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曲周地处黄淮海流域,曾是历史上有名的“穷碱窝”。上世纪70年代,由于深受盐渍危害,全县亩产粮食只有几十公斤。 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大)派出辛德惠等6名专家进驻曲周,开始改土治碱,经过10多年的艰苦治理,盐碱地逐步变成了米粮川。到1987年,曲周县盐碱地面积减少了近7成,灌溉面积增长了1.35倍,粮食亩产由50多公斤提高到了500多公斤。 从1973年踏进曲周到离世,辛德惠在曲周度过了27年时光。常年积劳成疾,辛德惠院士终因心脏病辞世,遵从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运回曲周,长眠在他为之操劳的这片土地。如今,墓园已被命名为曲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而作为后继之秀的农大师生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早已忘了自己的本分,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他们利用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在部分乡镇搞出的什么“双高示范田”,远不如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民地里的收成好,因为他们根本没把精力用在种植管理上 甚至某些什么教授早已忘了甚至根本就不懂得种植管理,他们沦为赚钱的机器 甘当某些化肥经销商的业务员,他们利用农民对农大的感恩,利用对政府的信任,甘愿为一己私利出卖自己的尊严与灵魂,以前一直打着讲课的旗号推销鲁西化肥,吹得天花乱坠,然而因为鲁西厂家每年给他们的推广费填不饱他们日渐增大的欲壑时,就恼羞成怒 自相矛盾的说鲁西怎么怎么不好,转而为新洋丰卖命,最近又组织了一批无知的村干部开了一次会,号召大家打着政府行为的旗号卖肥料,每代给予返利20元,后来听知情人说 新洋丰每年赞助给农大教授30万好处费,怪不得他们俯首甘为洋丰牛啊,金钱的影响力就是大啊,只是不知又要有多少无辜的老百姓为此埋单啊?伟大的辛德惠院士啊,你快显显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