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商的核心地区,大抵正是今天的河南省。所以河南的几个国家,不光宋国牢牢不忘自己“亡国之余”的身份,就是卫国、郑国两个姬姓国家,有殷商文化的遗风。
郑国卫国经常被放到一起说,说河南出美女,叫郑卫之女,说河南的流行歌曲影响大,叫郑卫之音。
卫国也是殷商遗民特别多的地方,商的首都,也就是我们今天还常提到的河南安阳的殷墟,就在卫国境内。西周建立之初,这里想必是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地方。
封到卫国的,是武王的小弟弟康叔封。当时执政的周公对卫国的问题非常重视,特别叮嘱这个小兄弟说,对殷民不要采取高压政策,要做春风化雨式的政治思想工作。[9]但是他对周人可能会被商人腐朽没落的文化情调所腐蚀表示担忧,所以强调周人要做霓虹灯下的哨兵。殷顽民聚众喝酒,还有受再教育的机会。周人要是谁这么干,那就当即咔嚓掉算了,绝不宽贷。[10]
这些讲话,作为西周初重要的政策文件,都保存在《尚书》里面。——讲话稿的原文今天看来佶屈聱牙,但翻译成大白话,你就会觉得怎么看怎么眼熟。
这种抵制大概注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尤其是不会有长期的效果。社会主义上海今天还做着旧上海的梦,卫风也接过了商人“好酒及色”的传统。孔子到卫国,先赞叹人多,有钱,后来就感慨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们看一下地图,今天河南的这三个国家,卫国突在最北边,很大一部分国土在黄河以北。所以在春秋时,卫国最早受到戎狄部落的攻击,鲁闵公二年(-660年)十二月,卫国国都沦陷,从此卫国就衰落了,基本可以说是一蹶不振。
衰落到什么地步呢?——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把它给忘了。
一直到秦二世的时候,不知道哪天一翻地图,诶,怎么还有个卫国啊,赶紧取消掉。所以卫国反而成了最后灭亡的诸侯国。[11]
但是,国力弱归弱,卫国是一个很出人才的地方。而且和宋国不同,这儿出的不是思想家,而是踏踏实实的政治家、军事家,到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个改革者,一个吴起一个商鞅,都是卫国人。
当然,他们没有报效祖国,而是跑到其他国家去了。看东周尤其是战国的历史,竟依稀有这样的感觉:卫国不像个国家,而像所大学。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当然不一定会留校,而是纷纷跑到外企打工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