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我意料地,张起灵嗯了一声,就跟他真知道了一样,停了停说,“不用谢。”
门在我面前关上了,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像是本来打算调戏小娘子反被小娘子调戏了的菜鸟恶少。一肚子问号回到宿舍,开了门看到床上多了本书,薄薄一本,就在我枕头边。
一拿上手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谁的。大开本,很薄,不到一百页。不是新书,书边轻微泛黄,铜版纸已经有种柔脆的手感。但是书面极少划痕和破损,要不是保养得当,就是很少被翻阅。我闻了闻书页,一股已经很熟悉的,陈旧青草气味证实了我的猜测。
《京剧脸谱绘集》。闷油瓶居然会有这种书。
当地不可能买到或借到,而且想象闷油瓶逛新华书店的样子我都觉得违和,唯一的可能是从内地带上来的。但他看起来不像热衷藏书的人,值得山远水远带上西藏,尤其是这样一本横看竖看都无关紧要的画册。书里带着大量脸谱插图,旁边简明地介绍了每种颜色和纹路的象征,不复杂,正好够用。我把画册从头看到尾,心里感情复杂,难以言说。
原来他并未如我想象的那样视我如无物,何况,我从没跟谁透露过我要教画脸谱。在一个无人注目的空间中,在所有喧哗和吵闹背后,他的目光洞悉一切,他的沉默让人熨帖。
现在我至少知道了闷油瓶说的不用谢是什么意思,同时隐约觉得那种青草味有点熟悉。现在我能肯定它就是闷油瓶用的药膏的味道,京剧的字样提醒了我,如果没有记错那种紫色的药膏小花小时候也用过,他小时学戏总是跌得青一块紫一块,一年里有半年身上闻得见药味。别人贴膏药,小花剑走偏锋涂药膏,据说是祖上传下来,消肿特灵,而且照他说药膏紫色的,就算好皮肤涂完也像带了伤,师父打人时看到也许会手下留情。
闷油瓶会和京戏有什么联系?我想象不出闷油瓶吊着眉头朝台下飞媚眼是个什么场景,于是关灯睡觉。
也许因为书在枕边的缘故我睡得相当好,天大亮才醒。眼睛还没睁开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门口叽叽喳喳,头一抬房门开了条缝,几张小脸在门缝后面上下攒动。原来学生晨练都结束了,大概看我没去跑步索性找到了宿舍里。我翻身跳起来朝门口大吼一声,孩子们笑着一哄而散,只听见走廊里远远大喊。
“吴老师起床了!”
“吴老师今天上课!”
“吴老师嗷嗷嗷嗷——”
太丢人了,我想。
我抱着一大堆东西走进教室的时候整个班还是沸腾了,在我把颜料盒堆在讲台上宣布今天做面具的时候沸腾到了顶峰。我用劲儿敲着桌子让所有人安静,以免年级主任来把我赶下讲台。
“谁再吵,面具做好归我。”
一下子所有孩子都闭嘴了。竟然还有孩子从后面捂住不想闭嘴的同学的嘴,防止他再发出声音。我自己差点笑出来。
低龄学生的课堂,不方便动剪刀,我把剪好五官的面具纸板发下去,孩子们又按捺不住了迫不及待往脸上带,瞪大眼珠子相互吓唬着。直到我威胁道再吵不给你们发颜料。然而事实证明发不发颜料都差不多,孩子们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在纸板上染色,圆珠笔,铅笔,红水笔,粉笔,甚至外面揪下来的花草枝茎,那种翠绿让人惊讶。而颜料则大多被他们用来相互涂抹。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我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地指导——实际就是被不断拉着“吴老师看我画的!”“吴老师看我的!”,虽然我并没看出他们听进了我讲的内容,哪怕一点,但却不得不惊叹于他们无拘无束的创造。有一个孩子的面具画了两撇弯曲上翘的胡子,两颊用云朵装饰,额头中间有一枚闪闪发光的太阳,颜色相当鲜艳柔和。他告诉我这是天神。
“为什么是天神呢?”
“他的胡子连着云。太阳在他额头上。”
我有一瞬间怀疑这是某首诗,但他说的那么自然,而且是真的。
下课铃打了,看着把面具顶在脸上跳跃而出的男孩女孩们我不太能说清楚这节课上的到底算不算成功,但至少他们很快乐。下课前十分钟就有其他班级的孩子在后窗下蹦蹦跳跳努力窥看教室,现在欢乐地和涌出去的学生会合在了一起。我收拾好东西走出去,门外一地金黄的阳光,简直像是学生时代期末考考完了最后一门,大松一口气。
我居然看见了张起灵,就站在后门口,欢闹的孩子们从他身边涌出去,他站在一地阳光里像是沉默的礁石。
“小张……小哥?你怎么会在这里…..”
他示意了一下左手边的一群孩子,他们额头上还带着新鲜的汗珠,现在正用藏语和脸上带着面具的孩子大声讲着什么。一脸艳羡的表情。
“学生在这里。”
显然刚下体育课,看那些孩子热气蒸腾的脑袋就知道了。离下课十分钟他们就在后门口蹦跶了,闷油瓶大概是发现学生流失太多,顺路找到了这里。
我很抱歉。
“真不好意思,”我挠了挠头,“好像打扰你正常上课秩序了……”
张起灵眨了一下眼睛,没有说什么,淡淡地看向一边。窗户外面成群的羊正在穿越公路。
“很成功。”
“呃……”我不知道他在说这节课很成功,还是我成功地打扰到了他上课,只能相信二者兼有。“其实也不是。我觉得我没让他们学到什么,我备课备到了面具的起源,作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哪——”我翻开备课本让他看我密密麻麻的笔记,“但是课堂上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我准备的东西越讲越快,最后草草结束,因为我感到学生的心思只在他们手里的面具和颜料上……嗯,还有你的那本书。”
那本小册子就躺在我臂弯里的文件夹下面,但我现在无意还给他。
“备课时帮了我大忙。可惜,我恐怕还是没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京剧面具……”
张起灵打断了我,他的目光终于从那群羊上收回来,落到了我的脸上。
“吴邪,你是一个好老师。好老师会启示,不是灌输。”
我下意识屈指数算字数,这一句话够他平常讲四句。
就算现在教导主任被戴着面具花着脸满身油彩的学生撞倒在门槛上,气急败坏把我叫去办公室站墙角,我也无怨无悔了。所有喜悦的细胞一下子涌回到了我的身上,我突然想起一个在有生之年不断被嘲笑的美术废上完了第一节美育课,不仅上完了,而且很成功。我开心得想哈哈大笑,想把我学生的作品戴在脸上挨个朝我妈朝小花显摆过去。职业画家算什么,教书育人才牛逼,我瞬间有种手舞足蹈的冲动。张起灵的睫毛落着阳光,闪了一下,看到他的眼睛,我就回归得像个孩子。
“走吧。”
我一把挽起他的胳膊,张起灵怔了怔,没有推开我,也没有其他表示,就这么被我拽着往宿舍走去。出了教学楼迎面是非常蓝的天,阳光璀璨,在操场上疯玩儿的学生争争抢抢一个面具,看到我们停下来大喊“吴老师好!”“张老师好!”
我心情阳光到极点,朝他们挥完手顺便打了个唿哨,然后哈哈笑着再次拉住张起灵,“走,小哥,我们回去!”
张起灵看了我一眼,大概是在考虑是否应该直接把我送去医院。
然后低低地“嗯”了一声。
门在我面前关上了,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像是本来打算调戏小娘子反被小娘子调戏了的菜鸟恶少。一肚子问号回到宿舍,开了门看到床上多了本书,薄薄一本,就在我枕头边。
一拿上手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谁的。大开本,很薄,不到一百页。不是新书,书边轻微泛黄,铜版纸已经有种柔脆的手感。但是书面极少划痕和破损,要不是保养得当,就是很少被翻阅。我闻了闻书页,一股已经很熟悉的,陈旧青草气味证实了我的猜测。
《京剧脸谱绘集》。闷油瓶居然会有这种书。
当地不可能买到或借到,而且想象闷油瓶逛新华书店的样子我都觉得违和,唯一的可能是从内地带上来的。但他看起来不像热衷藏书的人,值得山远水远带上西藏,尤其是这样一本横看竖看都无关紧要的画册。书里带着大量脸谱插图,旁边简明地介绍了每种颜色和纹路的象征,不复杂,正好够用。我把画册从头看到尾,心里感情复杂,难以言说。
原来他并未如我想象的那样视我如无物,何况,我从没跟谁透露过我要教画脸谱。在一个无人注目的空间中,在所有喧哗和吵闹背后,他的目光洞悉一切,他的沉默让人熨帖。
现在我至少知道了闷油瓶说的不用谢是什么意思,同时隐约觉得那种青草味有点熟悉。现在我能肯定它就是闷油瓶用的药膏的味道,京剧的字样提醒了我,如果没有记错那种紫色的药膏小花小时候也用过,他小时学戏总是跌得青一块紫一块,一年里有半年身上闻得见药味。别人贴膏药,小花剑走偏锋涂药膏,据说是祖上传下来,消肿特灵,而且照他说药膏紫色的,就算好皮肤涂完也像带了伤,师父打人时看到也许会手下留情。
闷油瓶会和京戏有什么联系?我想象不出闷油瓶吊着眉头朝台下飞媚眼是个什么场景,于是关灯睡觉。
也许因为书在枕边的缘故我睡得相当好,天大亮才醒。眼睛还没睁开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门口叽叽喳喳,头一抬房门开了条缝,几张小脸在门缝后面上下攒动。原来学生晨练都结束了,大概看我没去跑步索性找到了宿舍里。我翻身跳起来朝门口大吼一声,孩子们笑着一哄而散,只听见走廊里远远大喊。
“吴老师起床了!”
“吴老师今天上课!”
“吴老师嗷嗷嗷嗷——”
太丢人了,我想。
我抱着一大堆东西走进教室的时候整个班还是沸腾了,在我把颜料盒堆在讲台上宣布今天做面具的时候沸腾到了顶峰。我用劲儿敲着桌子让所有人安静,以免年级主任来把我赶下讲台。
“谁再吵,面具做好归我。”
一下子所有孩子都闭嘴了。竟然还有孩子从后面捂住不想闭嘴的同学的嘴,防止他再发出声音。我自己差点笑出来。
低龄学生的课堂,不方便动剪刀,我把剪好五官的面具纸板发下去,孩子们又按捺不住了迫不及待往脸上带,瞪大眼珠子相互吓唬着。直到我威胁道再吵不给你们发颜料。然而事实证明发不发颜料都差不多,孩子们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在纸板上染色,圆珠笔,铅笔,红水笔,粉笔,甚至外面揪下来的花草枝茎,那种翠绿让人惊讶。而颜料则大多被他们用来相互涂抹。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我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地指导——实际就是被不断拉着“吴老师看我画的!”“吴老师看我的!”,虽然我并没看出他们听进了我讲的内容,哪怕一点,但却不得不惊叹于他们无拘无束的创造。有一个孩子的面具画了两撇弯曲上翘的胡子,两颊用云朵装饰,额头中间有一枚闪闪发光的太阳,颜色相当鲜艳柔和。他告诉我这是天神。
“为什么是天神呢?”
“他的胡子连着云。太阳在他额头上。”
我有一瞬间怀疑这是某首诗,但他说的那么自然,而且是真的。
下课铃打了,看着把面具顶在脸上跳跃而出的男孩女孩们我不太能说清楚这节课上的到底算不算成功,但至少他们很快乐。下课前十分钟就有其他班级的孩子在后窗下蹦蹦跳跳努力窥看教室,现在欢乐地和涌出去的学生会合在了一起。我收拾好东西走出去,门外一地金黄的阳光,简直像是学生时代期末考考完了最后一门,大松一口气。
我居然看见了张起灵,就站在后门口,欢闹的孩子们从他身边涌出去,他站在一地阳光里像是沉默的礁石。
“小张……小哥?你怎么会在这里…..”
他示意了一下左手边的一群孩子,他们额头上还带着新鲜的汗珠,现在正用藏语和脸上带着面具的孩子大声讲着什么。一脸艳羡的表情。
“学生在这里。”
显然刚下体育课,看那些孩子热气蒸腾的脑袋就知道了。离下课十分钟他们就在后门口蹦跶了,闷油瓶大概是发现学生流失太多,顺路找到了这里。
我很抱歉。
“真不好意思,”我挠了挠头,“好像打扰你正常上课秩序了……”
张起灵眨了一下眼睛,没有说什么,淡淡地看向一边。窗户外面成群的羊正在穿越公路。
“很成功。”
“呃……”我不知道他在说这节课很成功,还是我成功地打扰到了他上课,只能相信二者兼有。“其实也不是。我觉得我没让他们学到什么,我备课备到了面具的起源,作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哪——”我翻开备课本让他看我密密麻麻的笔记,“但是课堂上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我准备的东西越讲越快,最后草草结束,因为我感到学生的心思只在他们手里的面具和颜料上……嗯,还有你的那本书。”
那本小册子就躺在我臂弯里的文件夹下面,但我现在无意还给他。
“备课时帮了我大忙。可惜,我恐怕还是没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京剧面具……”
张起灵打断了我,他的目光终于从那群羊上收回来,落到了我的脸上。
“吴邪,你是一个好老师。好老师会启示,不是灌输。”
我下意识屈指数算字数,这一句话够他平常讲四句。
就算现在教导主任被戴着面具花着脸满身油彩的学生撞倒在门槛上,气急败坏把我叫去办公室站墙角,我也无怨无悔了。所有喜悦的细胞一下子涌回到了我的身上,我突然想起一个在有生之年不断被嘲笑的美术废上完了第一节美育课,不仅上完了,而且很成功。我开心得想哈哈大笑,想把我学生的作品戴在脸上挨个朝我妈朝小花显摆过去。职业画家算什么,教书育人才牛逼,我瞬间有种手舞足蹈的冲动。张起灵的睫毛落着阳光,闪了一下,看到他的眼睛,我就回归得像个孩子。
“走吧。”
我一把挽起他的胳膊,张起灵怔了怔,没有推开我,也没有其他表示,就这么被我拽着往宿舍走去。出了教学楼迎面是非常蓝的天,阳光璀璨,在操场上疯玩儿的学生争争抢抢一个面具,看到我们停下来大喊“吴老师好!”“张老师好!”
我心情阳光到极点,朝他们挥完手顺便打了个唿哨,然后哈哈笑着再次拉住张起灵,“走,小哥,我们回去!”
张起灵看了我一眼,大概是在考虑是否应该直接把我送去医院。
然后低低地“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