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仿古如意壶”电脑三维模具图
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打印塑料头像、扳手等摆饰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好奇。今天上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2013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依靠3D打印技术,制壶大师顾景舟杰作“仿古如意壶”的仿制品摆到了现场N5馆。记者了解到,这项工业新技术在艺术品制作领域的变革,并没有受到热烈追捧。但业内人士还是坚持新技术本身具有的创新前瞻性,并称在具体应用时要极其谨慎,不要让其取代传统紫砂茶壶工艺家制壶技法。
制作过程慢慢打磨
展场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把顾景舟作品的复制品,但是现场并没有像演示塑料扳手那样,演示紫砂茶壶的“复制”过程,单从逼真的外形观察,看不出和原作有区别。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东来称,公司依托三维打印技术,仿制了这把名家紫砂茶壶,但并非像打印塑料物件那样,照计算机图形数据用颗粒叠加而成,还是需要依托造壶的手工艺术。
据介绍,其制作过程大体如下:在不接触紫砂壶的前提下,技术员获取紫砂名壶的精确三维数据,并且通过专业的软件作数据处理,结合软件分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大小1:1的树脂样品,制壶师揣摩和对照,同时分析原茶壶的泥料。然后使用数据处理工具编辑,拆分成壶嘴、壶把、壶身、壶盖等零件。再次放大比例地“打印”树脂样品,之后就是请紫砂茶壶制壶师使用专业的制壶模具制作样坯。
然后,各“零件”坯子会适当放大后用紫砂烧制,烧制成的零件再进行三维扫描,跟原壶的三维数对比,进一步调整坯子的尺寸和形态,数据多次修改,经过N次的打模,烧做出的零件会和原壶零件显示的三维数据无限接近。确定了收缩比例后,制壶师将零件合成为整体坯样进行烧制,仿制的成品再次作三维扫描,和原型的三维数据再次对比,找出差距。周而复始,直至造型非常吻合,再利用文物修复技术在沙感和色彩方面做到一致。
据介绍,3D技术复制紫砂名壶,只是利用了3D测绘和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并非像聚酯乙烯打印扳手那样,一层一层地覆盖上去,所以确切地说,这个工程不是“复制”,而是比手工操作具备更高相似度的“仿制”。先临公司介绍,邀请仿制这把名壶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王锡军,落制壶师的款。最终制成的紫砂壶和样本之间器型的相似度达到95%以上,成功率和相似度高于按传统工序的翻制。
专家内行提出质疑
作为从业者,赵东来看好这项技术的前景。他说,这项技术目前在文物的复制、修复、衍生品开发,古建筑的保护、分析、修复,古遗址的考古现场复制等方面有大量的应用价值,等同于将传统的印刷行业立体化了,可想象的空间极大。他称,目前他们公司在琉璃、水晶、青瓷、紫砂、翡翠、竹刻等多个艺术领域都已经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
但紫砂茶壶内行、中国艺术品网总经理陈强告诉记者,依靠这项技术来做紫砂壶还是一个“噱头”。他认为,烧制的温度会存在问题,成品的收缩也会有差异,泥料本身和原茶壶作品有区别,透气性就会有区别。“顶多就是造型一致而已,两把壶的物理形态是‘复制’不到一样的。行家可以鉴别出原作和仿制品。”业内人士指出,新技术的发明没有过错,就看今后怎么利用好这项新的技术。如果翻制方便了,3D打印出的茶壶泛滥,便会威胁制壶名家的声誉,对艺术也是极大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