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规律主 要有以下七条: A.强度律。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对雷鸣 电闪是容易感知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就难以觉察。因此,在实践中,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 B.差异律。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 晰。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也是属于这类情形。但是在 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 C.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观察中要 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制造对比环境。例如观察 的高矮对比,色彩对比。 D.活动律。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 众的注意力, 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 所以, 在观察中要善于利用活动规律, 达到观察目的。 E.组合律。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 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 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 找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一堆乱物件中选大小相差不远, 颜色相近的若干件, 排列起来比较, 就可看出彼此的差异。
组合律,要求在观察中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编排,形成系统,分门别类。 F.协同律。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 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17 世纪捷克著 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们学 习要做到“五到” ,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 提高观察的效力。 G.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贝弗里奇说: “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观注事物的习惯, 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 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 这 种说法并不
过分。 ”一个人有了持久的观察习惯,他能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和 困难,把观察进行到底。而观察力就正是在这种“锲而不舍”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习惯成自然,观察力贵在培养,更重 要的是能养成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应注意些什么呢? A.忌漫无目的。许多人在观察事物时,东张西望,漫无目标,他们观察过的事物如过 眼烟云,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因而总形不成观点。 B.忌片面观察。有的人观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观察表面, 不观察内部;只注意现在,不注意过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这 种片面观察,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中国古代兵书上有 疑兵计和兵不厌诈的谋略,就是故意利用一些手段混淆敌人的视听,破坏他们的观察能力, 引导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三国演义》中“张飞独断当阳桥”的故事。曹操看见张飞 雄赳赳, 横枪立马在桥头之上, 又看见张飞身后的树林背后尘埃蔽日, 似乎埋伏有大队人马。 他又想起关羽曾经告诉他的话: “吾弟张翼德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这时张 ” 飞连吼三声,声如巨雷,势如猛虎,曹操立即转身逃走,退兵 30 里。曹操这时犯的就是片 面观察的错误。 C.忌无重点。有人虽然去观察事物却不带目的性。一古脑儿地观察,把所有现象都收 留,囫囵吞枣,结果抓不住重点,浪费时间,观察结果不理想。 D.忌走马观花。有人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这样既得不 到具体印象,又遗漏许多细节,使观察结果一般化。 E.忌不用心思。有人在观察中,不用心去分析、去比较,也不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 因而也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学生因为兴趣广泛,性情活泼,最容易在观察中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往往凭借一时的好奇心,不做更深入的探求。 F.忌半途而废。有人在观察中,遇到复杂和难于解决的问题时,便停止观察,结果常 常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