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李园主人吧 关注:279贴子:2,263

【杂谈】初学者该怎样来学中医、及该看的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创里比较有意义的一篇,保留起来。


1楼2013-06-29 14:49回复
    在网络混了好几年,经常碰到中医爱好者提到一个相同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学中医呢?我们该读些什么书呢?


    2楼2013-06-29 14:49
    回复
      记得孙真人《千金方》首卷便说愚者: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当时那些一知半解、存在自满情的医生而提出的警语。这些医生仅仅学了一些医书,甚至只读一些方头,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认为任何疾病都能医治,社会上没有什么难医的病好治了;但是到了临床实践以后,碰到千变万化的疾病,才觉得过去所学的本领不够,不但疑难的病苦於无法应付,就是一般疾病,也感到缺乏良方治疗。
      说实话,我虽然搞了十几年的中医,可自认为还没学好,临床困惑仍多,更不敢沾沾自喜。所以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怕给大家误导。
      只是很多朋友向往中医心切,而真正的中医又少,不免仍要抛砖引玉,粗略谈一点个人观点,疏漏谬误之处,有待方家补正。


      3楼2013-06-29 14:50
      回复
        1.为啥学中医?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首先可以治疗父母家人的疾病,其次可以帮助其他的普通老百姓,再者还可以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中医的原因和目的。
        纵观历史上的大名医,远如张仲景、近如岳美中,很多人都是这样走上中医之路的。


        4楼2013-06-29 14:50
        回复
          2.中医难学吗?
          原因和目的有了,我们学中医的动力也就有了。但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不知道如何摸进中医宝库的大门。
          那么,中医到底难学吗?
          可以回答:难。要不然元代著名的医药学家王好古也不会专门写本书叫《此事难知》了。
          但真的有那么难吗?
          似乎又没有。因为清朝的大名医陈修园也写了一本书,名字清清楚楚的就叫《医学实在易》。
          这一难一易,何以解说?其实很简单,原因就在于方法。


          5楼2013-06-29 14:50
          回复
            3.学中医的方法有哪些?
            具体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大的原则性的方法,就如上面两本书的名字那样:或者由难到易、或者由易渐难。
            只有这两种途径。


            6楼2013-06-29 14:51
            回复
              5.你该选择阅读的书目?
              方法选好了,就该选择书目了。与方法对应,也有先后的不同。
              如果你选择了先难后易,那就看四大经典吧。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我个人倾向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这四本。理、法、方、药都有了。


              8楼2013-06-29 14:52
              回复
                注意:“黄帝”内经不是“皇帝”内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9楼2013-06-29 14:52
                收起回复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散失,后人整理编纂分为两部,是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后者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


                  10楼2013-06-29 14:52
                  回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11楼2013-06-29 14:53
                    回复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此书不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12楼2013-06-29 14:53
                      回复
                        上面这些书,建国后出版了多种版本以及翻译、衍义,以人卫版六七十年代出版的的为佳。可供参考。
                        如果你有能力看古籍,当先看这几本,不建议看某个人的某方面的专著。


                        13楼2013-06-29 14:53
                        回复
                          6.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和该看的书目?
                          学习中医养生,道理和学习中医大体是一样的。但由于目前养生市场的无人管理,致使大批的骗子神棍出现。所以,你首先的了解养生的原本的一些东西,才能避免被人忽悠。我的《四十以后才明白·和谐养生少生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书里具体的养生方法约有三分之二,剩下的都是教给你怎么避免跟风、避免被忽悠、怎么判断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再高端一点的,就是《黄帝内经》的各种白话版本了。


                          17楼2013-06-29 14:55
                          回复
                            啰嗦了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同时也希望不要误导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8楼2013-06-29 14:55
                            收起回复
                              正在看四圣心源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3-06-29 19: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