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说吧,就算我考得不是很好,我也不会怪到制 度上去。即使我真的因为这样的环境而紧张兮兮,视分如命,也不会觉得是因为制度弄得我低分。朱元璋时期的八股文考试够变态了吧,不要以为只是背好四书五经就ok了,八股文的写法有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必须用排比对偶句,还有严格的字数和内容限制,有些人为了要达到写作要求,只好先不顾文章质量了。而且语文本来就是一种见仁见智主观意识很强的东西,朱熹给四书五经编了注之后后人就都得按他的思维来写了,一点个人意见都不能有,所以当时的考生真是备受煎熬呀。但这样就没有人才出来了吗?记得那会儿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就看过关于这方面的描写,里面引用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的一番话:“八股文若是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八股文高分的人才。所以,我想无论制度怎样,都是外物,真正的金子到哪都能发光。现在的考试制度还分了文理,还是新材料作文,不限文体,还题型一个比一个新,已经比八股文好多了,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一遇到成绩差就怪责到制 度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