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口村上万人出行难 2公里的土路让人出行难
村子里的水泥路
“断头路”无人管
“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什么地方啊?那里的路简直没法走。一条没有几公里的路,前半截是水泥路,后半截是柏油路,当中不到2公里的距离还有一截‘断头路’。冬天下雪,这两公里的路就成了天然的溜冰场,到处是坑和泥;夏天下完雨,这儿就是个泥潭,砂石裸露,各种车辆都很难行进。每每到了上下班的时间,这里堵车比城里还厉害,对此,人们真是苦不堪言!有关部门什么时候才能给我们修一修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红山口村的一位村民向记者反映。
文·摄影/本报记者 高志华
村里大部分是外来人口
出行难影响正常生活村委会没法管?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红山口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的红山口沟口,全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村里常住人口210户、680多人。
目前,红山口村有14000多人,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全村分为东村和西村两部分,大部分原村村民居住在西村,后来买房入住的外来人口居住在东村。因为村子人口多,分布又广,村里大部分路面都是土路。在东村一外来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区域,有一条水泥路可以通往村委会。这个区域离北二环大概四五公里,但是,当中却有不到2公里的路段是土路,一直没有人修,也没有人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常年没人管,这段路现在连土路都算不上了。加之红山口村由北向南有一个比较大的坡度,多年来,在雨水的冲刷下,石头裸露,不但机动车难行,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每到雨雪天气出行也成了“老大难”。
出行难影响正常生活
吴永生来自乌兰察布市,2000年初就在呼和浩特市建筑工地打工。2007年,吴永生花了7万多元在红山口村买了一处70多平米的小二层,当年买房时,自己家门前的路已经是水泥路。但是出村的地方是红山口村与岱州营村交界处,红山口村把路只修到与岱州营村交界处,岱州营村有2公里左右的路是土路,一直没人管。过了这2公里后,就是G6京藏高速公路的一个涵洞,过了这个涵洞就是一条1.5公里左右的柏油路,可以直达北二环。
吴永生说,村子因为在高速公路的北面,所以村民要出村必须经过高速公路的一个涵洞。多年来,因为这2公里的路,村民出行实在是不方便。天气好时,可以骑电动车、自行车出行。可是一到下雨、下雪,这2公里土路因为人多、路窄、车又慢,骑电动车都很难通过。前两天遇上了大雨,这2公里的路段,他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家。到了冬天,因为天冷,人们上班基本都乘座公交车。但是,从村里走到北二环的公交车站点要四五公里。所以,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乘坐三轮车到公交车站牌处,一人要收6元钱。
因为这2公里的土路实在是太颠簸,人们就把这种三轮车戏称为“蹦蹦车”。记者问吴永生,有没有找过村委会协调解决这2公里土路出行不便的事情时。吴永生说:“我是一个外地人,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村委会在哪,更不用说让人家解决修路的问题了。”
村委会没法管?
7月3日上午,记者一行乘车前往红山口村。在北二环与110国道的交汇处,记者发现有一条路可以通过高速公路到达红山口村,这条路虽说很窄,但还是有很多机动车、电动车、三轮车从这里穿行。在过了高速公路的涵洞后,记者沿着高速公路的一条水泥路往西走了大约1.5公里,发现要进红山口村必须通过一条土路。说是土路,但这条路坑洼不平,很多锋利的石头裸露在地表。骑电动车的人走这条路都颠簸的上下晃动。记者一行开的车不但颠簸,而且司机为了躲避锋利的石头和大坑还要不停地拐弯。随行的司机对记者说:“这还叫路?这么多年,村里的人们是怎么出行的呀!”走了大约有2公里左右,终于来到一条水泥路上。这条水泥路大概有六七米宽,虽说两边还有一些垃圾没有清理,但是开车从这上面走却也不颠簸了。一位村民对记者说,这条路是红山口村外来人口最聚集的地方,路两边居住的村民有上万人,村里面这条路很好走,就是那两公里的“断头路”,让这里的人每次出行都犯难。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沿着一条村级公路大约走了有五六公里,来到了红山口村村委会。在这里,一位姓张的村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2公里的土路属于岱州营的地界。这几天下雨,堵车是因为修高速公路时,没有考虑到出水的问题,施工单位把涵洞下挖,把水全存在那里,才造成了出行的车辆及行人都堵在那走不了。加之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大,堵车是正常的。其实,附近有一条路名为生态路,红山口村民都可以那里通行,路况很好。”记者问这位姓张的村委会主任是否与岱州营协商解决那2公里土路的问题时,这位张主任说:“跟岱州营村没法协商,我们村在那条路附近居住外来人口就有13000多人。再一个就是当初修高速公路时没考虑涵洞出水的问题,所以就造成了每次下完雨那里都会积水,所以才造成了人们出行的不便。”
按照这位张主任的说法,红山口村大部分村民都从生态路上走,出行应该很方便。但是,记者随后在这条生态路上并没有看到非机动车,也没有看到有村民从这里步行通过。这条生态路是一条柏油路,从路面看,应该修了没多长时间,整条路沿着大青山依山而建。记者一行沿着生态路走了大约十几公里,最后找了一条路上了北二环。
记者随后采访了红山口村东村的一位村民,这位村民说,开车的人走生态路还行。那条路离东村有好几公里,而从东村到北二环最近的地方也不过4公里,谁会绕那么远的路出村?眼下最方便出村的路没人管,如果这2公里的路修了大家出村才会最方便。
什么时间修还没有确定
7月3日下午,记者又来到了毫沁营镇岱州营村村委会,在村委会记者没有找到村里的负责人。
随后,记者发现从岱州营村村委会还有一条通往红山口村的路。记者沿着这条路过了高速公路涵洞后发现,这条路同样也是一条“断头路”。因为近几天下雨,这里特别泥泞,有些低洼地势的水还没有退去,一些步行的村民只好顺着墙边踩着别人垫的石头前行。因为这个村子的路四通八达,记者所到之处无一不是泥泞不堪。几经辗转,记者又来到红山口村与岱州营村的这段“断头路”,记者发现,在这条路与高速公路交汇处的涵洞附近还有一个小学。正值孩子们放学的时间,车辆、行人挤在一起,17时30分许,这里的交通已然是乱成了一锅粥。
住在这里一位姓王的店主与记者聊了起来。他对记者说,3年前他从托县来到呼和浩特,在红山口村和岱州营村的交界处租了一间店铺做点小买卖。每到下雨,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让人苦不堪言,加之这段路一直没人修,一到刮风天,这里更是垃圾漫天飞。
7月4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岱州营村村委会,仍然没有见到该村村主任。经过打听,记者找到了该村主任韩新民的电话,记者通过电话说明这条路的情况,并询问能否协调有关部门把这条路修一下时,韩主任说:“想解决这段路出行难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一家的事。高速公路这段,以前这个涵洞仅几米,现在由于扩路已经变成了16米长。平时一些施工车辆过不去,从上面修高架桥又不可能,所以只能挖深。现在,我们正在协调施工单位,看能否从高速公路到北二环修一条下水管道,把水流出去。”当记者再次问这条土路是否能修一下时,韩主任说:“10多天前,有关领导已经来看过这条路了,并准备拨款修路,我当时报了900多延长米。这件事我也向交通局汇报了,但具体什么时间修,还没有确定。”
没有纳入交通部网络
只能自行解决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科杨连换:所谓村村通公路是指行政村通公路。像岱州营村,110国道通过该村,那么就表示岱州营村已经通公路了。红山口村有规划的是一间房至红山口村的公路。早在十五期间,各行政村就已经规划设计了通往该村的公路,并报了交通部,由交通部把各村之间的公路编织成“网”。所有能得到国家补贴的农村公路都已经列入了数据库。列入数据库的村村通公路国家每公里给补贴30万元,余下的由各级政府自行解决。修建农村公路的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所以修建农村公路主要还是由地方政府来筹资。新城区红山口村与岱州营村之间的公路因为在十五期间没有进入交通部网络,所以要想修这2公里的路还得由两个村子或上一级政府来解决资金的问题。像红山口村与岱州营村之间的路,地基比较好,修一条七八米宽的水泥路应该不会太贵。如果只修2公里,120多万元就可以了。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一个地区要想发展繁荣,畅通的道路交通必不可少。
红山口村的修路难问题,多年来无法解决,多个部门互相推脱,“断头路”让上万人的出行受到影响。修路难,难在哪?小来认为,难在明确责任,难在落实资金。这段路到底该归谁管?应该由哪个部门牵头维修?修路的钱要从哪里筹集?有关部门应该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歌曲《愚公移山》里有这样的歌词: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小来想说,从无路到开路,我们都做到了,怎么就不能把这“断头路”修好呢?我们感慨,别让开路难,修路更难。
(北方新报第04版: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