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混乱的昆明:
一盆晃荡的温水
文化符号
春城 泼水节 普洱茶 蜡染 阿诗玛
经济符号
红塔集团 云南白药
城市定位
国际旅游城市
主要高校
云南大学 昆明大学
旅游去处
西双版纳 石 林 世博园 滇 池 丽 江
负面联想
贩毒案件
在2003年12月30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第二届中国24城市竞争力排行榜(2003年)》上,昆明榜上无名,让这座不温不火的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困惑。
昆明素有“春城”的美誉,搞得众多深受寒冷和炎热之苦的人羡慕不已,昆明人也颇得意。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城市人都可以过上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幸福日子,广州夏天可以不热,哈尔滨冬天也可以不冷。于是人们好象已经不太热衷于谈论所谓的“春城”了,并且开始向往四季分明的地方,平淡的日子没有激情,想过一种有节奏的生活。
昆明的确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时和最冷时的温差仅
12.2℃。市内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在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里和平友好地生活着26个风情万种的民族。昆明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竞争力,“营销昆明”应该从此出发。
盘点昆明的家底,我们发现历史上的昆明是相当辉煌的,在近代,云南就开通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在抗战时期,昆明是中国唯一能通往国外的大城市,昆明是全国第一个在央视做城市旅游宣传的城市,全国最丰富的生物滋养库、最漂亮的高尔夫球场、最大的花卉市场、最大的土豆生产基地、最先进的机床制造、最优美的自然环境都在这里,然而昆明人并没有感到拥有这一切的幸福与自豪。对昆明来讲,好象是什么都不缺,又好象是什么都没有,这一切都缘于昆明严重缺乏积极进取的商业精神和强有力的自我表达。
昆明郊区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都带着向市区献媚的德性。市区除了不停地更换着磁砖、马赛克和玻璃,以求让“新颜”代替“旧貌”以外,它也是涣散的癫狂的。很多人把美丽的鲜花和宜人的气候当成昆明的灵魂,这是因为他们体认不到昆明可能潜藏着的缺陷和优势。
在我们的经验中,昆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大旅社、一个飞机场、一个火车站、一个公费开会的好地方,人们抵达它、享用它、向往它,无非只是必须路过它,它是通往中甸、丽江、大理和西双版纳以及云南无数的山峰、河流、峡谷、村庄无法避开的路口。如果没有世博园、滇池,没有靠在它身边的石林,我想,它的身份会更暧昧,它的处境会更尴尬。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去看,我们发现,100年前法国人方苏雅拍摄下来的那座“昆明城”,是多么令人迷醉,它才是有根的城邦,它才是自然人生的乐园。可现在一切都不复存在,当拆毁旧城被当成一种比赛,当热衷于街面上修筑躁动不安而又毫无个性的高楼大厦并将其视为现代化的标志……可以肯定地说,昆明人正在努力消除作为一个古老城邦昆明的记忆,正沦为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
昆明的骨子中本来就缺少一种必要的人文精神,充斥着的无非是见异思迁式的享乐主义气质。地理学意义上的良好生存背景和心理学角度上的自我满足,滋生出一种不为外面世界所动的安详心态。气象学无法赐给他们冰天雪地那透骨的寒冷,也无法将他们带向热带雨林的闷热与潮湿。加之自古以来昆明就没有遭受过巨大的战乱,不知冷、不知热,远离了大悲痛,自然也就酝酿不出尖锐而又不朽的大灵魂。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本能的都市,尽管它的本能早已被异化,尽管它的本能在种种庞然大物的驱动下,已经沦为盲从,披上了油漆的色彩。
向“中心”涌动,而“中心”又在虚妄的幻觉中走向了更彻底的无序,向一个足以谱写人类媚俗史和功利史的极端挺进,审美观被遗弃。如此都市,又岂止一个昆明?
世界各地学者几乎公认中国云南是全世界水稻的故乡,想当年每一批从云南出发的人,行囊中都带着稻谷……这一幅遥远年代稻谷流播的壮丽画卷,与军事史上蔡锷将军的北伐,虽然性质迥异,凸现的却都是一个高原王国鸟瞰或征服异域的客观事实。然而,这样的个案并不多见,昆明之于异地,更多的是被发现、被征服、被渗透、被遗忘。在山山水水之间的一条条茶马古道上,那一支支驮重的马帮,运出的物资除了茶叶、香樟和一系列山货药材外,剩下的就是些类似于黄铜、锡、白银之类的有色金属,而运入的东西却数不胜数。这是一个严重缺乏创造力的地方,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趋于柔软和抒情。
一盆晃荡的温水
文化符号
春城 泼水节 普洱茶 蜡染 阿诗玛
经济符号
红塔集团 云南白药
城市定位
国际旅游城市
主要高校
云南大学 昆明大学
旅游去处
西双版纳 石 林 世博园 滇 池 丽 江
负面联想
贩毒案件
在2003年12月30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第二届中国24城市竞争力排行榜(2003年)》上,昆明榜上无名,让这座不温不火的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困惑。
昆明素有“春城”的美誉,搞得众多深受寒冷和炎热之苦的人羡慕不已,昆明人也颇得意。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城市人都可以过上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幸福日子,广州夏天可以不热,哈尔滨冬天也可以不冷。于是人们好象已经不太热衷于谈论所谓的“春城”了,并且开始向往四季分明的地方,平淡的日子没有激情,想过一种有节奏的生活。
昆明的确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时和最冷时的温差仅
12.2℃。市内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在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里和平友好地生活着26个风情万种的民族。昆明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竞争力,“营销昆明”应该从此出发。
盘点昆明的家底,我们发现历史上的昆明是相当辉煌的,在近代,云南就开通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在抗战时期,昆明是中国唯一能通往国外的大城市,昆明是全国第一个在央视做城市旅游宣传的城市,全国最丰富的生物滋养库、最漂亮的高尔夫球场、最大的花卉市场、最大的土豆生产基地、最先进的机床制造、最优美的自然环境都在这里,然而昆明人并没有感到拥有这一切的幸福与自豪。对昆明来讲,好象是什么都不缺,又好象是什么都没有,这一切都缘于昆明严重缺乏积极进取的商业精神和强有力的自我表达。
昆明郊区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都带着向市区献媚的德性。市区除了不停地更换着磁砖、马赛克和玻璃,以求让“新颜”代替“旧貌”以外,它也是涣散的癫狂的。很多人把美丽的鲜花和宜人的气候当成昆明的灵魂,这是因为他们体认不到昆明可能潜藏着的缺陷和优势。
在我们的经验中,昆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大旅社、一个飞机场、一个火车站、一个公费开会的好地方,人们抵达它、享用它、向往它,无非只是必须路过它,它是通往中甸、丽江、大理和西双版纳以及云南无数的山峰、河流、峡谷、村庄无法避开的路口。如果没有世博园、滇池,没有靠在它身边的石林,我想,它的身份会更暧昧,它的处境会更尴尬。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去看,我们发现,100年前法国人方苏雅拍摄下来的那座“昆明城”,是多么令人迷醉,它才是有根的城邦,它才是自然人生的乐园。可现在一切都不复存在,当拆毁旧城被当成一种比赛,当热衷于街面上修筑躁动不安而又毫无个性的高楼大厦并将其视为现代化的标志……可以肯定地说,昆明人正在努力消除作为一个古老城邦昆明的记忆,正沦为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
昆明的骨子中本来就缺少一种必要的人文精神,充斥着的无非是见异思迁式的享乐主义气质。地理学意义上的良好生存背景和心理学角度上的自我满足,滋生出一种不为外面世界所动的安详心态。气象学无法赐给他们冰天雪地那透骨的寒冷,也无法将他们带向热带雨林的闷热与潮湿。加之自古以来昆明就没有遭受过巨大的战乱,不知冷、不知热,远离了大悲痛,自然也就酝酿不出尖锐而又不朽的大灵魂。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本能的都市,尽管它的本能早已被异化,尽管它的本能在种种庞然大物的驱动下,已经沦为盲从,披上了油漆的色彩。
向“中心”涌动,而“中心”又在虚妄的幻觉中走向了更彻底的无序,向一个足以谱写人类媚俗史和功利史的极端挺进,审美观被遗弃。如此都市,又岂止一个昆明?
世界各地学者几乎公认中国云南是全世界水稻的故乡,想当年每一批从云南出发的人,行囊中都带着稻谷……这一幅遥远年代稻谷流播的壮丽画卷,与军事史上蔡锷将军的北伐,虽然性质迥异,凸现的却都是一个高原王国鸟瞰或征服异域的客观事实。然而,这样的个案并不多见,昆明之于异地,更多的是被发现、被征服、被渗透、被遗忘。在山山水水之间的一条条茶马古道上,那一支支驮重的马帮,运出的物资除了茶叶、香樟和一系列山货药材外,剩下的就是些类似于黄铜、锡、白银之类的有色金属,而运入的东西却数不胜数。这是一个严重缺乏创造力的地方,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趋于柔软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