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36 成功需要多少时间之六 半年,三年与十年(上)
晨儿:
你好!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为什么敢这样说呢?原来有关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一分到一分半钟内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上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之为“块”;而构成一门学问的基本“块”数,平均约有五万个左右;那么,一个人要掌握这五万个“块”,大约需要一千小时的时间;以每星期学习四十小时计算,掌握一门学问就大约需要用六个月的时间了。
这也就是标题中“半年”时间的来历。
标题中的“三年”又指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画家,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大约从初中开始就喜欢上了画画,一直到高一,用于绘画或阅读相关书籍平均每天有一小时左右,四年时间加起来约合61个整天。高二、高三因忙于高考,停止了学画。上大学后,又慢慢恢复了兴趣,每天1小时,四年1460小时,又是一个61天。大学毕业,找工作用了1年,没有时间学画。工作找到后,三年里平均每天学画3小时,这样,3×365×10=3285(小时),约合137个整天。后来,他又辞了职,外出拜师学画3年,平均每天8小时,这样3×3654×8=8760(小时),正好365天。接着他闭门谢客,专心创作3年,每天约10个小时,这样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天。上述时间相加起来,61+61+137+365+456=1080天,大约等于三年。也就是说,他从喜欢画画到成为一个画家,前前后后用了13年的时间,但他十多年来用于专业学习的有效时间仅仅是三年,其它时间都用于吃喝拉撒睡等与绘画无关的事情了。(《人生与伴侣》杂志二○○三年第十期)
这个“三年”和前面说的“半年”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
我们知道,一个人四年大学毕业,平均要学二十门左右的课程才行。而如果只是达到大专毕业,一般只需掌握十多门课程即可以了。而且,在这十来门课程中,去掉一些配套课程,其核心课程就大约只剩下五、六门左右了。掌握一门课程如果按半年时间计算的话,五、六门课程恰好是三年左右的时间。再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一条信息的构成,以汉语为例,一般需要一到十个汉字,平均起来就是五个汉字;如果五个汉字可以构成一条信息的话,也就是说,若要构成拥有五万个“块”信息量的一门学问的话,大约需要二十五万字左右。二十五万字左右,不就是一本书吗?以这个计算衡量,西蒙教授所言的一门学问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一本书而已,用六个月的时间来抠一本书,如果有一定的基础的话,按说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是太难的事。那么,广义的一门学问又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以为,是否可以定义为:由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的某一研究方向的知识集合。譬如一个画家,光单纯会画画是不行的,他需要懂得色彩,懂得画史,懂得文艺理论等等;否则,他就成了匠人,而非画家了。这些色彩、画史、文艺理论等知识的组合,形成了一位画家所需要的专门学问。掌握这门学问需要多少时间呢?三年。
三年,三年是个什么概念?就是36个月,就是160周,就是1000多天吧。这点时间能干什么呢?这点时间能干许多事!一天写2000字,10天2万,100天就是20万,一本书。一周写一篇文章,一个月四篇,一年就是50篇,三年150篇,你就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年里,一天读10页书,十天100页,一个月就是一本书,一年就是十二本书,三年就是三十六本。有三十六本专业书作垫底,还怕掌握不了一门学问?这样,民间学徒一般三年出师,以及初中、高中要读三年等社会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所以,我对时间与占有知识量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就是:
半年,可以掌握一项知识;三年,应该精通一门学问。不知对不对?
那么,十年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出类拔萃!
世界上,任何一门学问,知道它的人、了解它的人、甚至是掌握它的人都多得不计其数;但是,能够在这门学问中出类拔萃的人就少多了;不论是在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还是在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过去,我们常说“十年寒窗”如何如何,“十年磨一剑”如何如何,“十年一茬人”如何如何,许多大科学家也谆谆告诫我们:“板凳要坐十年冷”云云。看起来是确有所指的,确实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结晶,而非空穴来风。一个人要想在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或者在一个国家、乃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出人头地,没有十年的功夫,难!虽然我们不能说没有十年绝对不行,虽然我们也常见有这样那样幸运的人和事,走向成功的时间要比十年少得多。虽然我们也常常见到许多科坛巨星、文学巨匠攀登成就最高峰时要花去比十年多得多的时间。但是,“十年”的期限,确确实实是一个人事业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坎儿”;不论是对目标的确定,还是对往事的回首,都是这样。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十年是个概数,而非确指。
(太长了,还是分两次吧)
爸爸,妈妈
2004年11月21日
晨儿:
你好!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为什么敢这样说呢?原来有关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一分到一分半钟内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上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之为“块”;而构成一门学问的基本“块”数,平均约有五万个左右;那么,一个人要掌握这五万个“块”,大约需要一千小时的时间;以每星期学习四十小时计算,掌握一门学问就大约需要用六个月的时间了。
这也就是标题中“半年”时间的来历。
标题中的“三年”又指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画家,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大约从初中开始就喜欢上了画画,一直到高一,用于绘画或阅读相关书籍平均每天有一小时左右,四年时间加起来约合61个整天。高二、高三因忙于高考,停止了学画。上大学后,又慢慢恢复了兴趣,每天1小时,四年1460小时,又是一个61天。大学毕业,找工作用了1年,没有时间学画。工作找到后,三年里平均每天学画3小时,这样,3×365×10=3285(小时),约合137个整天。后来,他又辞了职,外出拜师学画3年,平均每天8小时,这样3×3654×8=8760(小时),正好365天。接着他闭门谢客,专心创作3年,每天约10个小时,这样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天。上述时间相加起来,61+61+137+365+456=1080天,大约等于三年。也就是说,他从喜欢画画到成为一个画家,前前后后用了13年的时间,但他十多年来用于专业学习的有效时间仅仅是三年,其它时间都用于吃喝拉撒睡等与绘画无关的事情了。(《人生与伴侣》杂志二○○三年第十期)
这个“三年”和前面说的“半年”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
我们知道,一个人四年大学毕业,平均要学二十门左右的课程才行。而如果只是达到大专毕业,一般只需掌握十多门课程即可以了。而且,在这十来门课程中,去掉一些配套课程,其核心课程就大约只剩下五、六门左右了。掌握一门课程如果按半年时间计算的话,五、六门课程恰好是三年左右的时间。再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一条信息的构成,以汉语为例,一般需要一到十个汉字,平均起来就是五个汉字;如果五个汉字可以构成一条信息的话,也就是说,若要构成拥有五万个“块”信息量的一门学问的话,大约需要二十五万字左右。二十五万字左右,不就是一本书吗?以这个计算衡量,西蒙教授所言的一门学问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一本书而已,用六个月的时间来抠一本书,如果有一定的基础的话,按说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是太难的事。那么,广义的一门学问又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以为,是否可以定义为:由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的某一研究方向的知识集合。譬如一个画家,光单纯会画画是不行的,他需要懂得色彩,懂得画史,懂得文艺理论等等;否则,他就成了匠人,而非画家了。这些色彩、画史、文艺理论等知识的组合,形成了一位画家所需要的专门学问。掌握这门学问需要多少时间呢?三年。
三年,三年是个什么概念?就是36个月,就是160周,就是1000多天吧。这点时间能干什么呢?这点时间能干许多事!一天写2000字,10天2万,100天就是20万,一本书。一周写一篇文章,一个月四篇,一年就是50篇,三年150篇,你就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年里,一天读10页书,十天100页,一个月就是一本书,一年就是十二本书,三年就是三十六本。有三十六本专业书作垫底,还怕掌握不了一门学问?这样,民间学徒一般三年出师,以及初中、高中要读三年等社会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所以,我对时间与占有知识量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就是:
半年,可以掌握一项知识;三年,应该精通一门学问。不知对不对?
那么,十年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出类拔萃!
世界上,任何一门学问,知道它的人、了解它的人、甚至是掌握它的人都多得不计其数;但是,能够在这门学问中出类拔萃的人就少多了;不论是在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还是在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过去,我们常说“十年寒窗”如何如何,“十年磨一剑”如何如何,“十年一茬人”如何如何,许多大科学家也谆谆告诫我们:“板凳要坐十年冷”云云。看起来是确有所指的,确实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结晶,而非空穴来风。一个人要想在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或者在一个国家、乃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出人头地,没有十年的功夫,难!虽然我们不能说没有十年绝对不行,虽然我们也常见有这样那样幸运的人和事,走向成功的时间要比十年少得多。虽然我们也常常见到许多科坛巨星、文学巨匠攀登成就最高峰时要花去比十年多得多的时间。但是,“十年”的期限,确确实实是一个人事业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坎儿”;不论是对目标的确定,还是对往事的回首,都是这样。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十年是个概数,而非确指。
(太长了,还是分两次吧)
爸爸,妈妈
200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