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古陌家吧 关注:59贴子:4,451

【转】教你如何作诗填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介绍几个工具给大家:
根据我粗浅的尝试了几次之后,我认为,主要注意这几点即可:
1、找好你想要填写的诗词格律:
绝句和律诗在本贴中罗列好了,可以直接选用;
词谱可到钦定词谱中选择本次想要填写的格律格式,每个词牌名可能会有多种略有区别的词律格式,挑选其中你要填写的那一种、复制到你的帖子中,以备查验
3、关于用韵:反其道行之或许会更容易一些。
常用的韵是中华新韵和平水韵。中华新韵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韵律划分也最简单;平水韵也有规律可循,只是太复杂。
我一般是一定会用某个字的话,那么其他需要押韵的字就在和这个字同韵的字中挑选即可;和这个字同韵的字可以从诗词总汇中根据三种不同的韵、查询到相应的同韵的字,作诗填词的时候注明用的是哪一种韵即可。


IP属地:湖北1楼2013-07-06 11:45回复

    诗韵举要:
    〖 简介 〗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IP属地:湖北2楼2013-07-06 11:45
    回复
      2025-05-09 21:05:10
      广告

      〖 名词 〗
      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 规则 〗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IP属地:湖北3楼2013-07-06 11:46
      回复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 韵部 〗
        “平水韵”共分一百零六韵部,其中平声韵部分有三十韵部,然而由于古今音调的变化,“平水韵”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使用了,我向大家推荐的是《新诗韵》。
        〖 避忌 〗
        1、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在强调这一点了。


        IP属地:湖北4楼2013-07-06 11:46
        回复
          〖 唱和 〗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IP属地:湖北5楼2013-07-06 11:47
          回复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 2005年5月颁布)
            前言
            《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
            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现将《简表》正式公布试行。
            下面,对于这个简表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向读者做一简要的说明。


            IP属地:湖北6楼2013-07-06 11:47
            回复

              1.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支齐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字“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曲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IP属地:湖北7楼2013-07-06 11:47
              回复

                an、en 不同韵。
                这两个韵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韵》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韵部(十三元)。现在有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着这种坊音,但普通中已明显的区别出来了。这两个韵母虽然都是以鼻音n做为韵尾,但做了韵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韵身不同。按照“同身同韵”的标准,不应同韵。
                en、eng 不通押。
                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注:为简便起见,本文所举旧韵部仅为平声韵部,对其仄声韵部,根据“同身同韵”的标准,读者用者自会解决其韵部归属,兹不赘。


                IP属地:湖北10楼2013-07-06 11:48
                回复
                  2025-05-09 20:59:10
                  广告

                  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大家可以根据这些格律写绝句和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
                  【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
                  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IP属地:湖北11楼2013-07-06 11:49
                  回复

                    【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韵七绝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IP属地:湖北13楼2013-07-06 11:49
                    回复
                      [七律仄韵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IP属地:湖北15楼2013-07-06 11:50
                      回复
                        入声字表:
                        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为便于查检,本表入声字按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次序排列。同声调的字按声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发~生,“~”符号,表示省略。
                        (一)普通话今读阴平字
                          b 八捌钵拔剥逼鳖憋擘~开
                          p 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湖~
                          m 摸抹~桌子
                          f 发~生
                          d 答~理搭褡滴跌督掇剟裰咄
                          t 塌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
                          n 捏
                          l 拉勒~住
                          c 擦撮轻~
                          s 撒~手缩塞堵~
                          zh 只汁织扎~营桌卓倬捉琢拙摘粥
                          ch 吃插出戳拆~开
                          sh 虱湿失杀刷说叔淑菽
                          j 激迹击墼积绩绩缉屐夹~攻揭结~实接噘撅撧锔掬鞠
                          q 七柒漆戚沏掐切曲~线屈缺曲
                          x 吸翕歙悉蟋窻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晰浙晰膝瞎歇楔蝎戌薛削
                          g 搁~下疙胳割鸽刮聒郭
                          k 磕搕磕哭窟
                          h 喝~水忽惚唿豁劐黑
                          o 一壹揖押鸭噎掖屋挖曰约压


                        IP属地:湖北16楼2013-07-06 11:51
                        回复

                          一首值得你牢记的小诗(格律速记法):
                          白水别离阔
                          更堪南雁飞
                          流连渡河岸
                          折柳思君归
                          写诗,如果只需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多好!那就可以所向无敌,写格律诗就不是件难事了。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还有很多拗啊救啊的,非弄得你趴下不可,所以,难的是在这里。
                          这一首小诗,则是想解决这个困难,因为已经将所有诗律中必须规避的问题都包括进去了。下面简单说明:
                          先说明几个基本问题:
                          1、整首诗的格律,其原貌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离别=别离,所以第一句应该将他看成两个句子,即“白水别离阔”和“白水离别阔”。
                          3、思,古时有两读,即可以读成平,也可以读成仄。
                          第一句,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如果变为“仄仄仄平仄(白水别离阔)”或者“仄仄平仄仄(白水离别阔)”,那就属于一定要救的了,怎么救?那就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变成“通平平仄平(更堪南雁飞)”。
                          第二句,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必须平,如果用了仄,那就是犯了“孤平”的大忌,必须救。救的方法就是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更堪南雁飞)。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的第三个字也是必须平,如果不得不用仄声字,那么就要将的四个字改过来,变成“平平仄平仄”酱紫(即“流连渡河岸”)。
                          第四句,仄仄仄平平,这个句式的第三个字也是必须用仄声字,如果变成平声字,那就是犯了“三平调”的忌讳,也是大忌,这个句式是没有办法救的,所以只能避免,“折柳思君归”的思,如果读平声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它读去声,属于古音。
                          记住这二十个字的小诗,你就记住了除了“一三五不论”之外的一些特殊情况,换言之,你已经记住了整个近体诗的格律。假如你对写作格律诗有兴趣,我想,你一定会记住他,并时时以之检验自己新作的格律。


                          IP属地:湖北19楼2013-07-06 11:52
                          回复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IP属地:湖北21楼2013-07-06 11:53
                            回复
                              2025-05-09 20:53:10
                              广告

                              写好律诗,学习粘、对,拗救,怎样防止孤平和三平尾,三仄尾。
                              ——(完)
                              觉得对大家有用 就转上来了 这个贴必须是极有耐心的才能看完 真心觉得


                              IP属地:湖北23楼2013-07-06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