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是受朋友所托写的,几经思量,最后还是决定贴出来,一家之言,大家参考。
茶筅在日本茶道中是拌匀茶碗中的茶粉与水的工具。一般而言茶筅长约10公分,中间有一竹节(也有无结),一边较短修齐做为握柄,一边较长剖成细丝做成扫帚状的”穗先”,细丝根部用棉线缠绕,一部分竹丝向内形成内穗,一部分向外形成外穗。根据流派的不同,所用的竹料及茶筅的形状也略为不同,以三千家为例:裏千家白竹、表千家梅竹、武者小路千家用紫竹(图1);穗先的形状,前二者都成弯曲状,武者小路千家成直形,与千利休喜欢用的利休形最像。其他用於筒茶碗、天目茶碗、茶箱等也各有不同,不同流派加上不同道具的特殊茶筅,茶筅的种类可达百种,但是这边不是要讨论现今日本抹茶道的茶筅,而是想说明现今某些所谓要恢复宋代抹茶文化或斗茶文化的怪现象。

图1. 日本抹茶道用茶筅,由左至右分别是裏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
我们知道日本茶道基本上是宋代抹茶文化的延续,宋代点茶使用何种工具?也是用这样的茶筅吗? 还是其他的道具?从蔡襄《茶录》(1049-1053年)「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可以知道约莫北宋初期至中期,点茶本以茶匙(图2、3、5、6、7)为工具;由宋徽宗《大观论茶》(1107年)「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於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可以知道至北宋晚期开始以茶筅点茶。另外从目前已知绘有点茶器具的古图及墓壁画也能看出这种演替(表1)。
此外宋元文人的诗词也有不少点茶道具的记载(表1),如:梅尧臣(1002-1060)《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欧阳修(1058)《尝新茶呈圣俞嘉佑三年》「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毛滂(1060-1124):《谢人分寄密云大小团》「旧闻作匙用黄金, 击拂要须金有力。家贫点茶只匕筋,可是斗茶还斗墨。」;韩驹(1080-1135)《谢人寄茶筅子》「籊籊干霄百尺高。晚年何事困铅刀。看君眉宇真龙种,犹解横身战雪涛。」;谢宗可(1330)《咏物诗 茶筅》「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表1 古图及诗文所记载点茶道具整理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北宋初至中期的点茶工具是茶匙,宋徽宗前后的北宋末年是茶匙与茶筅转换的过渡期,南宋之后基本上是以茶筅为点茶工具,在我看来要恢复宋代茶文化有很多点茶道具可以用咧!但是我会用南宋的茶筅,而非北宋的茶匙,这是好用与否的问题,而无关乎与时俱进或坚持传统(也不知要坚持北宋还是南宋?)

图2. 北宋 燕尾银茶匙
因竹木材质容易腐朽,目前中国并无茶筅出土报告,但是我们从传世的绘画或出土的墓壁画可以略窥一二,虽然这些图像证据为数不少,但是说到宋代的茶筅长什麼样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却仅仅是南宋末年(1269)审安老人所撰的《茶具图赞》中的竺副帅(图11)!可是大家要知道这时的南宋王朝正值贾似道专政,襄阳和樊城被忽必烈打得死去活来,战乱中文人雅士是否还沉浸於点茶文化已不得而知,审安老人撰书时的心情如何也只有天知道。而且现在流通的《茶具图赞》全部都是明代的复刻版,其中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沈津收录在其《欣赏编》中的应该是最早版本,此时距离抹茶在中国消失的洪武24年(1392)「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已有114-130年,近一百多年的光阴可以遗忘许多事。《欣赏编》版的图看起来,茶筅有点像是画歪,也很像是由一片竹片制成。再看看《日本京都书肆刊本》(1844)的更像一片竹片制成(图11右)。所以两岸许多试图想恢复宋代抹茶文化或斗茶文化的茶人或文化人,复制的宋代茶筅都是片状的(图15、16),用这种东西点茶,简直是自找苦吃;我无法理解,为何会放著众多考古学的证据不顾,却死死的抱著一本点茶文化已经式微时『再版』的《茶具图赞》?
茶筅在日本茶道中是拌匀茶碗中的茶粉与水的工具。一般而言茶筅长约10公分,中间有一竹节(也有无结),一边较短修齐做为握柄,一边较长剖成细丝做成扫帚状的”穗先”,细丝根部用棉线缠绕,一部分竹丝向内形成内穗,一部分向外形成外穗。根据流派的不同,所用的竹料及茶筅的形状也略为不同,以三千家为例:裏千家白竹、表千家梅竹、武者小路千家用紫竹(图1);穗先的形状,前二者都成弯曲状,武者小路千家成直形,与千利休喜欢用的利休形最像。其他用於筒茶碗、天目茶碗、茶箱等也各有不同,不同流派加上不同道具的特殊茶筅,茶筅的种类可达百种,但是这边不是要讨论现今日本抹茶道的茶筅,而是想说明现今某些所谓要恢复宋代抹茶文化或斗茶文化的怪现象。

图1. 日本抹茶道用茶筅,由左至右分别是裏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
我们知道日本茶道基本上是宋代抹茶文化的延续,宋代点茶使用何种工具?也是用这样的茶筅吗? 还是其他的道具?从蔡襄《茶录》(1049-1053年)「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可以知道约莫北宋初期至中期,点茶本以茶匙(图2、3、5、6、7)为工具;由宋徽宗《大观论茶》(1107年)「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於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可以知道至北宋晚期开始以茶筅点茶。另外从目前已知绘有点茶器具的古图及墓壁画也能看出这种演替(表1)。
此外宋元文人的诗词也有不少点茶道具的记载(表1),如:梅尧臣(1002-1060)《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欧阳修(1058)《尝新茶呈圣俞嘉佑三年》「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毛滂(1060-1124):《谢人分寄密云大小团》「旧闻作匙用黄金, 击拂要须金有力。家贫点茶只匕筋,可是斗茶还斗墨。」;韩驹(1080-1135)《谢人寄茶筅子》「籊籊干霄百尺高。晚年何事困铅刀。看君眉宇真龙种,犹解横身战雪涛。」;谢宗可(1330)《咏物诗 茶筅》「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表1 古图及诗文所记载点茶道具整理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北宋初至中期的点茶工具是茶匙,宋徽宗前后的北宋末年是茶匙与茶筅转换的过渡期,南宋之后基本上是以茶筅为点茶工具,在我看来要恢复宋代茶文化有很多点茶道具可以用咧!但是我会用南宋的茶筅,而非北宋的茶匙,这是好用与否的问题,而无关乎与时俱进或坚持传统(也不知要坚持北宋还是南宋?)

图2. 北宋 燕尾银茶匙
因竹木材质容易腐朽,目前中国并无茶筅出土报告,但是我们从传世的绘画或出土的墓壁画可以略窥一二,虽然这些图像证据为数不少,但是说到宋代的茶筅长什麼样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却仅仅是南宋末年(1269)审安老人所撰的《茶具图赞》中的竺副帅(图11)!可是大家要知道这时的南宋王朝正值贾似道专政,襄阳和樊城被忽必烈打得死去活来,战乱中文人雅士是否还沉浸於点茶文化已不得而知,审安老人撰书时的心情如何也只有天知道。而且现在流通的《茶具图赞》全部都是明代的复刻版,其中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沈津收录在其《欣赏编》中的应该是最早版本,此时距离抹茶在中国消失的洪武24年(1392)「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已有114-130年,近一百多年的光阴可以遗忘许多事。《欣赏编》版的图看起来,茶筅有点像是画歪,也很像是由一片竹片制成。再看看《日本京都书肆刊本》(1844)的更像一片竹片制成(图11右)。所以两岸许多试图想恢复宋代抹茶文化或斗茶文化的茶人或文化人,复制的宋代茶筅都是片状的(图15、16),用这种东西点茶,简直是自找苦吃;我无法理解,为何会放著众多考古学的证据不顾,却死死的抱著一本点茶文化已经式微时『再版』的《茶具图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