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佑年年: 回复 ajeaje1234 :回复 ajeaje1234 :武帝时对匈奴的反击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运用骑兵实施的大军团协同作战、长途奔袭、分进合击、迂回包抄的典型战例。到武帝末年由于战马锐减对匈奴作战时不得不又动用步兵或骑、步混合编组军队。所以你觉得还是卫青自己发明的吗? 2013-6-21 08:44 回复
ajeaje1234: 回复 鱼佑年年 : 卫青时对匈奴的反击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运用骑兵实施的大军团协同作战、长途奔袭、分进合击、迂回包抄的典型战例。之前无论是胡服骑射的赵国李牧,还是大一统的秦朝蒙恬,包括拥有同样条件的武帝时期的王恢韩安国,都是用的车骑混合军团作战,你还觉得是汉武帝发明的? 2013-6-21 11:13 回复
瑜玥: 回复 ajeaje1234 :这不就是人嘴两张皮么?说得好听点,大规模协同,没打输就可以了,难听点,十万大军出动赶鸭子,至少没危险,兵多也有兵多的好处。三撵两撵,鸭子走了,军功也不好赚了,没见后三场卫青打得多痛么?
卫青第一场,运气不错。第二场,看不出功劳,俩加一起肯定不够封侯的。第三场大手笔,在汉各地全力配合下打了漂亮仗调开河南地匈奴主力,这不必计算首级就可以封侯,但是恐怕第二、三场对比,卫青从此发现了获取功劳的关键是别人出力自己拿好处。第四场,大排场,也是可以算胜仗的最后一场,很多人以获匈奴小王得侯,卫青三子得侯(很疑惑卫青当时有没有定嗣子,似乎并没有地位高于卫亢的卫青子存在,三子同地位其实是否认其中任一个继承卫青爵位的可能性,很疑惑)然后就是两出定襄一至漠北,都得不偿失。这种情况,论到大规模,肯定规模小不了,就看人怎么说了,大规模,骗走对方主力或者兵多到压垮对方,然后,战功少少。所以,匈奴就远遁,距离远了,兵就没法那么多了(后勤就吃不消,而且匈奴可以乘汉军尽出,再袭击汉本土)于是,卫青即使没有在漠北之战私心作恶,也在军事角度不再有出征的必要了。
失道的李广能及时到漠南,他没找到的是卫青想当然的那个道,他迷失的是卫青玩弄的厚黑权谋的道,卫粉把具体的约定的道含糊成李广行军的路线,李粉或伪李粉大叫有GPS一样会迷路,真正好笑,行军是驴客野战吗?没把握的地方随便走的那是找死,真正的军人不会无谓地冒险。
回复
35楼
2013-06-22 09:20
瑜玥
第四场,十万大军得万五男女,放跑右王主力,鸭子活捉了一万五,高档的小王鸭可以封侯,鸭盛宴。
卫青天幸二人组,很难说是多大的战功,但是,风光封赏是厉害的,被二人组当成垫脚石的只有一个机会,抢必死任务还要取胜活着回来。抢任务的次数多,但一次也没能够取胜,是不肯认数奇的命,也是因为除了个别天幸的,大家都这样拼,也只有后人才能平静地看待天幸、数奇的对比,当事人真不能也不必比,再不公平,对自己的处境没有改变。李陵在另一组天幸还没成气候是拒绝配合,
也许正是这种拒绝成为普遍行为,李广利才平庸,若如此,真疑惑难道一定要给帝王宠臣抬轿子吗?因为大兵耿恭拜井时说:「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真是疑惑呀。
天幸,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