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轶吧 关注:4贴子:503

回复:【职业选择】文章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IP属地:福建35楼2013-07-10 13:34
回复
    其实,不光是行政,不少岗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职业这里我的建议就是要尽可能的到企业的主战场耕耘。
     什么是主战场?举例来说,实际上就是那些最能够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主要是业务部门,当然,对于一些大的企业而言,我认为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等等也可以划入主战场的范畴。如果是在军队里面,那就是直接打仗的那一部分,当然也会包括信息和情报等支持部门,但是你如果进了炊事班,那你的职业空间就不是很大。有个笑话说炮兵连炊事班的战士“背黑锅、戴绿帽子”还要看别人【该词已被屏蔽】,简直是悲惨之极。也很少听说那个将军有多少年的炊事员生涯。所以,你要想当将军,不要去当炊事兵;你要想在职业上有上升空间,最好不要去企业的不是主战场的部门。但是大家可能会说,这些部门的存在对企业是确实必要的,我们都不去,那谁去?我的意见是让没有看到这个帖子的人去看呵呵。不过请大家放心,因为总归有些人喜欢平平淡淡,乐意去那样的部门。
      主战场的部门汇集了公司最多的资源,也会拥有公司最多的升迁机会。一般来说,公司的高层大都出身于主战场的部门,偶尔有那么一个负责次要部门的高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都还不如一个主战场部门的负责人。关于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最有体会,主战场部门的处长比那些边缘部门的局长要牛的多,其实无他,就是因为拥有更多的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已。当经济不景气或者公司裁员时,往往是从边缘部门开始比如行政、公关等等,而那些公司的核心部门反而是需要加强或者影响不大的部门。
      主战场的部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部门员工的回报往往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成长而成长,而且是非常的正相关;再者往往是同类型的公司都肯定要设的部门,往往决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愁工作不好找。
      我们也许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也加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但如果不能进入主战场,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辅助性部门工作,即使付出了很多地努力,都很难取得职业上的长足发展。


    IP属地:福建36楼2013-07-10 13:34
    回复
      企业中还有另外一个主战场,那就是权力的主战场,尤其是在大的公司,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意味着要尽可能的在公司的总部工作。在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老板可能就会认识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员工的能力和成绩都能够被老板观察到;事实上,也只有你的业绩被人认可你才有发展的机会,否则即使你打破了世界纪录,没有权威的人作证明也是没人相信。在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公司里,在总部以外的地方工作的人,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们离那个权威的能够证明他们业绩的人太远了,总部的决策层很难会注意到他们。这个和我在前面讲到地域的时候是一样的,那些县、乡镇就相当于分支机构,拼了老命才能熬个县长,就是因为远离权力的主战场;而在中央部委工作的那些人,稍微有点成绩往下一放就是个地区专员。因此,要想获得外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一开始要尽可能的争取机会在公司总部工作。在公司总部,潜在的升迁机会更多,视野更宽广。接触到不同层面的人,从基层员工,中层经理直到董事会成员。还有不少的领导职位是分公司所不可能有的,尤其是公司总部不仅要安排总部自己的职位,而且当下属机构要为空缺的岗位安排人的时候总部的人员也是进水楼台。从这么多的职位中得到机会的机率,显然要比在分公司大很多倍。当然,如果当下属企业的规模本身足够大,几乎就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前两天遇到一个著名大学学计算机的研究生,他去了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作业务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虽然目前待遇也还可以,但我认为他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企业的主战场,他们公司将来的总经理只能是业务出身,不太可能是他的这种经历。如果将来他们公司计算机方面的业务外包,这非常有可能,他的发展就要受损,因为他和那些在软件公司工作的同学的差距已经在逐步拉大。我遇到好几个学计算机的,都在房地产、生产等等方面的企业,他们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类似这种情况,要去也只能去一些非常大的公司,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IP属地:福建37楼2013-07-10 13:34
      回复
        这里想再说点题外话,我们去企业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问一下我们能够替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因为我们的收益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创造的价值,如果我们的专业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话,即使我们能够拿到一时的高薪,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关键是有职业素养的人会觉得很难受。我来目前公司的时候,有另外一家企业的老板也希望我过去做管理,给我的薪水是目前企业的1.5倍,但是那家企业只有50、60人的规模,远远不如我目前企业的规模,所以我思虑再三,还是到了目前的这家公司。原因就是我去了那家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一是我很难再有提高,二是那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我很难创造和自己收入相匹配的价值,时间一长,在公司的地位就要下降,再找工作的话这段经历就不能够为我的职业发展增值,而目前的公司空间就比较大,光集团职能部门就有8个,还有下面的产业,在这种体制下,我的管理思想能够创造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主战场原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IP属地:福建38楼2013-07-10 13:34
        回复
          其他和财务是差不多的职业包括人力资源、内审、管理、战略规划等等,如果不小心没做好职业和企业的结合,只能是埋怨领导不重视你这一部分,其实不是领导不重视,而是你那里创造的价值很有限,如果你是领导,你也这样干。当然我不否认这里面有管理理念的因素,但是这是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
            还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就是销售。销售是最能考验和锻炼一个人能力的职业,而且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对于起点比较低的朋友非常好的一个职业。我就遇到过几个学历并不高但薪水很不错的做销售的朋友,但我还遇到一个东财毕业的哥们,他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做了2年,后来竟然跑到新西兰读了个营销的研究生,结果他的同学在国内都做到十几万年薪了,他回到国内找工作都还成问题。为什么?研究生学历去大学教书有点低,人家的门槛现在都提到了博士,用来做销售又有点高,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一向不建议身边的朋友去读营销方面的研究生,除非你想做研究或者工作深造。销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大家全凭业绩说话,而且业绩也比较容易衡量。当然,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在此过程中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到销售经理、销售总监乃至成长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


          IP属地:福建40楼2013-07-10 13:35
          回复
            我前面讲到在行业和职业的选择方面要有内在的连续性,最好的连续性当然是两者都要保持,因为现在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有些职业和业务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你会做洗发水的销售但不一定能做好化肥的销售,你能担任生产性企业的财务总监但是做地产公司的财务总监你就很吃力。但是如果做不到两者都连续,我建议你最好能保持其中的一个是连续的。比如你一直在地产作但是作不同的职业,这样你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就是某个地产公司的总经理或者高管;或者你一直从事某个职业,比如你一直做销售、财务或者人力资源,这样即使在不同的行业作,但你会成为某个职业领域的专家。


            IP属地:福建41楼2013-07-10 13:35
            回复
              第七章
              确立职业目标
              以上所论述的内容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职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后面我所述的很多内容。比如有聪明的朋友可能会问:“那我进行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当然,你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会找到很多的因素,包括你的价值观、喜好、爱情等等,他们综合后会形成你的职业目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你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你的职业目标。


              IP属地:福建42楼2013-07-10 13:35
              回复
                前两天一个曾经在公司实习过的研究生小姑娘给我打电话向我请教,说自己面临2个机会,“是去华为作sales还是到华润地产去做marketing。”这个小姑娘还是蛮优秀的,我在后面的文章中可能还会引用她的例子。我告诉她其实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2个机会的起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最关键的是她期望得到什么?她更期望怎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希望最直接的解决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那就去华为作sales;如果喜欢创意,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那就去华润。我告诉她,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叩问自己的内心。当然,我和她一起分析,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工作这么多年,我有个比较深的体会,大多数人的职业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职场中很多这样的朋友,觉得工作很乏味,甚至质疑自己入错了行,如果不是迫于生计的压力,他们说早就不干了,总之他们觉得工作不开心,甚至是一种疼苦,至少他们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我们中太多的人跟着生活的惯性去安排职业,包括不少很优秀的人。社会大众舆论说外企好就去外企,媒体讲MBA不错就去读MBA,大学毕业就要求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工作,茫茫碌碌恰恰忘了问自己一句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得到了才发现那并不是你想要的。


                IP属地:福建43楼2013-07-10 13:36
                回复
                  如果你只给我5分钟,让我出个注意帮助你获得职业上更大的成功,我会告诉你:“确认你的职业目标,制定实施计划,然后每天依此行事。”职业目标可以是成为行业的专家或者高管,也可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IP属地:福建44楼2013-07-10 13:36
                  回复
                    以下的这个故事被很多人讲过很多遍,用来说明拥有清晰的目标的重要性。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他们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很多的人都看到过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也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这个故事的多个版本,其目的都是告诉大家目标的重要性。相信不少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所触动,也会尝试着来确立自己的目标,但事实是为数不少得人越想越糊涂,到最后也没能整明白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就亲身经历过好几个目标模糊的人大谈目标的重要性。这说明大家大都知道目标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来确立自己的目标,无论是人生还是职业方面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你就永远到不了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目标,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有希望的人带着没有希望的人飞奔,没目标的人为有目标的任务。
                    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能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清晰目标并贯彻执行,事情本身就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


                    IP属地:福建46楼2013-07-10 13:36
                    回复
                      逢证必考是某些缺少职业目标的人的典型症状之一。这种人典型的解释是艺多不压身,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考个证,以备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种逻辑害人不浅,说是谋财害命也不夸张。首先“证”能不能代表“艺”实在不好说,很多的证都是某些机构谋利的手段,就连国家的学历证书都随着高校的扩招而变得水分越来越大,更何况那些短期培训而获得的所谓证书呢。你的这些证书真正的摆到雇主面前得时候往往不能给你加到期望得分数,和工作无关的证书写到简历上还会让你丢分;其次,毕竟每获得一个证书都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数量的金钱,如果所获得的证书本身无助于你职业目标的实现岂不是一种时间和精力得浪费,把这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最有助于你职业发展的领域岂不是会产生更高的收益。我遇到的比较夸张的是一个应聘市场经理的人的简历,在证书一栏竟然赫然写着什么厨师证,看了让我哭笑不得,立即放进人才库(废纸篓)了事。


                      IP属地:福建48楼2013-07-10 13:37
                      回复
                        有一次一个人来公司面试人力资源的职位,谈完后感觉不是太合适,他竟然说看看公司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职位,也是职业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想想看,你喜欢一个女孩,女孩说我们可能不是太合适,不过我有个朋友挺不错的,给你介绍一下吧,你说好呵,我试一下吧,那后果是可想而知了。
                        当然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它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获得。就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而言,它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一步步浮现出来的,它就如同我们找对象,我们很难一下子描述出来我们到底希望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终生伴侣,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不同的异性,随着了解的增多,内心里就会发出一个声音,对,就是她(他)了,我就是希望拥有这样的一个伴侣。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都要经历一个“为谋求生存而就业—为终生发展而职业—为人生价值而事业”的一个过程。我们不太可能在职业发展之初就拥有一个我们希望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就太幸运了,就如同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青梅竹马的爱情一样,而是在为谋求生存而就业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了我们愿意为了终生发展而从事的职业,并随着我们条件的改善和追求的提高,我们找到了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从事的事业。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对很多的东西了解的太朦胧,难免在认识上有偏差,也很有可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前两天有个将要毕业的研究生女孩问我,是不是不要进入房地产行业,因为她觉得房地产行业是夕阳行业,我听了哑然失笑。还有一个男孩雄心勃勃的要进入咨询行业,只是因为咨询的收入高,他并不了解咨询行业的工作状态。其实这都很正常,这是我们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很难超越也没有必要超越,正如有句广告词说的“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当然,大多数的人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只有极少数的杰出人士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是自然而然的,你连自己的生存都没有解决,奢谈人生价值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很难达到第三个境界,甚至有的人一直在第一个阶段徘徊。如同李开复博士所说,什么是事业?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持之以恒的追求;事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应酬,而是矢志不移的奋斗。当心甘情愿为一件事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时,当能够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愉悦时,你已经在从事一项真正的事业了。可以说,不对你所从事的工作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是很难达到事业这样境界的,在职业的发展上自然也难有大的发展。


                        IP属地:福建49楼2013-07-10 13:37
                        回复
                          三是不愿意去叩问自己的内心,而将发现自己的兴趣寄托于什么职业测评或所谓的职业顾问。在这里,我不是否认职业测评的科学性也不是否定职业顾问的作用,而是说你这样的手段毕竟只是参考,你很难依赖他们来发现你真正的兴趣。兴趣与本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阅历息息相关,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而发现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本人更了解你自己,其他人的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


                          IP属地:福建50楼2013-07-10 13:39
                          回复
                            我在这里推荐几个有助于发现你职业兴趣的方法,大家可以有机会尝试一下。
                              一、工作观察法
                            1、
                            你对目前的工作哪些方面最满意?哪些方面最不满意?你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
                            2、
                            你曾经做过的什么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
                            3、
                            你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哪些你学得很快并且非常有兴趣学?哪些学的很认真但总是很吃力而且掌握不好?
                            4、
                            记下你的成绩、受到的肯定、觉得有收获、充实的事情。
                              记录以上的东西,大约3个月或半年左右分析一次,如是几次你就能够逐步的明白你的兴趣所在。即使你没有参加工作,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类似的资料。


                            IP属地:福建51楼2013-07-10 13:39
                            回复
                              二、羡慕他人的工作
                              我们都曾经有过羡慕别人工作的经历。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比如我们参加某个培训或者论坛,我们觉得如果我们能够从事那个人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幸福。有些羡慕只是一个很短暂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而有些羡慕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徘徊。
                              当然我们的这种羡慕往往是对我们所理解的被羡慕对象最光鲜的一面的片面理解,当我们理解了那份工作的全部,或许我们并不喜欢很多背后的东西。但是毕竟我们羡慕别人的工作,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自身兴趣的一种投射。一个喜欢IT的人会羡慕比尔.盖茨而不会是周杰伦;一个对管理感兴趣的人会羡慕张瑞敏的工作而不太可能是王朔的工作。所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回忆在过去的某段时间里你曾经对某个工作比较强烈的羡慕经验,从中是否可以体会出你乐意为之奋斗的工作。


                              IP属地:福建52楼2013-07-10 1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