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麻阳吧 关注:49贴子:545
  • 2回复贴,共1

【转】湘西记忆:麻阳锦和古城旧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代熙宁六年就为麻阳县治所在地的锦和--锦和镇,位于锦江北岸,三面环水,一面依山,面积0.84平方公里,先以地理会意为单凤之尾,后单就城形为月形,故最早称月牙村。
这里离凤凰古城并不遥远,但她有比凤凰古城更为悠久的历史,拥有更多更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这里森林茂密,山青水秀。有人说,锦和“是天下凤凰的原始
版”。凤凰和麻阳本来就是“一家亲”,两县“唐初为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阳县,凤凰又属麻阳县”。“唐武后垂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
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凤凰县境内)。”“宋神宗熙宁八年……复置麻阳县,渭阳又划归麻阳县”。只是到了元朝,蒙古人掌握了中央政权,
对凤凰搞了个类似“自治”的玩意儿,在今凤凰境内设立了五寨司,长官司驻镇竿,也就是现在的凤凰县城。而麻阳作为一个县,从宋神宗熙宁八年开始,治所就在
锦和,一直到1953年,前后近千年。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锦和一直是这方人们眼中的大衙门、大世界、大宝库。
  只是,凤凰在上个世纪
80年代开始,美丽的山水、厚重的历史,再加上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化名人效应,浴火重生,成为世界知名的古城。与凤凰县城比起来,锦和在1953
年“沦落”为一个行政镇后,就显得落寞了。
唐朝,东西两边渔民茅舍聚集,渐成集市;同天寺最先耸立北面。右边添设娘娘殿,曾有600多僧人,信奉佛教。为了防御外侵,到宋朝熙宁六年(1073年)
筑土垒城,明初又筑土为垣。明成化八年(1472),都尉使吴琛奏请重修,指挥使铁坚在旧基上重建。弘治十七年(1504)程良能知县增设东、西门。辟开
四街十弄,用石板铺平。正德五年(1510)。知县张稿改用砖砌筑墙,补修城垣,周长44l丈。在木匠街、西贩(今月城路)凿池环抱,宽6尺多,深3尺.
相当护城河,以御外犯,现留有遗迹,太平池一线低位冬水垅田可勘。增开南门,下东门、朝阳门。其中朝阳门是同天寺的山门,是僧人往和尚洲生产的进出口,后
来被串连沿河一面。锦和这个地名就是取锦江与和尚洲开头一字合成“锦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朱瓒开北门,上置城楼,叫“与存楼”,是为六
门。


1楼2013-07-01 14:42回复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筑垛口,墙面用石板平盖,四门各建鼓楼一座。自北门敞开,城内瘟疫流行,灾难重重。传说有白虎入城,后又封闭,时至民国,鼓
    楼依存,垛口仍在,栏板墙高l米8左右,墙面宽4米左右,石板平盖,便于守城巡防。城外已另设关卡,昔洲岔口,西门坡田出口交会设有一道卡门,上有门楼炮
    口,沿坡上筑有土墙,北有懿天门,位于岩坳之上,星依峭壁,外临恳崖至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今龙风旅店下面40米)。明朝平蛮以后土匪屡次攻
    城。清朝后叶又筑土堡保城。民国27年后用青砖筑南门碉堡,位于木匠街码头上侧。今田必宣住宅处、西门坡、懿天门坡顶全部以青砖垒成碉堡三座,控制西、北
    一面,今潘小华门口又修内卡一座,以卫城镇。
    迄宋至清历经多次修建,城镇井然有序,内有东、西、南、北正街。小巷有:
    会馆弄、茶馆弄、滕家弄、培德田、苕场弄、孙家弄、曾家弄、猴子弄、扩园弄,四通八达,贯串全城,全系石板平铺.交通方便。北门乃县府机关,外有照墙,后
    有祖师殿,古木参天;右有宽广的公共体育场,下设简易的防空洞;下东门外,左边柳绿成荫,一块洲坪可供万米赛跑,右边是关帝庙,下东门内右侧有滕家祠堂、
    杨家祠堂。后设孤儿院;滕家弄有田氏宗祠;杨家弄设县党部和两家银行;炭场弄(北正街一侧)有唐家、胡家、邓家三家祠堂(现锦小门口);苕场弄口是文昌阁
    所在(今食品站),弄底有张家祠堂,解放前设卫生院,对面是向氏宗祠;西正街有城皇庙(现影剧院)、李氏宗祠;西门内侧有四节祠、文庙(后设高等男子小
    学,今镇政府);南正街有黄氏宗祠,南门外增设望江楼,内侧向右有火神庙、书院(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立八中迁走设立麻阳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是今一中的
    前身);会馆弄有万寿官、五福宫、聂氏宗祠、茶巷弄有女子小学。


    2楼2013-07-01 14:43
    回复
      说好的旧貌呢。我还以为是图。


      IP属地:浙江4楼2014-01-17 0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