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何为将军、
? “将军”者,即为一军之将。最早的相关记 载是《春秋》记载的“晋献公分二军……太子 申生将下军”。再之后,直到昭公二十八年 ,记载的阎没女宽对魏献子所说的“岂将军 食之而有不足?”这是“将军”一词最早的出 处。此时的将军并非官职,而是对作战时 的最高指挥官或者武将的尊称。 “将军”直至西汉才逐渐作为官职名使用。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西汉的“中外朝 制度”这种很复杂的东西,而且与本文内容 并不相关,所以略过不提。 将军虽不常置,但因其职权所在,在两汉 地位较高。东汉常用的军号中,即使是最 低的度辽将军,也是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与太守品秩相同,是仅仅比九卿低一级 的高官。更不用说其他诸如大、骠骑、车 骑、卫、
在公上,或在卿上的将军们了。 中郎将,官秩比二千石,是汉代郎官们的 直属长官。有五官、左、右等号,各有职 责。两汉间、汉末战乱时出现了不少杂号 中郎将,以充作使者、监军或军事行动的 指挥官,所以中郎将并非将军的副官、属 员。 校尉、都尉,官秩都是比二千石,一般情 形下是汉代军队的中上层指挥官,区别是 校尉大多为朝廷中军系统,而郡都尉则为 地方军事武官。有部分如城门校尉、属国 都尉等,虽名为校尉、都尉,但有其专门 的职责,与杂号不同,也不是完全的军官 ,更有如协律都尉者,其权责与军事毫不 相关。 中郎将、校尉、都尉三者虽然在正式的官 秩中为同级官员,但在汉末的军阀封赏时 ,则视为从上至下的三个级别使用,所以 常见都尉升校尉、校尉升中郎将的“诡异” 进封。
? “将军”者,即为一军之将。最早的相关记 载是《春秋》记载的“晋献公分二军……太子 申生将下军”。再之后,直到昭公二十八年 ,记载的阎没女宽对魏献子所说的“岂将军 食之而有不足?”这是“将军”一词最早的出 处。此时的将军并非官职,而是对作战时 的最高指挥官或者武将的尊称。 “将军”直至西汉才逐渐作为官职名使用。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西汉的“中外朝 制度”这种很复杂的东西,而且与本文内容 并不相关,所以略过不提。 将军虽不常置,但因其职权所在,在两汉 地位较高。东汉常用的军号中,即使是最 低的度辽将军,也是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与太守品秩相同,是仅仅比九卿低一级 的高官。更不用说其他诸如大、骠骑、车 骑、卫、
在公上,或在卿上的将军们了。 中郎将,官秩比二千石,是汉代郎官们的 直属长官。有五官、左、右等号,各有职 责。两汉间、汉末战乱时出现了不少杂号 中郎将,以充作使者、监军或军事行动的 指挥官,所以中郎将并非将军的副官、属 员。 校尉、都尉,官秩都是比二千石,一般情 形下是汉代军队的中上层指挥官,区别是 校尉大多为朝廷中军系统,而郡都尉则为 地方军事武官。有部分如城门校尉、属国 都尉等,虽名为校尉、都尉,但有其专门 的职责,与杂号不同,也不是完全的军官 ,更有如协律都尉者,其权责与军事毫不 相关。 中郎将、校尉、都尉三者虽然在正式的官 秩中为同级官员,但在汉末的军阀封赏时 ,则视为从上至下的三个级别使用,所以 常见都尉升校尉、校尉升中郎将的“诡异” 进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