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占盈吧 关注:17贴子:137

鲁占盈的平常交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说我们的占盈在这个演艺行业这么久了,认识那么多的大腕人物,自己也很有名气,但是他在平常生活中遇到谁一点架子也不摆,能开玩笑扯扯淡啊、也能认真静下来倾听你的故事,这就是他,我的哥哥,鲁占盈


IP属地:湖南1楼2013-06-13 12:24回复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慢慢接触,相信可以发现更多哦~当然,相信在你的身上依然有你自己的优点和不同凡响的思想和抱负!加油~


    2楼2013-06-13 12:4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3-06-16 13:5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3-06-16 13:5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3-06-16 13:57
          回复
            我来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6-16 18:51
            回复
              哈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6-17 21:54
              回复
                天气炎热,大家要多多注意身体哦,呵呵


                8楼2013-06-17 22:40
                回复
                  睡不着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6-19 00:13
                  回复
                    占盈什么时候整个签到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6-19 00:14
                    回复
                      签到是不是需要吧主什么的来申请啊 ?真心不太懂~


                      11楼2013-06-19 00:59
                      回复
                        我确实 也不太懂,鲁恩祥 要加油 哦@鲁恩祥


                        IP属地:四川12楼2013-07-29 20:48
                        回复
                          期待恩祥好好管理好这个吧啊,我们都顶你,支持你啊~


                          13楼2013-08-03 22:37
                          回复
                            走出吴虞式的精神疾病
                            总结上面的讨论,在汉以后以迄明清基层社会,礼主要指礼俗,教就是教化。礼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上层是儒家学者以学教化,养成君子,或者略低一个层次的绅士;下层是儒家士君子与绅士化成礼俗,让庶民也具有最基本的道德理论。由此,以儒家士君子、绅士为中心,依托种种自治性组织,国民中间形成和维持良好秩序。总之,礼教是一种社会自治机制,与主要依靠权力、暴力的刑政之治相对。它是汉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之基础架构,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人做出了完全错误的理解。不妨对吴虞的文章略作分析。吴虞关于吃人礼教之说,可能会让我们想到周树人的《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吴虞文章只不过试图为那时的一些激进反传统文人之“礼教吃人”说寻找了几个历史注脚。
                            第一个例子,吴虞引《左传》关于齐桓公下拜周王之事,“据这样看来,齐侯是很讲礼教的。”随后又举易牙蒸子献进齐桓公之传说,乃大发议论:你看齐侯一面讲礼教,一面吃人肉,“好像如今讲礼学的人,家中淫盗都有,他反骂家庭不应该讲改革。表里相差,未免太远”。吴虞所举其他例子,大体都是这个调调,其基本结论不过是,那些讲礼教的人言行不一,很虚伪。事实上,一百年来,“虚伪”是所有文人攻击礼教的主要理据。
                            毫无疑问,在一个重礼教、重名教的社会中,肯定会有虚伪之人。对这一点,《后汉书》这样的正史也毫不讳言。因为,礼教作为社会自我治理机制,不可能借助暴力,而只能借助舆论杠杆发挥作用,也即通过表彰善行、谴责恶行的舆论,激励人们行善避恶。可以预料,大多数人是言行如一的,因为,在乡里社区长期相处,人们彼此熟知,很难长期掩饰真相。
                            再者,究竟何者为虚伪,何者为真情,并不容易判断。礼教之旨,如汉宋儒所说,乃在于节制人欲——注意,儒家从来不主张灭欲。宋儒所说的灭人欲,也只是从精微处而言。因此,礼教乃是一个贯穿于人生的持续过程,因为,不正当的欲望随时可能冲破义礼之防线而放纵出来。此时,礼的约束失效了。对照此前的宣示,此人即显得虚伪。
                            但此时,真正的问题何在?显然在于如何弥补礼教之失,使之更有效地约束人,因为,不正当欲望的放纵,对当事人、对相关各方都是不利的。即以吴虞所举齐桓公之事为例。齐桓公本不准备对周王行礼,这体现了桓公之人欲:骄傲。因为实力,他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2-23 00:40
                            回复
                              支持 鲁占盈


                              IP属地:湖北15楼2013-12-29 0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