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战报吧 关注:47贴子:3,576

【网易零度角第722期】教李娜说人话 人民日报不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易零度角第722期
教李娜说人话
人民日报不配
导读 近年,《人民日报》加大了对体育和娱乐新闻的报道与评论,包括杜比单场75分的消息都出现在了头版位置,这份催人入睡的报纸似乎在努力地学习如何放下身段。但碍于常年思维积弊和专项知识的匮乏,这份报纸在试图融入普罗大众的过程中,暂时还没学会说人话.....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7-04 00:26回复
    李娜要反思的,是性格因素对比赛的消极影响
    今年李娜仍多次因火爆脾气影响比赛专注力 职业生涯欲再创佳绩她需调心态
    当然,在对抗记者这件事上,李娜自身并非完美无瑕,她那句“还有脸来”显得多少有些得理不饶人,而更让人担忧的,是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在竞技上对李娜的阻碍。虽然对于个性突出的李娜,观众可以用脚投票决定支持她或背离她,但在比赛中,依旧不够沉稳的心态,只会让胜利一次次背离她。
    仅以今年为例,年初在参加WTA深圳公开赛的决赛时,她与对手前两盘战成了1比1,而在决胜盘第5局,对手曾经握有一个破发点,此时李娜对于现场的嘈杂环境表示了不满,用家乡话武汉方言吼出“能不能不要讲话”;又比如在不久前的法网期间,第二轮爆冷出局之后,李娜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部分媒体的做法“不是人”;而在今年温网第二轮,当李娜一度在第二盘处于落后局面时,她更是将怒火喷向了在看台上进行指点的丈夫姜山:“不要说话!你又不是教练!”
    能否在各种局面下都控制好情绪,本身就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攀上巅峰的关键元素。尤其高手之间比拼的,正是排除各种因素干扰的专注力。诸多体育明星被津津乐道的“大心脏”,本质都是建立在专注力基础上取得的成功。李娜以往在检讨某些比赛的不足时,也曾提到与自己专注力的一度下降有关。甚至在体育科学领域内,还有《2011年法网比赛中李娜专注力运用情况的研究》这样的论文。李娜虽大可不必为《人民日报》的批评心存芥蒂,但通过这场风波,李娜可以试着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在下次遇到类似状况时,选择用更“无声”的方式给予对方更有力的回击。至于《人民日报》,与其照照镜子,不如在繁忙的代表人民四处批判之余,抽空看一部名叫《被解放的姜戈》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对获得自由的奴隶姜戈赶尽杀绝的,不是白人奴隶主,而是同为底层奴隶的一个老黑人。[详细]

    结语 在此次风波中,李娜并非完美无缺,但教李娜如何说人话办人事,《人民日报》没这个资格。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7-04 00:32
    收起回复
      2025-05-28 18:44:10
      广告
      教李娜做人,人民日报不配(全文)
      2013-07-03 20:19:26 来源: 网易体育
      一、人民日报家长式的批评还是旧体制思维
      最近一年里,《人民日报》似乎正在学习如何放下身段,终于开始将更多视线投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等项目。包括CBA外援杜比单场揽下75分的表现,都曾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位置上。
      可是在报道方向有所调整的同时,《人民日报》的报道思路却往往停留在原地,那就是即便在评论体育事件的过程中,仍然拿出写社论的那股劲头,有时难免会有上纲上线的嫌疑,习惯于站在制高点指点江山,却未必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
      比如在今年1月16日的《人民日报》第15版,出现了一篇题为《执掌职业联赛要有职业态度》的评论,批评负责组织和管理CBA的篮协,认为他们“应该学习国外联赛管理者的职业态度”。仅以观点本身而言,《人民日报》的批评似乎言之有理。可接下来在具体举例时,文章却提到马刺因在与热火之战尽遣替补而遭25万美元罚款以及NBA总裁斯特恩代表官方向球迷道歉的事情。
      在《人民日报》看来,似乎这应该是中国篮协学习的榜样。但实际上,NBA处罚马刺一事在美国职业体育界存在巨大争议,有不少教练、球员站在马刺一边,认为NBA只是为了维护商业利益而罔顾球员和球队的利益。包括从比赛本身的内容来看,“马刺二队”在热火面前也丝毫不落下风,直到最后关头才以100比105惜败,整个过程的精彩程度完全对得起球迷。所以在这个事件中,斯特恩所谓的道歉态度,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商业背景,未必适合来作为正面典型来宣传,而《人民日报》对此的理解,恐怕和其批评内容一样“缺乏职业态度”。
      在《人民日报》那里,无论体育还是文艺的内容,似乎都必须被赋予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非如此则不足以显示整张报纸所具有的高度。比如几年前在评论《乡村爱情交响曲》这部电视剧时,《人民日报》也曾批评道:“面对诸多民生艰辛,农村剧应当给观众带来超拔苦难、突围困境与抚慰忧伤的希望和信念,而不是一味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缺乏对农民的真诚体恤和温暖。”
      这样的批评多少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且不论一部喜剧题材的电视剧是否必须承受如此重担,就算存在这样的责任,那么相比电视剧制作方,《人民日报》是否更应该加大“面对诸多民生艰辛”的报道?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或者无法去做的事情,又如何去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呢?
      当然,在选择表扬还是批评的过程中,《人民日报》还是存在着自己的衡量标准。比如2010年,当王濛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并且以跪拜方式感谢教练时,《人民日报》打出的标题是《王濛这一跪从高手到大师》。然而短短一年之后,当王濛与管理部门产生矛盾并且表示要揭露黑幕时,《人民日报》的标题也随即换成《王濛冲动有代价 成就是易碎品》,甚至可以说是代表相关部门进行了威胁:“虽然有些网友,仍然期待着王濛继续‘强硬’。但那样做的结果,又会如何?很可能,王濛的运动生涯,真的就此结束。一点余地都没有,一点希望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怕硬的。”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员从《人民日报》那里会获得表扬还是批评,未必与他们在竞技领域内的付出有关,更多还是取决于能不能在举国体制内部扮演“乖孩子”的角色。只要是能为举国体制增添光彩,自然能获得不遗余力的吹捧。可一旦对于举国体制提出任何一点挑战,就有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批评。作为一名“自负盈亏”的职业网球运动员,李娜之所以成为《人民日报》最新的批评对象,或许正因为如此。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7-04 00:33
      回复
        二、作为职业运动员,只用对比赛负责
        《人民日报》围绕着李娜的种种质疑和批评,焦点其实只集中在一个地方——作为一名运动员,李娜到底需要对国家和相关组织负责?对于观看比赛的观众负责?还是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所谓的“任性”一说,归根结底就是认为李娜只对自己负责却罔顾其他。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和职业选手,李娜肩负着相比平常人更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确不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任何举动,而是必须对自己所参加的比赛负责。尤其在职业体育的范围内,运动员的高收入,建立在观众买票进场或者收看电视的基础上,如果一名球员不能做到对比赛负责,也就等于得罪了自己的“衣食父母”。
        因此在职业体育圈内,明星人物必须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来回报观众,而且也不乏他们向观众致歉的例子。比如当NBA在前年由于劳资谈判而一度停摆时,安东尼就曾代表球员向看不到比赛的球迷们进行道歉。更早些时候,由于自己接受手术而将错过火箭的比赛,麦迪也曾在2009年向当地球迷表达歉意。至于性格独树一帜的奥沙利文,也曾在擅自做出提前中止比赛的决定之后,为自己失去耐心的表现表达了歉意。
        由此可见,对于比赛乃至观众负责,是每一名职业运动员必须遵循的准则,这一点原本无可厚非。可值得一提的是,承担责任并不代表无底线地服从外界的各种要求,更不代表必须讨好媒体乃至有关管理部门。职业球员承担责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在比赛过程中充分展现实力,让观众有机会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魅力。比如李娜有过受伤之后仍然坚持比赛的顽强表现,也有过在不利局面下奋力追赶的逆转佳绩,这些内容都是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而在这种本质性的内容之外,如果还要李娜承担起必须让更多人感到满意的责任,恐怕只能说是强人所难。实际上,无论运动员还是普通人,其具有的个性往往都是双面刃,既是吸引到一部分人喜爱的要素,同时又是导致另一部分人产生厌恶的原因。在当前这个强调多元化的社会,要求让一位公众人物做到让全世界都满意几乎不可能。至于提出要求本身,也可能形成对于人物个性的一种扼杀。
        所以在李娜这里,有些问题也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加以判断。首先,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她的行为是否没有突破整个社会所能忍受的道德底线?其次,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她是否在场上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如果做到了这两点,那就代表她已经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至于其它内容,纯属运动员基于个性做出的选择。人们有权对此欣赏或者不欣赏,却无权要求李娜必须顺应外界意愿而做出改变。


        IP属地:浙江6楼2013-07-04 00:34
        回复
          三、李娜真正要反思的,或许是性格仍是她的软肋
          仅以个性角度而言,李娜完全有权保持如今这种烈火般的脾气。哪怕是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也不代表李娜必须卑躬屈膝地去迎合部分媒体。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在坚持个性的同时,李娜也的确需要学习更好地控制情绪。这种控制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只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李娜之所以会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媒体批评为“任性”,源于她多次在赛场上或者比赛前后有过情绪失控的表现。仅以今年为例,年初在参加WTA深圳公开赛的决赛时,她与对手前两盘战成了1比1,而在决胜盘第5局,对手曾经握有一个破发点,此时李娜对于现场的嘈杂环境表示了不满,用家乡话武汉方言吼出“能不能不要讲话”;又比如在不久前的法网期间,当李娜第二轮爆冷出局之后,她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部分媒体的做法“不是人”;而在今年温网第二轮,当李娜一度在第二盘处于落后局面时,她更是将怒火喷向了在看台上进行指点的丈夫姜山:“不要说话!你又不是教练!”
          对于以上种种举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运动员自身素质较低,《人民日报》更是将其上升到“任性要有底线”的高度。但如果在体育范畴内去寻找答案,会发现李娜这些情绪失控的表现,往往出现在局面不利或者遭遇挫折的背景下。换句话说,没必要把这些问题上纲上线地与道德或者责任扯上关系,简单一点来看,就是运动员在遭遇困难时失去了对于情绪的控制。
          实际上,能否在各种局面下都控制好情绪,本身就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攀上巅峰的关键元素。尤其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高手之间比拼的,正是排除各种因素干扰的专注力。诸多体育明星被津津乐道的“大心脏”、“逆转王”或者“石佛”等称谓,本质都是建立在专注力基础上取得的成功。李娜以往在检讨某些比赛的不足时,也曾提到与自己专注力的一度下降有关。甚至在体育科学领域内,还有《2011年法网比赛中李娜专注力运用情况的研究》这样的论文。
          如果以最顶尖选手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李娜目前在专注力这个项目上仍然存在着可提高空间。如果要对此对症下药,那么就必须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加以训练,从而提升她的专注力,尽可能降低情绪失控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最终必须依靠科学来解决的问题。
          但如果人们将那些外在表现简单理解为“任性”,从而高举道德大棒针对李娜进行口诛笔伐,显然无助于对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反过来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她与外界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到李娜在赛场上保持专注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方律师


          IP属地:浙江7楼2013-07-04 00:34
          收起回复

            没有谁有权利教李娜该怎么做?
            夏延民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李娜、孙杨的开创性贡献不可替代、难以复制。但这样一份功绩,不足以成为两位中国体坛标志性人物将自身个性演化为任性的理由。没成名之前,李娜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网球选手;成名之后,赛场上的她常因情绪失控而输球,赛场外的她也常因口无遮拦而被人误解。至于孙杨,如果不是教练朱志根的栽培,他也许还只是一个徒有天赋的游泳选手;可一朝成名之后,少不更事的孙杨却几度尝试着换掉自己的教练。(凤凰网 7月2日 人民日报批李娜:明星任性应有底线)
            作为一名网球运动员,李娜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一名争议运动员,李娜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好恶,让记者们很不高兴,让某些运动项目的领导很是愤怒。可不管是多么险恶的攻击,也不管多么吹毛求疵的挑剔,李娜总是泰然处之,赢自己的球,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吧。有媒体给李娜冠以体坛个体户的称谓,正是这个个体户的身份,让有些人心理不舒服,也实质上让某些人吃不到肉而心生怨恨。
            不管是粉丝也罢,不粉丝也罢,体育项目如果能给你带来运动的享受就足够了,你管人家什么态度,你管人家说什么?你喝牛奶的时候关心牛吗?你看能把电影里的人物与演员的现实划等号吗?中国的所谓粉丝们也需要专业化一点,如果你关心的是人家体育运动员场外的一切,那这样的粉丝跟窥私狂也没有多少分别。而那些有文化的体育记者们,也应该问一些专业一点的问题,不要动不动就充当打手,引诱体育运动员说些让你多挣20块钱稿费的话,如果不是专业不行,那就是太卑鄙。
            “人们可以包容体育明星不必事事尽善尽美,但人们也难接受让人不舒服的举止在体坛明星身上不断重复发生。需要李娜、孙杨警醒的是,人们接受一名顶级选手也许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当人们终于因厌烦而想要抛弃一名顶尖选手时,这个过程同样不会很长。”没有谁有权利教李娜该怎么做?其实《人民日报》的评论员们大可以不必这么义正词严,真有这份为知名运动员担心的心,还不如去关心一下那些没有成名,被抛弃的运动员。比如搓澡的、卖猪肉的、满身伤病乞讨的……问问他们有没有个性,李娜们应该不怕被什么人抛弃,因为人家凭本事吃饭,不用隐藏个性看谁的脸色。反而有些人,不看脸色估计就只能挨饿,以奴才的心度英雄的意,会让人很不屑的。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7-04 01:45
            回复
              李承鹏:国家领导人都不敢说自己真能背负一个国家,却让一个运动员去背负国家,有点绑匪了。别说国家曾培养李娜,没天赋,国家会培养她?干吗不培养村头二丫?这顶多二者的合股,何况这钱是纳税人委托国家的。全球体坛不乏爱国者,可最好的爱国是赢球,而非喊口号。当初国足上场前要向国旗宣誓…它真爱国了吗。
              7月2日 17:01来自新浪微博 (2860)| 转发(10543)| 收藏| 评论(3824)


              IP属地:浙江11楼2013-07-04 20:36
              回复
                DW-德国之声的博客
                来自欧洲心脏的声音
                http://deguozhisheng.blog.ifeng.com
                李娜:我为什么要背负一个国家?
                2013-07-04 07:38:07
                中国网坛一姐李娜在温网的比赛中败与波兰名将拉德万斯卡,止步八强。个性张扬的李娜在结束了16强的比赛后曾反问中国记者"我为什么要背负一个国家?"几天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警告"李娜"任性要有底线"。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7-07 01:22
                回复
                  2025-05-28 18:38:10
                  广告
                  李娜的"大嘴"让中国体育管理部门感到尴尬,让她的上司感到难堪。
                  李娜反问"我为什么要背负一个国家?"几天后,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就发表评论文章《李娜孙杨应该警醒 明星任性要有底线》。文章用强硬的口气提出,"在李娜和孙杨身上,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彰显个性渐成潮流的时代,体坛明星的个性是否就该理所当然地尽情释放?当体坛明星的个性已经让世风良俗难以包容,这样的个性是否还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当体育明星的个性已经变成一种肆无忌惮的任性,又有谁来约束这种可怕的任性?"
                  文章在承认李娜、孙杨在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的"开创性贡献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前提下,笔锋一转,甚至带有威胁性的论调写道:"人们接受一名顶级选手也许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当人们终于因厌烦而想要抛弃一名顶尖选手时,这个过程同样不会很长。"
                  孙杨躺着也中枪
                  曾经担任过多年体育记者的著名博客作家李承鹏在新浪微博上评论道:"国家领导人都不敢说自己真能背负一个国家,却让一个运动员去背负国家,有点绑匪了。别说国家曾培养李娜,没天赋,国家会培养她?干吗不培养村头二丫?这顶多二者的合股,何况这钱是纳税人委托国家的。全球体坛不乏爱国者,可最好的爱国是赢球,而非喊口号。当初国足上场前要向国旗宣誓……它真爱国了吗。"


                  IP属地:浙江15楼2013-07-07 01:24
                  回复
                    《人民日报》在评论中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可能更多地代表的是体育管理部门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一位资深体育人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上层领导恐怕不愿意看到李娜这种'藐视国家权威'的气焰过于嚣张。毕竟中国的运动员大多没接受过正经的高中教育,90%(的运动员)'三观不齐',都是靠领导靠教练(说教)。管理部门担心这种风头冒出来之后对运动圈形成负面影响,所以中直机关直属大报发表这样的评论是要给运动员提出一种警告,不要'随心所欲',要给领导'面子',给国家'面子'。"
                    众所周知,体育项目需要运动员拥有自己的个性,越有个性的运动员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2009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迈出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放宽尺度,允许李娜、彭帅、郑洁、晏紫选择"单飞"之路,允许球员职业化,在教练和参赛方面都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自由的空间让李娜这种很具天赋的个人项目的运动员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正是李娜特立独行的特性推动了中国体育制度的改革。


                    IP属地:浙江16楼2013-07-07 01:24
                    回复
                      李娜有个性有魅力
                      2013年07月09日14:11 解放日报
                        我认为李娜没有错。
                        她是网坛风云人物,但她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脾气、有个性,张扬的举动成就了现在人尽皆知的李娜。媒体应该宽容她,输球让人心情难受,何况发泄情绪也是一种调整心态的举动,她需要安抚。输球时发脾气,赢球时满面春风,这是每一个运动员都难以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李娜的个性使然。喜欢她就应包容她的个性,被“呛”也是记者的工作内容之一,要学会理解运动员的喜怒哀乐。问题被无限扩大,热议纷纷,让李娜处在风口浪尖上,说明我们并没有包容和理解李娜。
                        当然,媒体希望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李娜,面带微笑,侃侃而谈,但有时候这也是一种虚伪、一种做作。李娜的魅力就是特立独行的言语、张扬的举动,让“娜迷”们觉得过瘾。
                        作为“娜迷”,我毫无保留地支持她、喜欢她。
                        许慧蓉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7-10 00:17
                      回复
                        马克专栏:个性鲜明成就李娜 媒体不应责难
                        2013-07-09 15:54环球网
                         几天前,小威廉姆斯在温布尔登负于利斯基,是美国观众本届温网的最大遗憾。没有人会问她想对美国民众说些什么,或者问她是否觉得让她的祖国失望了。如果真有人这么问,回应他们的极有可能是当事人的怒目而视和讽刺。
                          但是对于李娜,每次输球后,总有人要求她对中国观众表达懊悔之情。这也难怪在她屡次面对这样愚蠢至极的提问时,均会大发脾气。
                          长期以来,李娜与中国国内媒体的关系都处于紧张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上的记者盛赞她脱离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行为和她由此取得的成就。
                         李娜的公众形象是一个说话有个性的叛逆者。但事实是,她鲜明的个性,突出的魅力和杰出的才智并不符合一位典型的中国运动员形象,这类人也是中国记者不常遇到的。
                          中国运动员从小就被教育要说正确的话,更确切地说,是不说任何话,以免言论不当毁掉职业生涯。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既然保持沉默是一种更为保险的方式,何必要大胆陈述己见,冒着遭受批评的危险呢?
                          无可否认,李娜在网球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选择了一条西式的道路。在她成为赢得大满贯的“亚洲第一人”后,她在球迷与媒体中备受推崇。不过,一旦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呈现一种西式的特征,她就会受到严厉指责。
                          很明显,李娜的成功是因为其选择了西化的道路,中国人又选择为她的成功而喝彩,那么,非难她所展示西化的性格,这不是太虚伪了吗?
                          在未来,中国媒体会如何对待李娜,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也许他们可以借鉴对待约翰•麦肯罗的处理方式。这位网坛传奇在球员生涯期间,由于行为不检和屡爆粗口饱受媒体非议。但如今,不论在美国本土还是在欧洲,麦肯罗都享有最高声望。这位曾经的“坏小子”都能与媒体化敌为友,李娜也绝对能将这些肤浅的记者们拉到她的阵营里。
                          (作者马克·德雷尔系资深体育撰稿人dreyermark@gmail.com)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3-07-10 00:17
                        回复
                          只是李娜们有点“任性”?
                          2013-07-09 09:16:4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日,看到几篇文章,警告李娜、孙杨们“任性要有底线”。
                            先对李娜说几句。我是武汉人,认识你,喜欢你,尽管你完全不在意我是否喜欢你。在你的对手面前,你保持了一分运动员的优雅,但为何在记者面前就不能?你学过新闻,一向不去看也不在意媒体的评论,这是对的。但面对记者的提问,能优雅则优雅,做不到优雅则不回答可以吧?我也不赞成装高雅、装高尚,但也大可不必去刺激某些人。有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你也想想,某些记者想挖新闻,想吸引人们的眼球,其实也不奇怪。记者不必都那么高尚,就像运动员也不必都那么高尚一样。至少对部分记者而言,这是出于他们的职业使然,而并非一定对你有什么恶意。既如此,又何必与他们较劲?
                            再想对某些记者说几句。知道李娜很性情,就硬是要挖个坑,让她往里跳?本来她输球了,她也不怨天、不怨地,承认对手比她发挥得好,似乎也够了吧,还要穷追猛问,硬是让她觉得还要怎么地,难道“三叩九拜”?这下子就热闹了,好玩了,有新闻了,你们也满意了。知道她就是一打网球的,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宏大目标,七引八问,硬是要她觉得好像要她背负什么,她可没那么大力量。拜托少数几个记者,别老想着逗谁玩儿。李娜的个性我们早已知道了,你们挖掘的那些新闻未必好玩。老琢磨着逗谁玩儿,是不是也有点“任性”?
                            最后还想对批评者和媒体说几句。讲任性要有底线。不错,任何人都要有底线,李娜自然不能例外。可我还是没弄明白批评者所说的“底线”是什么?李娜自己反复说她就是一打网球的,她的确不能算是一个什么模范。她的好些话只是说明她不高大、不模范,但底线并不要求她高大、模范。几家大媒体一起“炮轰”李娜,她怎么经受得起?“人们接受一名顶级选手也许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当人们终于因厌烦而想要抛弃一名顶尖选手时,这个过程同样不会很长”。不知李娜听到这话没,也不知道她害怕否?但我有点害怕。
                            任何人、任何媒体当然有批评李娜们的权利,但使用的力量过大,气势过大,是不是也有点“任性”?裴亘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3-07-10 00:1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7-10 00:18
                            回复
                              2025-05-28 18:32:10
                              广告

                              独家评论:否定李娜,就是否定人性
                              新闻背景:李娜负于A-拉德万斯卡遗憾出局,无缘温网八强,而关注她的人并未太在意比赛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李娜在发布会上说了些什么,从法网的“三跪九拜”事件舌战记者,到温网调侃记者还有脸来,再到负球后怒对外媒,这些无疑让李娜成为众矢之的。


                              娜姐球场风姿
                                还记得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短道速滑选手周洋吗?小姑娘因为拿金牌感谢父母没感谢国家,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压力之下患上忧郁症,至今没有恢复巅峰状态,昔日的破世界纪录天才,如今已泯然众人矣。扼杀一个人的才华很容易——只要不让她继续任性。
                                李娜不为领导打球,不为国家打球,甚至也不为球迷打球,其自传《独自上场》,书名颇具深意。这就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李娜太不服管教,太不懂规矩,长久泯灭个性的结果是,看到别人的个性,反倒觉得不正常,觉得无法忍受。
                                李娜不希望自己成为励志的教材,但她的叛逆与自主,反倒成为最好的励志。作为一名网球手与她的国家“决裂”,31岁的高龄还在为第二个大满贯的梦想拼杀。李娜技术早已定型,教练卡洛斯也坦言,他所能给李娜的帮助也仅限于情绪控制和战术运用。李娜顶着媒体驴鸣犬吠的聒噪,正在从底线强攻型选手向“底线+上网”全面型选手过渡,并且完全改变了逆风球心理波动一溃千里的状况。
                                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就不可能有恶意;反过来,总是指手画脚谈论别人,也就不大可能全是出于善意。李娜任她的性,这是人家的自由,至少她没有扯谎,没有腐败,没有伤天害理,媒体消停点好吗?
                                大公体育特约评论员 杨华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3-07-13 01: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