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帅吧 关注:323贴子:5,680
  • 169回复贴,共1

终生不言西安事变的汤宝田,其2000字日记却完整记录了西安事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兵谏是我做的,罪名该我顶受。我也必须亲身护送蒋到南京,俟中央政府的发落。大丈夫做事要磊磊落落,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这是张学良秘书汤宝田在“西安事变”当日记录的张学良训话,该页日记右上角写着“十二月十二日,十月廿九戊辰,晴”。
  汤宝田女儿汤远珊将父亲从1935年至1957年间的日记共17册无偿捐赠给上海档案馆,其中完整记录西安事变的日记最为珍贵。“这是国内迄今唯一全程记录‘西安事变’的日记。”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东北军司令部秘书汤宝田在日记中用2000多蝇头小字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当天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从兵谏开始、全城戒严、张学良训话表态到蒋介石被抓的狼狈相。一生爱好记日记的汤宝田可能没有想到,这篇2000多字的日记现已成为研究西安事变的重要文献。“从1935年至1957年期间,父亲几乎每天都记日记。”汤远珊介绍。从1936年12月12日到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汤宝田也在12月25日的日记中最后一次记叙了张学良“下午4时,张副司令共送蒋委员长至洛阳……”此外,宋子文、宋美龄往来南京西安两地谈判的细节也在日记中有所触及。


1楼2013-07-09 22:24回复
      如珠如宝:于大火中抢出
      (1941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五阴
      家中仅抢出被褥,行旅,炊具少许等件,其余尽被焚烧,悲哉惨哉!最可惜者,余家之药书、地理书、经书,尚有西安风景相片及碑林字帖,如柳公权之玄秘塔,王佑军之兰亭序草书,赵子昂之梅华诗草书,欧阳珣之小楷帖,草诀歌,小碑林帖,内包括正草隶篆四种字体,价值十余银元。尚有董其昌对联帖、关公、竹子等具化为灰烬。
      这篇日记的开头是“天微明时,日寇由张家沟来攻沔城。炮声隆隆,已到郭家河。”
      为焦土抗战,使入侵之敌无容身之所,国民党128师师长王劲哉下令焚城。汤宝田记述:“余之房屋已焚烧殆尽了。此时,不由余心痛。”
      自然心痛:抢出的只有少许生活必备用品,连珍藏的书法绘画都只能眼睁睁视其化作乌有。“直到看了这则日记,我才明白父亲对这些本子的重视,那真是如珠如宝,大火中也不忘抢出。”
      如珠如宝,实是缘于对西安事变的刻骨铭记。从1931年日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并侵吞中国东北三省起,为了国家民族之大义,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序幕拉开:东北抗联白山黑水浴血奋战,国民党19路军在沪顽强抗击日军三个月,方志敏率抗日先遣队毅然北上……而当张学良、杨虎城以大义为重不惜“犯上”、为逼蒋介石抗日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被推向一个顶点。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西安事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共合作抗战局面的形成。其和平解决,又充分证明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走出黑暗的巨大精神动力。市档案馆接收征集部副研究馆员贺飞评价:“这样一份记录中国近现代史上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日记,其珍贵性毋庸置疑。”
      正是从这篇日记,汤远珊推断,父亲爱竹。故此,为自制的《汤宝田日记摘抄》册子作封面时,她着意去书店找了竹子的图画,复印后印于册子封面、封底。
      ———不仅仅是日记中略有提及,更重要的,还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品格与气节,那一份宁折不屈之志。


    2楼2013-07-09 22:24
    回复

      尘封70年的绝密日记中用2千字记录了西安事变
      东方网记者霍世杰、朱琪报道:"外面枪响了,接连机枪声,手榴弹声,满城都是枪声,及天大明,闻宿舍之西附近枪声最密,余等见杨虎城部下兵士正围剿省会**局……"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挤在泛黄的宣纸本上,这一页的右上角清楚地写着"十二月十二日,十月廿九戊辰,晴"。
      那一天,中国现代史和一位叫汤宝田的文职军官,同时记录了件大事,后来的人们称它为"西安事变"。
      70年后,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汤宝田日记,在上海由东方网首度独家公开。24本由宣纸等装订的日记有近60万字,一天不漏地整整记录了35年。汤宝田的后人吃惊地发现,他们文质彬彬的父亲,不仅亲历了西安事变,而且当时的身份就是张学良东北军司令部准尉司书、一等录事。
      "父亲临终前第一次提及西安事变"
      "1961年,父亲临终前,让我们妥善保管他写的十几本日记,说里面写到西安事变。"68岁的汤远珊老太太小心地翻着这些父亲汤宝田留下的日记,"在我记忆中,这是他唯一一次提到西安事变"。

      汤宝田留下的唯一照片和日记
      "父亲去世时,只有两年小学文化的大哥把父亲的日记一本本收好,几十年来只记得要好好保存,却完全没有打开看看的念头。2002年大哥去世。父亲的日记交给我保管。由于储藏不当,日记本逐渐被腐蚀,我决定给这些日记装订个书皮,这些日记才第一次被翻开。"汤远珊表示,要不是看了日记,至今还不知道父亲竟然当过张学良两年的文书,并亲身经历西安事变。
      "当时那个年代,谁敢说自己给国民党当过差,还是张学良的身边秘书",汤远珊告诉东方网记者,父亲从未和谁谈过那段经历,包括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只是个开过私塾的数学老师。"当知道父亲曾是张学良的文书后,汤远珊和老伴寻遍了父亲所留遗物,希望找到一件实物,来证明"有这么一回事",可最后"连个国民党的徽章都没找到"。
      "兵谏是我做的,罪名该我顶受"
      "下午6时,张(学良)副总司令召集全部职员在大礼堂训话。大意谓:‘今天事变情形,大家须要知道,我自从入关跟随委员长缴G,我的军队有十几万,始终服从他的命令。到现在,我的军队损失几个师,(蒋)口说给我补充,结果仍然是我的军队愈闹愈少。在"九·一八"发生后,我就主张抗日。蒋的命令不许抗日,我只得退入关内,希图将来恢复。前天我当面要求蒋,请你不必缴G,抗日是大事。蒋当时对我大发脾气而特发脾气,……我与杨虎城来他一个兵谏,将蒋委员长暂时扣留此地,……如其坚决不允,兵谏是我做的,罪名该我顶受。我也必须亲身护送蒋到南京 ,俟中央政府的发落。大丈夫做事要磊磊落落,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
      ================================
      呵呵读到日记中记载的【(西变当晚张说)今天事变...如其坚决不允,兵谏是我做的,罪名该我顶受。我也必须亲身护送蒋到南京 ,俟中央政府的发落。】,我就联想起某些人口中的【张学良是后来因为看见被共产国际骂、被一些文人或挺蒋的人骂 后悔才准备放蒋送蒋】是多么无聊!
      以前一直被张黑忽悠啊..其实原来是这么回事:1936年12月12日,西变当天张学良就已经说过就算蒋坚决不同意 他也必须送蒋回南京 并且等候中央发落..


      3楼2013-07-09 22:25
      收起回复

        汤宝田之女汤远珊视24本日记如宝贝
        汤宝田在十二月十二日的日记里,洋洋洒洒2000多字,详细记录了"西安事变"当日的情形。
        "蒋委员长闻变无法逃脱,由一卫士用肩将蒋顶出墙园,避至山上小洞中。卫兵营第一次搜山无踪,第二次搜山被一小兵见着,蒋的卫士尚欲开枪射击,被蒋阻止。搜山的士兵将蒋围住,一面报告长官,长官即赴此第一看,果是蒋委员长,连忙招呼部下敬礼。此时蒋足下光着袜,鞋子跑掉了,身上穿的黑大衣也没有了。大家请蒋下山,用汽车一辆,护送到西安皇城内杨虎城处。下午一时许,洛阳飞来飞机七架,盘旋侦察数遍。"
        两周之后,1936年12月25日,汤宝田的日记中最后一次记叙张学良:"下午4时,张副司令共送蒋委员长至洛阳……张副司令临时留手谕作为遗笔,本部用锌版将副司令亲笔所书之遗笔手谕翻印,凡总部大小职员均赠给一份作为纪念。"
        "科长钱效圣、会计股长周镇向余曰:儒系老旧职员,仍在本署服务,薪资自有相当。余思家日久,未允,请资遣。"汤宝田于1937年7月1日退伍返乡。
        据了解,汤宝田的日记共24本,包括16本日记、7本"著作"和1本家谱,约60万字。其中7本"著作"是指汤宝田自行编写的"论二十八宿风雨阴晴"、"鸣雷诀"、"量船积米法"、"婚娶礼"、"开平方法"、"三色方程歌"等。
        "乡里人都称他为‘刻板道人’"
        1932年,汤宝田逃荒来到武汉杨泗堂街,以做小生意为生。1936年元月,同房的卫兵王连长看到他每天都在读书写字,就推荐汤宝田到西安张学良司令部做一等录事,这使得汤宝田"有幸"与西安事变邂逅。对于张学良将军的回忆,汤远珊说:"日记中并没有太多描写,父亲更是从未向家人亲口提及过。"
        "父亲的书法很好,日记全部是用毛笔书写的蝇头小楷写成的。"据汤远珊回忆,父亲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煤油灯下写字,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口中念念有词,这么一写就是35年。

        汤远珊在向东方网记者讲述她印象中的父亲
        "父亲性格刚强,为人正直,热心公益,乡里人都称他为‘刻板道人’。"汤远珊告诉东方网记者,"他帮人写合同契约、对联、书信,分文不取,只以卷烟种菜为生。"
        汤远珊希望父亲的日记能够对历史研究做出一点贡献,让后人更多了解"西安事变"。(霍世杰、朱琪 图/曹子琛)


        4楼2013-07-09 22:26
        回复
          呵呵读到日记中记载的【(西变当晚张说)今天事变...如其坚决不允,兵谏是我做的,罪名该我顶受。我也必须亲身护送蒋到南京 ,俟中央政府的发落。】,我就联想起某些人口中的【张学良是后来因为看见被共产国际骂、被一些文人或挺蒋的人骂 后悔才准备放蒋送蒋】是多么无聊!以前一直被忽悠啊..其实原来是这么回事:1936年12月12日,西变当天张学良就已经说过就算蒋坚决不同意 他也必须送蒋回南京 并且等候中央发落..
          为所有对全面抗日工作做出努力的人鼓掌!


          6楼2013-07-09 22:2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4-28 10:42
            回复


              9楼2015-05-01 22:43
              回复
                顶!大赞x99!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5-05-03 14:43
                收起回复
                  最近脑洞略有爆发,写了几个小短文(那是相当短),就是打字太慢,也不知啥时能抽空发,发了@ 你(正在练@)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5-04 23:44
                  收起回复
                    顶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24 14:3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29 09:50
                      收起回复
                        张学良真是太义气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3-28 12:15
                        回复
                          张学良仁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3-30 00:37
                          回复
                            人工置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2-13 2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