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皖南北境,半山半圩,水抱山环,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四时分明。优越的地理环境具备古人类居住的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随着时日的演进,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沧桑更迭,致使无数的遗物与遗迹被掩埋在地下,散落于荒烟野蔓之间。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祖国的文化遗产,大力开展了文物收集、发掘和保护工作,使许多珍贵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峨溪河岸的中滩遗址,是目前发现与我区密切相关的时代最早的先人遗址,他们已开始用先进的磨制石器代替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生产性的经济初步形成-----以网渔猎,以石农耕,制陶为炊,不再是茹毛饮血了。新石器时期人们早已从旧石器时代的山洞里走出来,定居在河流沿岸。1984年,三山镇新庄村一些村民兴修水利挖高峰时,发现高峰内有鹿角化石,据考古工作者说,可能是新石器时代遗物,这是我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生物化石。(高峰,即内河流域和大片圩区整片沉积的草炭,这是在第四系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宝贵可燃资源。泥炭中经常见到未氧化腐烂的松、杉、桑等树干或树根,甚至完整的高等动物骨骼化石)。自1978年以来,境内发现商周时代遗址多处。这些遗址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江南岸和河道两旁,是高出于地面的台墩地,学称“台型遗址”。这种类型的遗址,相传是鲧的儿子工公氏创造的,他叫人们临水筑台而居,不但便于渔猎和农畊,还可防止洪水淹塞和野兽侵犯,这是古人长期实践和集体智慧所创造。其中最具典型的有::三山镇大神墩,浮的珠墩、船墩、新淮乡、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这个时期,中原已进入发达的的青铜文化,江南正处于兴盛的印纹陶文化。已发现我区商周遗址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太湖地区的水网地区同时代的“湖熟文化”一脉相承。三山属吴地,它的族属应是吴越文化范围。在我区磨山、轮窑厂一线有古墓葬、印纹陶器等古文化遗迹,经考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今已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地区。目前在三山境内发现的青铜文化有青铜蛙爵,为春秋时期青铜器。三山盛产铜、铁,且有前人开发冶炼的史实。境内小铜山有采铜和冶铜遗址,在采铜矿坑附近发现许多氧化铜,并采集铁锤一个重9公斤。在冶铜遗址中,有春秋战国时的印纹陶片,可定采铜冶炼的时间即为此时。战国中期(公元前306年),楚灭吴,统一了江南后,在三山地区采铜制币是有可能的。由此证明,三山地区在战国时期,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此外,三山城隍庙内的窝铜香炉,原为三山镇镇宝,传为古圣王所铸九鼎之一,另外还发现东汉铜镜,唐朝緾枝纹镜等。其它文物古迹众多:唐末台蒙在鲁港河修筑五道堰——台蒙五堰。长坝有宋代古井,三华山有宋代山寨遗址,元末有千年岭炮台。明代的有宣德炉、双龙口窑山陶窑遗址、月桥神墩头陶窑遗址、新淮小淮崇砖瓦窑遗址和峨桥化成寺古钟。三山、鲁港有清湘军和太平军营盘遗址等等。我区最大的圩区保大圩为三国时周瑜所建,保大圩最大的斗门都斗门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区内最早的庙宇是建于唐初的新淮铜山寺,寺有古银杏,树龄已有1200多年。三山邮亭驿始于明代……2000年5月,在绿色食品工业园办公楼施工工地,发现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同时出土铜印一方,文曰“芜湖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