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中原新闻网讯】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时下陷入了‘李鬼扮李逵’的困境。不少茶农、茶商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以信阳当地工艺炒制湖北、四川等地的茶叶,将其改头换面以信阳毛尖的名义卖出,赚取其中的价格差。更多的茶农们在焦虑,他们担忧着这份固守的祖业因此蒙尘;茶企们在焦虑,一方面发力宣传品牌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尴尬:产品混进假茶叶的可能;政府有关部门也在焦虑,在茶产业跨越发展中,业已意识到茶叶生产销售中存在不少问题,正引导全产业升级。 冒牌的“毛尖” 走在信阳市区的街道,挂着“信阳毛尖”牌子的茶叶经销店随处可见。产茶、卖茶;买茶、喝茶已经成为多数信阳人主要的生活方式。但现今这个深入人心的品牌,正不断地受到外地茶以假乱真的冲击。 “一般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到我这里来买茶,我都说我这卖的是从山上采来的信阳毛尖,除非是有熟人在旁边,我才会说实话。实际上我这里卖的都是从四川、湖北那边过来的茶叶。”赵新华告诉新金融记者。赵是一名茶商,他的茶叶店铺位于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茶叶交易市场。该市场是信阳市规模较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 6月8日凌晨5点,该市场茶叶交易开始。很多茶商都在通道摆放着两排装茶叶的纸箱子,箱子里装着满满的新鲜茶叶。新金融记者走上前去询问,均回答为“信阳毛尖”。“看你是生人,他们就说这是信阳毛尖,这个市场90%的流通茶叶都是外地茶。”赵说。据悉,在今年4月初信阳毛尖还未上市之际,这个市场上已然出现了打着“信阳毛尖”旗号销售的茶叶。当然,这自然是外地茶。据赵介绍,四川的茶叶要比信阳茶叶早熟一个多月,并且同等品质的茶叶价格比信阳毛尖也低很多。 “一般160元一斤的四川茶品相、口感等和300元一斤的信阳毛尖差不多,这其中就产生了极大的利润空间。” 信阳毛尖作为信阳市的金名片, 2011年经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其品牌价值达到45.71亿,并长时间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无利不起早”,外地茶跟本地茶巨大的价格差,意味着高额利润,再加上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这促使茶商、茶农加入以假乱真的大军。据一位知情人向新金融记者介绍,每逢信阳毛尖春茶上市之前,就有很多信阳人赶到四川,在那里大量收购鲜叶,然后用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进行炒制。这种情况已经有五六年了,并愈演愈烈。后来有人干脆直接在四川建立生产基地,常年累月地进行持续稳定的生产。再等湖北茶叶成熟的时候,这些人又会转战湖北省,如法炮制出信阳毛尖。赵新华的货源就来自于这些人。6月8日凌晨4点,一批从四川成都机场发来、通过武汉铁路中转的10箱总计500斤四川茶叶到达他的店面。事实上这种外地茶,大多数消费者很难甄别出来,除非很资深的茶农、茶商才能判断出究竟是否是本地产茶叶,当然这种判断有时也会存在很大误差。信阳当地一资深茶农告诉新金融记者,现在茶叶店的销售模式都是先让消费者品茶后再选购茶叶。“在品茶的环节,茶叶经销商就能看出来该消费者究竟懂不懂。一旦不懂,就可以拿出价格相对便宜的外地茶以信阳毛尖的价格卖出。”该茶农说。从外观上,这种外地茶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甚至比真毛尖还真。据上述茶农所说,信阳茶叶市场这几年存在“小(芽小)、浑(茶汤浑)、淡(茶味淡)”之说。在该种思路下,市场上形成了只看外形不看茶叶内质的局面。他认为这种误导的市场观念给了这些外地茶可乘之机。 “以前很多人不采芽头,现在专做芽头茶,因为芽头品相好看。但因为信阳大山茶产量低,次等级的茶叶中湖北、四川等外地茶则相对品相更加好看,也更加好卖。”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