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不差钱
大行有钱,只不过钱贵了。
既然如央行所言,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足,那么为何这次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波又会如此之巨?央行铁腕纠偏市场预期的背后又是出于何种考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有大行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往市场上借不到钱只能问央行要,现在你们自己搞定,只不过借钱成本变贵了而已。这就是央行的判定。”
5月下旬后,尽管银行间利率不断攀升,但涨势一直较为平稳,直到6月6日出现的一起黑天鹅事件。
当日,市场有传闻称,兴业银行存放在光大银行的一笔60亿元资金,到期后光大因资金头寸不够,没有按期归还。尽管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均出面否认违约传闻,但多位银行间交易员则称,光大银行延迟交割确有其事。
这则传闻重击了市场信心。自6月中旬开始,建设银行总行甚至要求其下属分行暂停将资金存放同业。
Shibor利率也一直在上升,到6月19日则深受另一则事件的刺激。
这一天,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系统闭市时间延迟了半个小时。据一家大型机构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员透露,之所以延迟,是因为某家银行没有及时借到钱来“平头寸”,央行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在交易系统不能准时关闭之前就施以援手。
这两个罕见的情况震慑了市场,导致次日各个市场都显示了对资金的渴求状况。
6月20日中国财政部六月期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标,中标利率跳升至6.50%,不仅创下15个月来同期限品种利率高点,且已与同业存款的利率水平相当,显示银行求钱若渴不计成本。
股份制银行则成为流动性危机的重灾区。“都快疯掉,拼命抢钱。”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市场部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些股份制银行开出1个月年化10%的收益率,有多少要多少,100亿不嫌多。”
银行间交易员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招揽资金。微博、金融行业QQ群上充斥着各种资金报价。民生银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一位交易员在她的微博上写道:“各位好朋友,拜托了!缺跨月末同业存款!各个期限都可以,明日放胆报价过来。谢谢!只要你有钱,我就能够收。”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市场资金面并未如想象中紧张,更称不上“钱荒”。这次流动性紧张根本上来说是资金分配不均衡导致的。
央行相关负责人6月24日接受财新网采访时透露,估算上周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高达1.5万亿元,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总量上并不缺钱。
“大行有钱,其他金融机构缺钱。这几大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们这时候不把钱往外放,反而收紧。”一位保险公司银行间交易员说,“这样做的后果是,原来借钱都是隔夜、7天,最多14天。现在没有机构出钱,又实在需要钱,就借时间最长的,要么就借更贵的。”
一位央行内部人士也认为,央行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是一些大行收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种局面。“政策预期不太确定,大行也不敢贸然放资金。而且这些大银行也希望以更高的价格将资金放出去。”
6月19日,央行曾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
在一份市场上广为流传但未经证实的会议纪要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原因:一些大行未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部分银行对宽松的流动性盲目乐观,对6月将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估计不足(准备金补缴、税款清缴、假日现金投放、补充外汇头寸及外企分红派息、贷款多增等),措施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