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一个古老而神奇而又充满活力的地方。它位于兰州市黄河下游50公里处,陆路距兰州11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清晨,我们从兰州出发,上白兰高速,过白银,经水川,跨黄河就抵达了位于黄河南岸的目的地——青城古镇。
进入青城古镇,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青城古建筑和明清古民宅,这也是青城最引人入胜的地方。青城历史悠久,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据史料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大将军狄青巡边时所筑,所以叫作青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商品集散地,也是兰州特产——水烟的发祥地。历代商贾云集,人才荟萃,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和遗迹。全镇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罗家大院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全面维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风貌。里面有水烟作坊、传统纺车、织布机和青城窗花等民俗展览。青城还有60多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古民宅,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种古树。这些古建筑,或亭台楼阁,或雕梁画栋,或砖雕门楼,大都设计合理,作工精湛,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风格古朴典雅,悄悄的向游人诉说着他们昔日的辉煌。该镇的古建民居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十大项目之一,青城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青城镇先后发现了许多关于闯王李自成兵败之后归隐此地的重要线索,更增加这里的神秘色彩。随着电视连续剧《黄河浪》和《老柿子树》等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的热播,让古镇青城更加声名远扬,引来八方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寻找历史遗踪。
青城古镇也是文化之乡、“风雅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到青城,就会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是当时兰州地区的六大书院之一。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这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青城在清代,先后培养出10大进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另有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赢得了“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青城人依靠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创造的独有民俗文化更令人耳目一新。柴山、英雄武鼓、青城小调、隍爷出巡、小火山、棒棒鼓等各具特色。青城小调以独具魅力而著称。青城小调又名“西厢调”,清光绪年间,由青城本地曲艺爱好者张晓霞,融合了秦腔、眉户、花儿、陇东道情、江南采茶调等的特点所编创。它吸收众家之长,又独具风格,音乐唱腔曲折委婉,情真韵雅、优美动听,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当逢年过节,逢集或农闲时节,当地艺人都会在戏台上演出秦腔或“西厢调”。每年清明节,镇上在青城书院举行祭孔大会,县、镇要人、名人出席,镇上教师、学生参加,宣读祭文,鼓励尊师重教,气氛庄严肃穆,盛况空前。接着在城隍庙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进行柴山、抵羊等表演和隍爷出巡,已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青城不仅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景色秀丽,自然风光宜人。难怪有人把青城旅游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山水”。这里地处黄河沿岸,水利灌溉十分便利,远山近水,阡陌纵横,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有“百亩荷塘”、“千亩稻田”,久负“陇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据介绍,青城现有鱼池1000亩、荷塘800亩、稻田2000亩。每年七、八月间,荷花开放,稻花飘香,也是观花赏荷的最佳时节。远而望之:芦苇随风摇曳,野鸟成群接队,稻田碧波荡漾,荷叶亭亭玉立。近而察之:“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目莲。”突然,一阵小雨飘然而至,雨打荷叶,声音轻脆,分外好听;小雨过后,荷叶上洒满露珠,仿佛翡翠盘中盛着颗颗珍珠,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雨后荷花如芙蓉出水,一尘不染,娇艳欲滴,分外好看。恰如“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漫步于荷塘稻田之间,轻风徐来,稻香扑鼻,鱼游浅底,荷花映日,顿感心旷神怡,另人流恋忘返。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2008年3月21日,世界银行宣布已批准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修缮保护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文化自然遗产,青城古镇民居被列为修缮对象之一。青城镇政府向世行贷款4900万元,打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古建民宅,建造李自成陵园,把青城打造成“黄河第一古镇”。榆中县正在利用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5000亩浸漫区,在青城东滩建成兰州最大的湿地公园,全力打造“陇上水乡”的旅游品牌,到那时,青城的景色将更加迷人。







进入青城古镇,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青城古建筑和明清古民宅,这也是青城最引人入胜的地方。青城历史悠久,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据史料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大将军狄青巡边时所筑,所以叫作青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商品集散地,也是兰州特产——水烟的发祥地。历代商贾云集,人才荟萃,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和遗迹。全镇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罗家大院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全面维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风貌。里面有水烟作坊、传统纺车、织布机和青城窗花等民俗展览。青城还有60多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古民宅,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种古树。这些古建筑,或亭台楼阁,或雕梁画栋,或砖雕门楼,大都设计合理,作工精湛,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风格古朴典雅,悄悄的向游人诉说着他们昔日的辉煌。该镇的古建民居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十大项目之一,青城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青城镇先后发现了许多关于闯王李自成兵败之后归隐此地的重要线索,更增加这里的神秘色彩。随着电视连续剧《黄河浪》和《老柿子树》等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的热播,让古镇青城更加声名远扬,引来八方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寻找历史遗踪。
青城古镇也是文化之乡、“风雅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到青城,就会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是当时兰州地区的六大书院之一。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这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青城在清代,先后培养出10大进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另有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赢得了“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青城人依靠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创造的独有民俗文化更令人耳目一新。柴山、英雄武鼓、青城小调、隍爷出巡、小火山、棒棒鼓等各具特色。青城小调以独具魅力而著称。青城小调又名“西厢调”,清光绪年间,由青城本地曲艺爱好者张晓霞,融合了秦腔、眉户、花儿、陇东道情、江南采茶调等的特点所编创。它吸收众家之长,又独具风格,音乐唱腔曲折委婉,情真韵雅、优美动听,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当逢年过节,逢集或农闲时节,当地艺人都会在戏台上演出秦腔或“西厢调”。每年清明节,镇上在青城书院举行祭孔大会,县、镇要人、名人出席,镇上教师、学生参加,宣读祭文,鼓励尊师重教,气氛庄严肃穆,盛况空前。接着在城隍庙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进行柴山、抵羊等表演和隍爷出巡,已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青城不仅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景色秀丽,自然风光宜人。难怪有人把青城旅游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山水”。这里地处黄河沿岸,水利灌溉十分便利,远山近水,阡陌纵横,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有“百亩荷塘”、“千亩稻田”,久负“陇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据介绍,青城现有鱼池1000亩、荷塘800亩、稻田2000亩。每年七、八月间,荷花开放,稻花飘香,也是观花赏荷的最佳时节。远而望之:芦苇随风摇曳,野鸟成群接队,稻田碧波荡漾,荷叶亭亭玉立。近而察之:“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目莲。”突然,一阵小雨飘然而至,雨打荷叶,声音轻脆,分外好听;小雨过后,荷叶上洒满露珠,仿佛翡翠盘中盛着颗颗珍珠,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雨后荷花如芙蓉出水,一尘不染,娇艳欲滴,分外好看。恰如“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漫步于荷塘稻田之间,轻风徐来,稻香扑鼻,鱼游浅底,荷花映日,顿感心旷神怡,另人流恋忘返。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2008年3月21日,世界银行宣布已批准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修缮保护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文化自然遗产,青城古镇民居被列为修缮对象之一。青城镇政府向世行贷款4900万元,打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古建民宅,建造李自成陵园,把青城打造成“黄河第一古镇”。榆中县正在利用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5000亩浸漫区,在青城东滩建成兰州最大的湿地公园,全力打造“陇上水乡”的旅游品牌,到那时,青城的景色将更加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