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做超现实的梦。……梦非常有创意,是一流的电影。”——今敏
8月24日早晨,《造梦机器》还在制作中,他走了。
本来想写点追悼的文字,却发现网上已经到处都是。与其再做追悼、感慨或是写那些生平履历地位之类的内容,还不如写下些技术性分析的东西。一方面,技术分析和我本人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我想,对天才而言,他也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后人精确地解读,而不希望大家去为他的遗书而落泪吧。
今敏在日本动画里可谓独树一帜,也是从处女作开始,每部作品都能保持高水准的导演。相比于宫崎骏
纯真大气的童话传说,今敏的故事显得内敛精致;相比于押井守敏感冷漠的哲学反思,今敏的人物里总带有细腻的感情和幽默;相比于大友克洋激进厚重的**情怀,今敏更喜欢在细节里打破动画的常规模式。谈论近十年的日本动画发展,今敏是绝对不可能绕过的人物,商业性和艺术性兼顾的他,让我们看到了日本高水准动画所能展现的新的可能性。相比起“监督”,我更喜欢用“导演”来称呼今敏,因为他更应当被作为一位电影人,而非仅仅作为(日本)动画监督来论述。
今敏的作品就像一个大熔炉,现实的、虚幻的、严肃的、幽默的、讽刺的、爱情的、西部片的、惊悚片的、文艺片的全都混杂在一起,可奇特的是,即使这么多繁杂的东西混在一块,也依然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今敏风格。这种统一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从一个个关键词切入,来品味一下今敏式的造梦特征吧。

【【“梦”与“电影史”的世界】】
今敏一直都致力于描写“梦”的世界,从大友克洋总监督的《回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她的回忆》的脚本开始,《未麻的部屋》、《千年女优》、《妄想代理人》、《红辣椒》都和梦境幻觉密切相关。
本身描述“梦幻-现实”算不上什么新颖的主题,《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八部半》、《黑客帝国》、《赫穆兰道》、《盗梦空间》等描述梦境的作品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文脉”,这些作品关注的焦点大多在于“现实与幻境何者为真”上,是一个哲学性的命题。同这些作品相比,今敏更痴迷于梦境本身的华丽感和创意,并且有一种“变身”意识贯穿其中,即使有意混淆观众,也不会对幻觉本身提出形而上的质疑,这是研究今敏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今敏越往后的作品中,对梦境和真实的区分度越高,虚假的世界很精彩,但不会跟真实混淆不清,这意味着今敏对梦这个主题的着眼点已经逐渐从电影史的经典文脉中脱离。今敏对梦境描写的偏爱源于早年看过的简井康隆的小说《paprika》(红辣椒),这部小说一直是他重要的灵感来源。简井康隆描述梦的方式被他移植到了《未麻的部屋》和《千年女优》中,等到拍《红辣椒》的时候,他说,“现在我把我的灵感来源拍成了电影,心愿已了”。不知道他的下一部《造梦机器》中会如何突破自身描述梦的方式,可惜我们等不到了。
“梦”是切入今敏的关键词之一,另一个关键词是“电影史”。想想《千年女优》就是一部日本电影史,以及《红辣椒》中主角在各种类型片桥段中穿梭,今敏也许称得上半个莲实重彦的信徒。这种在作品中夹杂着大量对经典影片印象的特点,事实上和《福星小子》时期的押井守有些类似,这同时也是七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引用论”滥觞的显现。只是后来的押井守已然完全超越了“引用论”,进入其个性意识的探索,而今敏则采用了一种自在的戏仿式的态度来引用这些经典名作。
今敏在去世前,曾陆续在日志上列出了178部“《造梦机器》剧组选出的电影”,这其间大量充斥着黑泽明、约翰·福特、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以及新好莱坞“电影小子”一代的作品。这些电影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个性,将为日后研究今敏提供极为重要的互文性背景。值得一提的是,今敏唯一一部没有描写梦境的作品《东京教父》,事实上是对约翰·福特1948年《荒漠三雄》(3
godfathers)的现代东京版改写。而有趣之处在于,这部作品并未收录在那178部作品列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