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轶吧 关注:4贴子:503

回复:【职业选择】文章分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职业发展过程中,职场人士需要通过个人职业能力、资源、素养等的不断提升来使自己增值,由此而构建和延续个人职业品牌。这就意味着,界定一次跳槽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新的岗位是否表明自身职业价值的提升、新的平台能否为自身职业价值的增值提供保障。
如果你真的认为目前的公司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那么你应该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你长期发展的公司,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够为你描绘出职业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线,是向更高层级的跃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动。
很多人在面对职业中的挫折时会说,挫折是一种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那经历只能是经历,只有战胜了挫折,总结了经验,这个经历才是财富,才能职业生涯步步高。


IP属地:福建70楼2013-07-10 13:43
回复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非得从一而终,与频繁跳槽者不同的是,有的人却很少跳槽,即使出现了属于自己的跳槽机会也没有识别出来。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你可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归属意识,很难放弃过去。我个人的意见是要忠于职业而不是忠于企业,这点和你的职业化行为本身并不矛盾,对于你的雇主,工作的每一天你都应全力以赴,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当企业的环境影响你的职业发展或者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你要考虑行动。优秀的企业会考虑员工的生涯发展,当员工个人的生涯规划和企业为你设定的生涯规划最大程度的重叠时,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最有利的。但有时候二者会出现冲突,即使是最优秀最人性化的企业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完全寄托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时候,你要忠于自己的生涯规划而不是过于迁就企业为你设定的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必要的时候跳槽还真是一个必须的手段,跳槽把握的好,会丰富我们的职业经历,拓宽我们的职业视野,实现我们职业生涯的增值。应该跳槽的时候不跳槽反而也会消耗我们的职业生命。


    IP属地:福建71楼2013-07-10 13:44
    回复
      在很多人工作的初期,跳槽的频率比较高。很多人跳槽是因为第一份工作的盲目性。当时选择的时候他们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询问,抑或是因为经济的压力等等。但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工作本身的新鲜感开始消退,新的尴尬却浮上心头,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如同我前面讲的,他们最初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或者说对自己将来的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作出了选择。他们的工作与他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不符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目前的工作很新鲜,毕竟这是一份工作,有事情做总比无所事事好,至少我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真正入行之后,发现自己坐这样的工作并没有内在的动力。一个常有的例子是因为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人选择去做老师,依据是老师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每年有较长的假期,可以有外快等等。但是真正喜欢老师这一行的人应该是能够从对学生的教导、帮助和指引中获得成就感。随着对走上社会的新鲜感的消失,大家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变得越来越现实,对自己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想换一个更适合自己愿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此种情况下,跳槽几乎是必由之路。


      IP属地:福建72楼2013-07-10 13:44
      回复
        以下是我能够想起来的有必要跳槽的几种情形,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跳槽甚至也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先尝试内部的岗位转换或者和你的上司共同探讨职业发展的困惑,如果你的上司值得信任并愿意为你提供建议的话。我所列的几种情况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有必要跳槽的情形,比如你上班的时间太远,比如你家庭的原因等等,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我所列的情况更具有举例的性质。
        1、如果你在目前的公司已经缺少发展空间,欲更上层楼,则需等待很久的时间时可以考虑是否要换一家公司。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如果没有新的业务拓展,则很难创造出新的机会;如果企业论资排辈现象在严重一些的话,你升迁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如果你和你的上司年龄很接近,又会进一步降低你的机会。而那些蓬勃发展的公司,不断地在新的业务线新的地域创造新的升迁机会,它能够让你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果实。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最理想的当然是我们和公司一起成长,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营越来越健康,我们的责任越来越重,职位越来越高,回报也越来越高;次之的是公司发展一般但是你个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你的职位得到提升,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最差的就是公司没有起色,自己也没有起色,与其半死不活得混日子不如早谋出路。
        2、如果你觉得在目前的公司继续工作下去技能上很难有提高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要跳槽了。因为你的技能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的技能停滞了,意味着你预期的薪水增加机会不大,所以要考虑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提高。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下咱们做一个稍微深度的分析。


        IP属地:福建73楼2013-07-10 13:44
        回复
          在我们的职业经历中,我们的职业技能,知识、观念等会有一个内在的变化曲线,它们构成我们的内职业生涯;同时,显性得来看我们的毕业学校、工作单位、工作职位乃至工作内容等等也有一个外在的变化曲线,它们沟成了我们的外职业生涯。说白了,外职业生涯就是你简历上体现出来的内容,内职业生涯就是你的简历内容下面所隐藏的你真正的技能、知识和观念的变化。研究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它们就像我凭着死记硬背就能靠高分但现在忘得一干二净的政治当中所描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样。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总结如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IP属地:福建74楼2013-07-10 13:44
          回复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地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力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IP属地:福建75楼2013-07-10 13:45
            回复
              所以,我套用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如下:
                第一,
              内职业生涯决定外职业生涯
              1、内职业生涯的状况(包括内职业生涯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状况、性质和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决定外在。
              2、内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变革。当一个人的内职业生涯获得了突破的时候,外职业生涯的突破就之日可待了。
                第二,外职业生涯对内职业生涯能动地反作用
              1、当外职业生涯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如一个人当了主管或者经理,如果他有相应的素质,自然而然会逐步的提高自己的内在职业生涯,不断在这个职位上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丰富人脉,从而促进内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反过来向更高层次的外职业生涯迈进。
              2、当外职业生涯不适合内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被安插到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或者这个岗位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他技能的提高是很难的。


              IP属地:福建76楼2013-07-10 13:45
              回复
                4、如果你的公司在竞争中落后,而你又无力促使公司迎头赶上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公司的战略、团队的执行能力、外部的市场环境等等很多的因素,往往个人的努力只能促进局部的改善而不能决定最终战局的胜负,常让人产生“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半死不活、比如某些民营企业的突然休克,这不是你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往往是跳槽,重新换一个更能够发挥你作用的平台


                IP属地:福建78楼2013-07-10 13:46
                回复
                  5、如果公司的改组或变动使你的前程计划受到阻碍时。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很可能你从主战场被边缘化,这种例子屡屡出现。如果你实在不能通过内部转岗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或许跳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IP属地:福建79楼2013-07-10 13:47
                  回复
                    6、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与新的理想时。山东有个乡土作家,好像叫刘什么,有句话,“有的楼,小时候看着高,长大了未必这么看。”随着你阅历和眼界的开阔,你原来觉得很好的工作未必能够满足你的发展需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李佳明和曾子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用友的王文京、零点的袁岳,他们起初的平台都非常好,李佳明是从中央台出国留学,曾子墨是从国外的投行到了凤凰卫视,王文京和袁岳都是从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角色下海创业。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转换都是因为自己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事实上,职业的发展如同我们走楼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职业之路自然是海阔天空。


                    IP属地:福建80楼2013-07-10 13:47
                    回复
                      往往成功人士的跳槽不是在职业的最低潮而往往是职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时候开始转换跑道,他们能够提前避免职业危机的来临,其实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研判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促使你的职业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而阻止不利事情的发生。风险相对比较小的是职业过程中的“T”型发展,指“T”字从下往上写,意思是说在职业发展的最初,先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做深,写好那一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再写那一横,培养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使自己具备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更换工作需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宁可冒点风险早作改变,也比踌躇不定好,以免错失良机。当你真的决定跳槽了,那就尽快进行相应的准备。成功的跳槽至少需要2-3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不要把跳槽仅仅当成换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把它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这样的契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评估。


                      IP属地:福建81楼2013-07-10 13:47
                      回复
                        现在是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不小心进入了一家不地道的公司完全可以随时走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往往伴随着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所以应聘一家公司的时侯,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让用人单位对你满意,你也要好好的评估你的雇主。在你欲加盟一家公司前,下点力气对你未来雇主的风格进行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要考虑企业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吻合。总的来说,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更具体的论述,大型企业相对比较安全,职位不会老是变化。。。)而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关键标准就是能否对你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你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站,行业内的相关报道,你面试时所接触的公司的人员,甚至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职业目标。一般中低职位的人在面试的时候一味的等待面试者发问,很少主动利用机会去观察和了解目标公司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有些浪费机会。一般来说,经过前期的深入了解,入职后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更可以充分利用实习或者试用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如果和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太大的差异,也好尽快地修正或调整。
                        即使已经下定决心从公司离职,也要体面地撤退,为原来的公司留下一份人情和好印象。我们骑驴找马,但也不能虐待驴,最关键的你要骑上头能让你找到千里马的驴。等你找到了新的雇主,得意之余,千万别忘了和当前的公司进行比较好的工作交接。有的人比较情绪化,工作不交接,甩手走人或者把公司的重要资源带走,据为己有,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但是不职业,简直算的上愚蠢。一是你往往是在行业内的公司就业,这个圈子很小,极端的行为往往容易在圈子里传开;其次是除非你一直作低端的职位或者一直在比较滥的公司,比较正规的公司在重要的岗位都会做背景调查,如果了解到你有这样的经历的话对于你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退一万步来讲,当前的公司毕竟是你职业旅程上的一个站点,毕竟你曾经满怀希望的加入这个团队,体面地离去对大家都有好处。


                        IP属地:福建82楼2013-07-10 13:47
                        回复
                          第九章
                          专业与职业生涯
                          因为职业和兴趣的原因,我会非常关注不同专业的人员的就业情况。我注意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是不管专业的冷热,从个体而言,我都见到过求职困难的现象。我见到过学计算机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见到过学法律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见到过学金融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见到过学工程的人找不到工作,学英语的、学中文的……。他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专业,冷门专业毕业的自然很有理由,专业太偏了;热门专业竟然也振振有词,学这专业的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而与此同时,我却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真正在职场上成功的,什么专业的都有。搜狐张朝阳的专业是物理学,阿里巴巴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复兴集团总裁郭广昌的专业是哲学,国美老总黄光裕没有专业。你可能会说这些人都是超人而且都是创业者,不具有代表性。其实我个人十多年的职业经历中接触过各行各业的职场杰出人士,他们最初的专业真的是五花八门。每当我参加各种各样论坛的时候,我都会比较留意大会材料中关于嘉宾的职业经历,他们绝对算的上是行业的精英,其专业竟然也是五花八门。我有一次参加一个在上海举行的投融资论坛,这算是比较专业的行业了吧,发现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嘉宾本科所学专业和所谓的金融投资完全无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你数一数现在文坛上有点名气的作家,有几个是中文系毕业的。如果还不信的话随意在你身边做个调查,你就会认同我所说的这种现象。


                          IP属地:福建83楼2013-07-10 13:48
                          回复
                            专业的冷热不均,在就业市场上已经被众人熟知。同一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社会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会面临不同的用人单位需求。社会对某些专业毕业的学生需求较小,毕业生于是供大于求;而另外一些专业的学生,由于行业发展对人才构成较大的需求,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仍然保持着“旺销势头”。所以我们当年高考的时候经常挂在老师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学校不如好专业。”


                            IP属地:福建85楼2013-07-10 13:49
                            回复
                              首先想先谈一下专业所带来的优劣势。所谓专业优势,是指所学专业近年来有着旺盛社会需求或者预期具有旺盛需求的专业,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由于专业原因而产生的优势。专业优势的另一通俗表达就是“热门专业”。
                              专业最大的优势自然是就业容易而且就业后的发展前景好。由此衍生出了社会比较认同的热门专业,比如说计算机、金融、物流、财务等等。说白了就是这些专业的产品相对比较好销售,市场的需求比较热烈,而且这些专业大都起薪高,发展前景好。


                              IP属地:福建86楼2013-07-10 1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