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汉服吧 关注:25贴子:105
  • 8回复贴,共1

【填词】诗词基本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受~


IP属地:浙江1楼2013-06-20 18:16回复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IP属地:浙江2楼2013-06-20 18:17
    回复
      2025-07-27 07:07: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IP属地:浙江4楼2013-06-20 18:18
      回复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IP属地:浙江5楼2013-06-20 18:18
        回复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IP属地:浙江8楼2013-06-20 18:19
          回复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IP属地:浙江10楼2013-06-20 18:20
            回复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


              IP属地:浙江11楼2013-06-20 18:20
              回复
                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IP属地:浙江12楼2013-06-20 18:20
                回复
                  2025-07-27 07:01: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


                  IP属地:浙江13楼2013-06-20 18: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