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草堂吧 关注:1,179贴子:34,903
  • 26回复贴,共1

答复lmx2617朋友的几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lmx2617
你发的帖子,里面提到的几个问题,郎中一一说说,只能是浅议。
对于对佛法或者修行有疑问,甚至争吵都无妨,但是不能出现辱骂,或者攻击别人的行为,这不是修行的问题了,这是关于人品了。凡是出现这种问题,一律删帖封号。吧里初学者多,是不允许这些负面能量充斥整吧。对大家影响很大。
第二,对问题进行辩论。道理说明白了,就不必再死缠烂打,如果是自己的错,自己承认错误。如果是对方的错。改正错误。老是坚持的话,双方就不必再辩论了。再死缠烂打下,只是无聊而已。也会删帖。
不跟父母断。等于没出家。父母老拿孝顺做挡箭牌瞎指挥。这种父母我说不听你们学佛的肯定又要跟我扯了。
---------------
第一个,谈出家问题。
先来段南怀瑾大菩萨的开示吧:
我要你们出家,不是要你们剃光头披上僧衣,你们的心真出家了,发了大乘心了,立了大愿,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彻大悟,发了这样的无上真心真愿,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反过来说,你们即使形式上出家了,如果没有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真出家,也不是得具足戒。这就是大乘菩萨道,大比丘的道理。在别的经典上,佛也说过,出家者是心出家。心怎么出家?就是刚才《维摩诘经》上这段话,「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大迦叶以头陀著称,维摩居士就教训他,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1楼2013-06-17 17:37回复
    最后郎中总结下:出家或者修行,关键是心。心出家就是出家了。不是你的身体在哪里。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度化有请,不是不孝敬父母。
    看看三乘福中的第一乘福吧。


    4楼2013-06-17 17:40
    回复
      对于孝敬父母这个问题,实在是说了很多了。你再看看吧里关于孝敬父母的大讨论吧。顺便,我在贴出一个话题的答复。
      那父母就是自私因为父母总是想用他们的想法来说服我。按你的意思造做就是孝了。不做就不孝了。如果父母要你去做坏事。你不做就是不孝?
      ----------------------
      实在是不想多说了。一个修行人竟然不知道孝敬父母,真是奇怪。道教有太上感应篇,佛门有十善业道经。基督有感恩,博爱,儒教有仁义礼智信……,那个不强调孝敬父母。成仙还需要善功三千呢。对于念佛拜佛等的目的和原因,本吧有详细解释。再看看吧。
      我摘录一段弟子规: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翻译:
      父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5楼2013-06-17 17:52
      收起回复
        2012年2月18日,太湖大学堂,南怀瑾老师讲座
        其中有一段
        同学提问:在现实生活中,要工作,要有家庭责任,要教育子女,还要读经学佛修炼,如何平衡?
        南师笑道:你欲望太多,要简化自己,少欲,南师提到了定门,慧门,另外还说到不要搞《弟子规》那一套。
        吧主如果你不是双面人说南老师的好处又说弟子规的好处


        8楼2013-06-20 00:39
        收起回复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弟子规有点问题了,我们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一切都往好的想,却不知,没有基础的规范确实更像枷锁,用之于恶,为祸亦甚哪。。。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6-20 09:46
          收起回复
            印光大师论佛儒关系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
            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争论,各护门庭,各失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增广文钞上》复汤昌宏书)
            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以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已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已分,戒杀护生,致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已分,即慈孝友恭等。(《增广文钞上》复万安校长书)
            四书者,孔门上继往圣,下继来学,诚可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万世师表,百代儒宗也。学者果能一言一字皆向自己身心体究,虽一介匹夫,其经天纬地参赞化育之道,何难得自本心。(《增广文钞下》四书偶益解序)
            儒佛无二道,生佛无二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由是儒佛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随已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
            古大人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巧焉。
            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废弃先圣之法,几于无可救药。凡属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学为急务。以佛学注重明心,与因果报应。果能明自本心,决不至于错因果。果能不错因果,决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则儒先圣人之心,如来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释一贯之大旨也。(《增广文钞下》复儒释一贯充)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圣若降临,亦复作凡夫。彼必于伦常躬行,加人一等,令人可敬可佩。(《文钞三编下》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1楼2013-06-20 11: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