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运行的规律。人类的行为亦有其形成的原因。因为果,果为因。因果互化,错综复杂。世上少有绝对之事。有时正常与异常、对与错、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本一线相隔。
在心理问题的世界中正常与异常本是相对的。曾有一北大教授笑言:“在一精神病院,有100个病人与10个精神科医生。如果世界毁灭,世上仅存这110个人的话,那么世界的规律将被颠覆,正常与异常将被扭转。” 心理学专业的人都知道,专业量表是怎么来的。尤其临床量表,一道线划分了正常与病态。大多数被测样本的状态就是正常,偏离大多数的结果就是异常。
心理的世界很奇妙,也很主观。当你认为自己的状态很正常,你则不会感到很痛苦;当你受情绪困惑,挣脱不能,并给自己贴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标签后,“潘多拉之盒”由此打开…… 你因担忧而焦虑、因焦虑而害怕、因害怕而自责、又因自责而抑郁…… 负面情绪相互强化,于是你真的得了心理疾病。
人们都有一种心理:面对不好的都想去除。当人们标榜自己的心理状态为异常时就拼命想要得到“正常”。而得不到“正常”时,继发的负面情绪就会出现并反复强化。一个社交恐惧者常想在台上侃侃而谈、一个强迫者常因有些“可怕”的想法而焦躁甚至恐惧、一个创伤后应激者常为“忘掉灾难”,而自我压制、回避…… 如果社交恐惧者不再为自己在人前的紧张而羞涩排斥、如果强迫者不再压制、不再有反强迫、如果受灾者可以坦然面对经历的灾难……或许这世上根本没有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亦是如此!
人们越想摆脱、忘记的恰恰是其所关注的。一个好学生希望在上课时100%注意力集中。那么他对于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变成非常的敏感,注意力由此而被吸引,甚至产生预期性焦虑;一个富有爱心的妈妈对新生的宝宝呵护倍至,却产生想摔死自己宝宝的可怕想法,又因此想法而自责内疚,想摆脱此想法,又被其终日困扰。人们试图摆脱、忘记的往往是痛苦的、恐惧的。人类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不愿面对令我们产生不适的事物,因而压制、回避。而人们所压制、回避的事物并未在心中真正放下,压制只是强化。而转移注意力做其他事,并非真正为做此事而做此事,行为的功能已产生改变,转移或回避亦即是强化。更多相关内容请阅读心理学的“白熊实验”、“墨菲定律”等资料。
尽管大乘心理的《在线破解一切心理问题或疾病,一例不能破,我即封笔》一帖非议颇多。仅就其前2楼所述,个人观点,不失为上乘之作!尽道心理治疗精髓、正常与异常的辩证。大乘心理,作为非专业人士,能有如此领悟,实是令我钦佩。当然,“大乘心理”在本帖中后面的答疑有很多问题所在,并且标题的嚣张或许令人不适。希望大家看其帖能一分为二。当然,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非廖廖回帖能解决问题。如“大乘心理”在帖中自己所述,不具有系统专业背景与资格,介于对大乘的投诉较多,为避免对大家可能的误导,“大乘心理”还请你谨言慎行,特别对于其他吧友的尊重。
原帖:http://tieba.baidu.com/p/2263795621#frs_nav
在心理问题的世界中正常与异常本是相对的。曾有一北大教授笑言:“在一精神病院,有100个病人与10个精神科医生。如果世界毁灭,世上仅存这110个人的话,那么世界的规律将被颠覆,正常与异常将被扭转。” 心理学专业的人都知道,专业量表是怎么来的。尤其临床量表,一道线划分了正常与病态。大多数被测样本的状态就是正常,偏离大多数的结果就是异常。
心理的世界很奇妙,也很主观。当你认为自己的状态很正常,你则不会感到很痛苦;当你受情绪困惑,挣脱不能,并给自己贴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标签后,“潘多拉之盒”由此打开…… 你因担忧而焦虑、因焦虑而害怕、因害怕而自责、又因自责而抑郁…… 负面情绪相互强化,于是你真的得了心理疾病。
人们都有一种心理:面对不好的都想去除。当人们标榜自己的心理状态为异常时就拼命想要得到“正常”。而得不到“正常”时,继发的负面情绪就会出现并反复强化。一个社交恐惧者常想在台上侃侃而谈、一个强迫者常因有些“可怕”的想法而焦躁甚至恐惧、一个创伤后应激者常为“忘掉灾难”,而自我压制、回避…… 如果社交恐惧者不再为自己在人前的紧张而羞涩排斥、如果强迫者不再压制、不再有反强迫、如果受灾者可以坦然面对经历的灾难……或许这世上根本没有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亦是如此!
人们越想摆脱、忘记的恰恰是其所关注的。一个好学生希望在上课时100%注意力集中。那么他对于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变成非常的敏感,注意力由此而被吸引,甚至产生预期性焦虑;一个富有爱心的妈妈对新生的宝宝呵护倍至,却产生想摔死自己宝宝的可怕想法,又因此想法而自责内疚,想摆脱此想法,又被其终日困扰。人们试图摆脱、忘记的往往是痛苦的、恐惧的。人类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不愿面对令我们产生不适的事物,因而压制、回避。而人们所压制、回避的事物并未在心中真正放下,压制只是强化。而转移注意力做其他事,并非真正为做此事而做此事,行为的功能已产生改变,转移或回避亦即是强化。更多相关内容请阅读心理学的“白熊实验”、“墨菲定律”等资料。
尽管大乘心理的《在线破解一切心理问题或疾病,一例不能破,我即封笔》一帖非议颇多。仅就其前2楼所述,个人观点,不失为上乘之作!尽道心理治疗精髓、正常与异常的辩证。大乘心理,作为非专业人士,能有如此领悟,实是令我钦佩。当然,“大乘心理”在本帖中后面的答疑有很多问题所在,并且标题的嚣张或许令人不适。希望大家看其帖能一分为二。当然,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非廖廖回帖能解决问题。如“大乘心理”在帖中自己所述,不具有系统专业背景与资格,介于对大乘的投诉较多,为避免对大家可能的误导,“大乘心理”还请你谨言慎行,特别对于其他吧友的尊重。
原帖:http://tieba.baidu.com/p/2263795621#frs_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