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高校,就不得不考虑该校在该专业的学术实力,尤其是师资实力、研究力量。有的人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高校在该专业的研究实力并不是很重要(甚至很多人对诸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重量级因素熟视无睹),因为他们认为本科生跟科学研究没什么关系。至少在理工科领域这种看法不大正确,顶尖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必然要求本科阶段就跟随导师了解甚至参与科研,顶尖大学中几乎所有理工科学生都要进入科研实验室、科研团组,其中一些优秀学生甚至能够在本科阶段发表乃至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没有这样的科研训练,要想成为合格的(更不用说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是不大可能的。而根据我现有的认识,一个理工科院系的实力最重要的就是(1)师资力量,然后是(2)科研硬件条件(高等级的实验室、研究中心)。
1.1 师资力量,这个大家可以进入各高校天文院系的院系主页,查看它们的师资力量,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数量。优秀人才主要是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百人计划。院士一般都很老了、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了,主要起学术领袖作用,当然也是该院系实力的一个体现,但不起最直接的作用;千人计划是中国最顶级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计划,至少都是海外著名高校的正教授(!),所以千人计划学者直接代表了该院系当前的最高学术水平;长江学者是次于千人计划的引进人才,杰出青年和百人计划再次之(这两个差不多),也就是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百人计划,当然也不绝对,比如有的人几年前从海外引进时是杰出青年,但是回国以后他甚至做出了超过一些长江学者研究水平的工作。(关于我国的海外人才引进,大家可以去国家千人计划网了解。)这些海外引进人才构成了一个理科院系的中坚研究力量,也是大家考察一个理工院系学术实力最重要的参考对象。当然不得不说,现今的高校为了吹嘘自己的强大实力,往往把客座教授、双聘教授等写进了自己的师资列表,彰显其人才力量强大,但实际上那些人都长期不在该校工作,所以意义不是很大,大家在看师资列表时一定注意区分哪些教授是该校的全职教授,哪些是客座、双聘的。
南大、科大、北大等几个高校天文院系的师资力量如何,大家去网上一查,再按照我提醒的这些方面去考虑,就能很快得出结论。我不在这里具体分析,因为怕有失公允。
1.2 科研硬件条件
也就是实验室、研究中心这些科研实体。在中国的科学实验室体系中,国家实验室是最顶级的,然后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再然后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比如中科院、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等),这是有非常明确的档次区别的。当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天文学的国家实验室,甚至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南大的“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大的“星系宇宙学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外各高校天文学科还有自己创建的各种研究中心、研究所,这些就没有级别划分了,孰强孰弱还是只能从师资力量等硬指标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