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的杜氏家族及其家风的形成
《汉书杜周传》云:“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两汉时期杜周被当时的南阳太守义纵推荐给了中央一位有名的酷吏张汤,并得到了张汤的赏识委以重任。到了中央之后出于对权势的渴望,他竭尽所能的去取得皇上的信任,他明法律,做事果断苛暴,面对皇帝奏事中意,很快便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在数十年中,官运亨通位列九卿,后提升至御史大夫。他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深受其父影响,同他一样苛暴,只有少子延年比较宽厚。昭帝时期,昭帝兄长犯上作乱想推翻皇位,被延年揭发,使局势安定下来。昭帝后,在确立继承人选的时候,杜延年又提出了立宣帝的倡议,得到了顾命大臣霍光等人的赞同,当时的人们都很看重他。
《汉书·杜延年传》云“延年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賂遗,訾数千万。”杜延年被升为御史大夫,和其父,周一样为相,一个家族中两代人连续官至宰相,这便确立了京兆杜氏的高门地位,直至西汉末年,京兆杜氏家族高官不断,这也使得京兆杜氏在世家大族的洪流中站稳了脚跟。
杜延年共有七个儿子,长子缓继承他的爵位,《汉书·杜缓传》云:“缓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熊歷五郡二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唯中弟钦官不至而最知名。” 杜钦的官位虽不高,却从小就喜欢经书,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杜延年这一支系看出西汉时期京兆杜氏家族的发展是相当稳固的。京兆杜氏家族到了东汉有杜笃一支,杜笃是杜穰之子,杜穰乃杜延年之孙。杜笃据《后汉书》记载:“杜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矣!”京兆杜氏到这里开始转衰。至汉武帝开始,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在选拔人才的这一方面,必须要懂得儒家的学说,京兆杜氏家族并不以儒学兴起,而以明法律,因而在仕途之路上必然会受到影响。直至汉魏之际,京兆杜氏才开始复兴。
经历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后又受汉晋时期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杜氏家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转变,作为一个世家大族,杜氏顺应了历史的大趋势,但杜氏也不是单纯的儒者,而是遵儒者之教又受某些道家影响的综合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杜恕及其子杜预。杜恕入士后,据《三国志·杜恕传》记载杜恕“不结交援,专心向公,每政得失,常引纲维以正言,于是恃中辛毗等器重之。”在朝八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曾怒批评说:“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这也表明了他的儒家立场,从而被大多数人孤立,对后来其子杜预也造成了影响。

杜预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奇谋善策,奉公尽职, 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就算是到了今天,这些著作也非常有价值。根据《周书杜叔毗》记载:“励精好学,由善《左氏春秋》。” 由此可见,杜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子孙将其传承,形成一种家族传统。杜预建树颇多,把整个杜氏家族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等级,可以说到杜预这里相比两汉时期杜氏家族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而自杜预后,其子孙就没有什么建树可言。从南朝到十六国北朝时期,社会比较动乱,京兆杜氏和许多士家大族一样,都在这战乱频发的时期,艰难的发展着。
在当时,匈奴占据了关中,部分杜氏开始迁徙。留下的部分依然士于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是杜景一支。杜景精通经史,文学造诣也很高,可是做官只做到县令,后来便隐居了。其孙正玄,继承了家学,精通经史,其弟正藏、正仪、正伦兼好学,当时的人都称赞,此后京兆杜氏家族便以文学经史传家为主,文化层次比较高,人才辈出。一直到隋唐京兆杜氏家族的发展都是延绵不绝,相比于其他世家大族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也得益于其家学家风的传承对整个家族在发展上的助益,京兆杜氏的繁盛是到了唐代达到了顶峰,也是在受到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后走向衰败。
京兆杜氏的家学家风是其家族在不断壮大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着,由最开始刑律名家到后来受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冲击,加上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走上了儒学的道路,之后一直延续到唐代都是以儒学传家。到了唐代京兆杜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儒学大家族,其家学家风主要围绕儒学传承开来,并对其世世代代有着影响的深远。
《汉书杜周传》云:“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两汉时期杜周被当时的南阳太守义纵推荐给了中央一位有名的酷吏张汤,并得到了张汤的赏识委以重任。到了中央之后出于对权势的渴望,他竭尽所能的去取得皇上的信任,他明法律,做事果断苛暴,面对皇帝奏事中意,很快便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在数十年中,官运亨通位列九卿,后提升至御史大夫。他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深受其父影响,同他一样苛暴,只有少子延年比较宽厚。昭帝时期,昭帝兄长犯上作乱想推翻皇位,被延年揭发,使局势安定下来。昭帝后,在确立继承人选的时候,杜延年又提出了立宣帝的倡议,得到了顾命大臣霍光等人的赞同,当时的人们都很看重他。
《汉书·杜延年传》云“延年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賂遗,訾数千万。”杜延年被升为御史大夫,和其父,周一样为相,一个家族中两代人连续官至宰相,这便确立了京兆杜氏的高门地位,直至西汉末年,京兆杜氏家族高官不断,这也使得京兆杜氏在世家大族的洪流中站稳了脚跟。
杜延年共有七个儿子,长子缓继承他的爵位,《汉书·杜缓传》云:“缓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熊歷五郡二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唯中弟钦官不至而最知名。” 杜钦的官位虽不高,却从小就喜欢经书,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杜延年这一支系看出西汉时期京兆杜氏家族的发展是相当稳固的。京兆杜氏家族到了东汉有杜笃一支,杜笃是杜穰之子,杜穰乃杜延年之孙。杜笃据《后汉书》记载:“杜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矣!”京兆杜氏到这里开始转衰。至汉武帝开始,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在选拔人才的这一方面,必须要懂得儒家的学说,京兆杜氏家族并不以儒学兴起,而以明法律,因而在仕途之路上必然会受到影响。直至汉魏之际,京兆杜氏才开始复兴。
经历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后又受汉晋时期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杜氏家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转变,作为一个世家大族,杜氏顺应了历史的大趋势,但杜氏也不是单纯的儒者,而是遵儒者之教又受某些道家影响的综合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杜恕及其子杜预。杜恕入士后,据《三国志·杜恕传》记载杜恕“不结交援,专心向公,每政得失,常引纲维以正言,于是恃中辛毗等器重之。”在朝八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曾怒批评说:“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这也表明了他的儒家立场,从而被大多数人孤立,对后来其子杜预也造成了影响。

杜预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奇谋善策,奉公尽职, 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就算是到了今天,这些著作也非常有价值。根据《周书杜叔毗》记载:“励精好学,由善《左氏春秋》。” 由此可见,杜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子孙将其传承,形成一种家族传统。杜预建树颇多,把整个杜氏家族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等级,可以说到杜预这里相比两汉时期杜氏家族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而自杜预后,其子孙就没有什么建树可言。从南朝到十六国北朝时期,社会比较动乱,京兆杜氏和许多士家大族一样,都在这战乱频发的时期,艰难的发展着。
在当时,匈奴占据了关中,部分杜氏开始迁徙。留下的部分依然士于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是杜景一支。杜景精通经史,文学造诣也很高,可是做官只做到县令,后来便隐居了。其孙正玄,继承了家学,精通经史,其弟正藏、正仪、正伦兼好学,当时的人都称赞,此后京兆杜氏家族便以文学经史传家为主,文化层次比较高,人才辈出。一直到隋唐京兆杜氏家族的发展都是延绵不绝,相比于其他世家大族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也得益于其家学家风的传承对整个家族在发展上的助益,京兆杜氏的繁盛是到了唐代达到了顶峰,也是在受到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后走向衰败。
京兆杜氏的家学家风是其家族在不断壮大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着,由最开始刑律名家到后来受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冲击,加上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走上了儒学的道路,之后一直延续到唐代都是以儒学传家。到了唐代京兆杜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儒学大家族,其家学家风主要围绕儒学传承开来,并对其世世代代有着影响的深远。