些国家团体与社群的价值高于个人, 所以文化是高度迎合“圈内人口味的”, 这样圈内人的经验也是相似, 所以可以对事物有相同的推论.
所以很明显的中国,日本, 印度, 阿拉伯等都属于高情景国家, 而美国, 西欧, 北欧, 澳洲都属于典型的低情景国家.
很多论文对不同国家网页的对比研究发现, 用户对网页设计的偏好也是按照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的分布的.
所总结出来的一部分基本的特征是:
高情景国家用户: 偏好大量的动画, 图片, 有很多菜单和连接, 丰富的色彩, 点击连接的方式是弹出新窗口/Tab, 弹出的视频, 图片竟然也可以被接受, ...
低情景国家用户: 基本跟上面相反.
不同的人也提出了一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两种用户之间的区别. 不过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定论. 这里也就不转述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是在数字界面上是没有“情景(context)”的, 所以高情景文化用户需要大量的信息呈现在面前.
Edward T. Hall是一个美国的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学者. 他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概念. 高情景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 与 低情景文化 (Low-context culture).
(其实context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英文, 它表示的是当前周遭的一切"环境", 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正在进行的行为, 群体的情绪, 等等. 在计算机中也有context awareness computing, 意思是根据你所在的“境遇”进行自我调节的计算机服务.)
在高情景的文化中, 许多东西都是不言自明的, 只要少数词就可以有效的传达复杂的含义, 而剩下的通过文化和当前的"情景"两个圈内人之间就可以互相理解. 比如日本人几乎从不会表达“拒绝”, 或者说"不"这个字. 他们会用一个很微妙的词 "稍微..." (拼音大概是qiu do, 在日剧动漫里经常听到). 后面不会说任何别的词, 就可以表达否定的意思. 这在英文文化中是完全无法表达的状态. 相当于 "Wanna have dinner with me?" "well..." 对西国人来说这里信息完全没有传达是可以还是不可以.
这样高情景的沟通风格通常在多元性低的国家, 这些国家团体与社群的价值高于个人, 所以文化是高度迎合“圈内人口味的”, 这样圈内人的经验也是相似, 所以可以对事物有相同的推论.
所以很明显的中国,日本, 印度, 阿拉伯等都属于高情景国家, 而美国, 西欧, 北欧, 澳洲都属于典型的低情景国家.
很多论文对不同国家网页的对比研究发现, 用户对网页设计的偏好也是按照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的分布的.
所总结出来的一部分基本的特征是:
高情景国家用户: 偏好大量的动画, 图片, 有很多菜单和连接, 丰富的色彩, 点击连接的方式是弹出新窗口/Tab, 弹出的视频, 图片竟然也可以被接受, ...
低情景国家用户: 基本跟上面相反.
不同的人也提出了一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两种用户之间的区别. 不过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定论. 这里也就不转述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是在数字界面上是没有“情景(context)”的, 所以高情景文化用户需要大量的信息呈现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