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但我们是凡人
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某个德国的年轻人去非洲大陆履行,路过一片山区,被当地人谋财害命,死的很惨,父母悲痛欲绝,赶来收尸,却惊愕目睹了这片土地上的贫瘠与落后。望着当地人像黑皮肤一样黯淡无光的生活,他们身为震惊,丧子的悲恸被一种深深的怜悯所取代。预示,夫妇两再也没有回欧洲,而选择留在这里,用了后半生从事教育,改变了这片土地的落后。
她,讲这故事的朋友,那时还很年轻,身材娇小,地点是某个南部小城市,中午。我记得,当时窗外阳光灿烂,她脸上神采奕奕,眼睛里都是敬佩与向往。她是八零后,喜欢旅行,喜欢摄影,有一群嗜好摄影的朋友,其中一位为她拍了一张她最满意的照片:她打开了楼上的窗户,凝望鸽子飞翔的蓝天,因为日光耀眼,微微眯起了眼。我说,可以用舒婷的一句诗配它,那就是:“飞翔的灵魂,怎会终身监禁于自由的门槛?”
也在那一天,她告诉我:自己要去西藏旅行,回来后,报名到山区支教。她希望自己能像那对德国夫妇那样,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她说到做到,真的提起背包,挂着一个便宜的海鸥相机,一个人千里迢迢去了西藏,跑了一个多月,结识了许多路上的朋友,玩的很嗨。一次,她跟一个新结识的朋友徒步去墨脱,过河的时候,水流太急,站立不稳,眼看就要出事,同伴冒险要来救。身在险境之中,她不忘冲对方大喊一声,不要过来!喝住了朋友,然后才小心翼翼的脱出了险境。
不过,回来后,她没报名去支教,转而决定从事环保。当时,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宣传很热烈,但她偏僻的城市似乎没什么响动,她决定自己来做这事。于是,她穿起从西藏买回的藏袍,站到最繁华的的商业区发传单,呼吁大家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两小时后,他,一个媒体人,偶然路过,惊讶于这样的奇女子以及这样的奇事,便上前跟她搭讪。
就这样,他们认识了。他积极参与她的环保工作,在报刊上为之宣传。后来,两人又决定发起一个收集废旧电池的组织,计划搜集这个城市的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工厂去销毁。他们真的召集了一批热心人,干了起来。
宣传环保,容易,做公益组织,那就更难了,何况在中国。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何协调内部关系,如何跟政府打交道,如何联系专家,记得一个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六零后官员感叹:现在的孩子,都那么有爱心了?
很快,他们收集到了大量废旧电池,这时,一个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这些电池,送到哪里去呢?原先,他们设想是送到专门处理废旧电池的工厂,然而当地没有这样的工厂,他们也不知道哪里有。那时网络没现在普及,信息接洽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草根组织,在我们这里,必须处理太多它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不知道哪些电池最后怎么样了,只知道这个组织无声无息散了,估计现在没人记得它消失的具体时间,包括它的创始人。
然后,他与她结婚了。
我见过的男性里,他也属于特别有爱心的八零后。2008年,汶川地震,他闻讯后,跟朋友日夜开车前往汶川,希望能够帮上一把力,到那里后发现个人的能力太渺小了,在肆虐的天灾面前,自己几乎做不了什么,回来后,郁郁寡欢良久。
结婚后,他们收养了一只流浪猫,一只流浪狗,四个生命共同过起了小日子,见过的人都说,那真是神仙眷侣。我也是见过他们后才知道什么叫“如胶似漆”。
但是,他们的婚姻没持续多久,最后离婚了。不是出轨,不是金钱,而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说家务,就足以让他们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所谓家庭,其实真有点像一个小公益组织,没有爱,不行,有爱呢,也远远不够,他们找不到解决的路。最后,他们选择分开,带着深深的怨恨。从此,她长年足不出户,沉迷于网络小说,很快胖了起来,不时打电话骚扰他,骂他,他在那里听,但不说话。
直到有一天,电话不通:他换了电话号码,无声无息的消失于人海之中。
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某个德国的年轻人去非洲大陆履行,路过一片山区,被当地人谋财害命,死的很惨,父母悲痛欲绝,赶来收尸,却惊愕目睹了这片土地上的贫瘠与落后。望着当地人像黑皮肤一样黯淡无光的生活,他们身为震惊,丧子的悲恸被一种深深的怜悯所取代。预示,夫妇两再也没有回欧洲,而选择留在这里,用了后半生从事教育,改变了这片土地的落后。
她,讲这故事的朋友,那时还很年轻,身材娇小,地点是某个南部小城市,中午。我记得,当时窗外阳光灿烂,她脸上神采奕奕,眼睛里都是敬佩与向往。她是八零后,喜欢旅行,喜欢摄影,有一群嗜好摄影的朋友,其中一位为她拍了一张她最满意的照片:她打开了楼上的窗户,凝望鸽子飞翔的蓝天,因为日光耀眼,微微眯起了眼。我说,可以用舒婷的一句诗配它,那就是:“飞翔的灵魂,怎会终身监禁于自由的门槛?”
也在那一天,她告诉我:自己要去西藏旅行,回来后,报名到山区支教。她希望自己能像那对德国夫妇那样,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她说到做到,真的提起背包,挂着一个便宜的海鸥相机,一个人千里迢迢去了西藏,跑了一个多月,结识了许多路上的朋友,玩的很嗨。一次,她跟一个新结识的朋友徒步去墨脱,过河的时候,水流太急,站立不稳,眼看就要出事,同伴冒险要来救。身在险境之中,她不忘冲对方大喊一声,不要过来!喝住了朋友,然后才小心翼翼的脱出了险境。
不过,回来后,她没报名去支教,转而决定从事环保。当时,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宣传很热烈,但她偏僻的城市似乎没什么响动,她决定自己来做这事。于是,她穿起从西藏买回的藏袍,站到最繁华的的商业区发传单,呼吁大家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两小时后,他,一个媒体人,偶然路过,惊讶于这样的奇女子以及这样的奇事,便上前跟她搭讪。
就这样,他们认识了。他积极参与她的环保工作,在报刊上为之宣传。后来,两人又决定发起一个收集废旧电池的组织,计划搜集这个城市的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工厂去销毁。他们真的召集了一批热心人,干了起来。
宣传环保,容易,做公益组织,那就更难了,何况在中国。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何协调内部关系,如何跟政府打交道,如何联系专家,记得一个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六零后官员感叹:现在的孩子,都那么有爱心了?
很快,他们收集到了大量废旧电池,这时,一个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这些电池,送到哪里去呢?原先,他们设想是送到专门处理废旧电池的工厂,然而当地没有这样的工厂,他们也不知道哪里有。那时网络没现在普及,信息接洽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草根组织,在我们这里,必须处理太多它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不知道哪些电池最后怎么样了,只知道这个组织无声无息散了,估计现在没人记得它消失的具体时间,包括它的创始人。
然后,他与她结婚了。
我见过的男性里,他也属于特别有爱心的八零后。2008年,汶川地震,他闻讯后,跟朋友日夜开车前往汶川,希望能够帮上一把力,到那里后发现个人的能力太渺小了,在肆虐的天灾面前,自己几乎做不了什么,回来后,郁郁寡欢良久。
结婚后,他们收养了一只流浪猫,一只流浪狗,四个生命共同过起了小日子,见过的人都说,那真是神仙眷侣。我也是见过他们后才知道什么叫“如胶似漆”。
但是,他们的婚姻没持续多久,最后离婚了。不是出轨,不是金钱,而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说家务,就足以让他们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所谓家庭,其实真有点像一个小公益组织,没有爱,不行,有爱呢,也远远不够,他们找不到解决的路。最后,他们选择分开,带着深深的怨恨。从此,她长年足不出户,沉迷于网络小说,很快胖了起来,不时打电话骚扰他,骂他,他在那里听,但不说话。
直到有一天,电话不通:他换了电话号码,无声无息的消失于人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